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013-08-15韩兵
韩 兵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体育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052)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在世代相传和广泛普及中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它为中华民族体质的增强、素质的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高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各类高等学校列入体育教学大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许多体育工作者对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的现实问题。
一、目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现状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平衡。根据统计表明,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项,共计977项。目前在我国各民族中开展较为广泛、影响较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舞龙舞狮、划龙舟、射箭、摔跤、石锁、骑马、放风筝、扯旗、秋千、跳绳、毽子、拔河、扯铃等等,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尽管如此,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普通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很不平衡,且内容较为单一。林建华在《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分析》一文中对我国82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其中90%的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是,接近一半的普通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仅占总课程的10%左右。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武术类的太极拳、长拳、器械等初级套路,少数高校开设了散打和传统健身功法,也有个别学校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区,开设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项目,如毽子、射箭等。总之,应该看到传统体育的课程设置在高校体育课程总量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并且课程内容设置不平衡,项目单调。
(二)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是直接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中担任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武术专业,这些教师能够胜任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比赛任务,但对于一些保健养生、导引功法方面的理论、技术、技能以及传授方法掌握不够,对于其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陌生,缺乏这些传统项目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样一来,严重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多元化发展。
(三)教材缺少创新特色,缺少理论基础。从高校体育教材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的章节编著基本上都是以一些初级武术套路为主要内容,如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和太极拳剑等。部分教材编有基本功和散打内容,极少数教材依据本地区情况编入了一些特色传统体育项目。郭琼珠等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统计:“武术项目内容设置的学校多于民间民俗项目内容的学校数量达85.71%,民间民俗类达8.04%,养生类达6.25%,由此可见,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中,武术乃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其次是民俗体育的毽球、飞镖。这种以初级武术套路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不仅没有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特色,而且还大大束缚了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的普及和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孕育而生,渗透着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哲学、政治、军事、中医、宗教以及各地的民俗、习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待于我们体育工作者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特色优势。但是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理论的研究水平还大大落后于实践的发展。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推进高校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拓展与创新,是新世纪高校体育面临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一)注重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建设,突出民族精神和健康意识。教育部副部长邹时炎在《要大力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使青少年一代有健强的体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发展现代体育事业,也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为此,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发挥高校的整体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有机结合,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普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应该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作为根本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个性差异和体育能力进行分类培养,运用多种方法、各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传统体育锻炼。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并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根据学校需求,培养高水平师资人才。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将民族文化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他们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力量,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发展兴旺的关键因素。
一些体育学者指出,现代体育科学发展要求教育应不断从纵向的“窄口径”向横向的“宽口径”发展,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新颖的学科,其教学内容、理论传授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有全面、高超的技能,而且还要把握民族传统体育各类健身、保健养生的功法机理和掌握科学的理论方法。为此,依据目前高校体育师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创造各种条件,举办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高校师资培训班,不仅从技术技能上掌握各类传统体育项目,还需从理论上注重科学研究,深入学术探讨,从而培养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教师。
(三)创新体育教材,突出民族特色。配备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体育教材,既是每位体育教师的必备的工具,也是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的向导。编写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教材,对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的民族中孕育产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各民族的地理气候、物资条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因素各异,这样就使得我国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又各具民族文化特色,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民族性格,所谓“南人善舟,北人善马”,“南拳北腿”都说明民族文化的相异性和地理环境的不同给体育活动带来的影响。因此,我国各地高校在选择或编著体育教材时应该体现那些地域文化特征明显、锻炼内容独特、健身价值很高、表现形式新颖、又适合当地普通高校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能照搬套用,千篇一律。应遵循“江南的水戏、北国的冰嬉、大漠的赛驼、山地的越野、草原的骑射”等地域性原则。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就有象姑娘追、抢花炮、木球等与本地区民族习俗相一致的传统体育作为学校开展的特色项目。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培养了当地高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除了在技术方法、动作规格、竞赛形式和规则等技术层面上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和研究外,还应在理论层面上对项目产生的历史文化前景、文化渊源、项目特色价值功能及社会效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才更容易被具有现代意识的高校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也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普通高校必将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并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1]苏学良.论民族传统体育及其专业的设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28.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继华.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地位的因素分析[J].武术科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