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高校创新发展系统分析——以沂蒙革命老区为例

2013-09-01郑仕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费县临沂理工大学

郑仕玲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费县 2734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在实践创新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自2006年成立以来,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在实践创新中稳步发展。

一、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在社会化中诞生、成长、壮大

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临沂校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服务于市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与现代市场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与就业体系。关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法国社会学者E·迪尔凯姆曾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在教育与社会学(1922)中指出,“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他认为教育思想和学校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化,即是把人从个体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临沂校区和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密切配合,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教育机制,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速了学校发展的社会化进程。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坐落在沂蒙革命老区费县东郊经济开发区鲁南科技生态园内,其前身是费县校区。2003年,为了响应山东省委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号召,山东省教育厅与鲁南欠发达的费县结对子,对费县进行扶贫帮扶,随之,山东省27所高校起而行之,加入到扶持与援助费县的队伍中。作为建筑之乡,费县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大约17000人,据统计,全县每年需要5000多名有道路桥梁修建技术的工人。为适应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山东省华通路桥公司与在建筑方面拥有强势的青岛理工大学合作,在山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由青岛理工大学出师资、费县人民政府出政策、山东华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出资金、土地,三方共同创建了费县校区。从以上分析看出,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的创办标志着一种创新教育扶贫的费县模式的产生,是山东省教育厅与青岛理工大学对贫穷落后的沂蒙山区进行教育扶持使其脱贫的结果,体现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是树立并坚持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观的体现,大幅度提升了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临沂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伴随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规模、招生人数日益扩大、实力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由青岛理工大学、费县人民政府与华通路桥公司三方合作改为由山东省教育厅、临沂市人民政府和青岛理工大学三方共建,校区的党委书记由临沂市人民政府派任,校区的名字改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由费县校区到临沂校区的发展演变是费县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标志,为下一步实现临沂校区更加稳定、强劲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沂校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经济面向社会,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兼具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实践创新中逐步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发展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学校主体借助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短短7年间使在校生人数持续快速增长,如图1所示。正如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指出的:“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2]

图1 在校生人数的变化

二、临沂校区的创新发展系统

“系统即是指把考察的事物(对象)看成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与过程形成的整体......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运动规律是由各部分建立的整体的整体特性所决定,整体性质又是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总和的统一性结果。”[3]

如图2所示,临沂校区的创新发展系统以临沂校区为发展主体,建构由大学、企业、政府和社会多元互动的系统,以学校为中心将自身的动态发展链接到省教育厅、大学、当地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元互动的链条中,学校的发展主要由三种合力相互作用:政府的政策导向、企业、市场牵引和学科内在发展逻辑,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政府政策指导与财政扶持相结合、企业、社会与市场为导向的相对稳定的创新发展体系。

三、临沂校区创新发展系统分析

(一)学校在政府、教育组织机构扶持、资助与合作、交流中崛起临沂校区位于较为闭塞、经济欠发达的鲁南地区,临沂校区的建立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高技术发展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方面,一个地区的教育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阶段性特征来发展高等教育。伴随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根据沂蒙山区新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筑、造价、物流、机电等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学校教育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费县政府为学校的开拓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费县校区建立伊始,费县政府的热忱支持、大力帮助解决了学校周边的环境保证与基础设施问题,包括学校附近的道路命名、交通灯的开通、交警定点设置,保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正当权益,加强了学校治安的综合治理,保证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由费县校区发展为临沂校区是山东省教育厅、临沂市政府对费县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注的结果,山东省教育厅将临沂校区的发展纳入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在正常办学经费及省级教育专项拨款、招生计划、学科专业建设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临沂市人民政府将理顺校区前期建设中发生的产权关系,增加对校区资金投入,按照国家、山东省和临沂市的有关规定,在各层面上给予校区优惠政策支持;青岛理工大学将临沂校区的发展纳入学校总体战略规划,在临沂校区具备8000名在校生规模的办学条件下,全面负责建设、发展和教学管理,增加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比例。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以此为发展契机,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多方面与政府沟通交流,服务于地方建设的宏观目标,借助政府的政策为学校提供的信息、拨款,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制定和调整教育教学规划,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设有土建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和基础课教学部四个系(部)。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备,建有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管理工程模拟实训中心、计算中心、语音室和63个多媒体教室,使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行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切实做到人才供给与当地经济建设同步进行,为沂蒙山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社会稳定,有力地实现了政府-高校双边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正如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所言,“在人才问题上,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构建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服务和营造创新文化,这就像森林当中的蘑菇一样,我们没有必要去种蘑菇,因为森林里只要有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水分,蘑菇就会成片成片的自然地生长。”[4]

(二)学校-企业在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中实现双赢

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有赖于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反过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理论认识又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正确的理论认识能够积极地推动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临沂校区的发展是在校企合作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高校与企业之间传统合作模式是学校为企业输送大学生、研究生,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向企业转让研究成果。而企业有选择地接受高校研究成果和毕业生,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基地。[5]这种合作模式实际上是对“学校是理论知识的滋生地而企业仅是理论知识的吸收地”的简单认同,这种思维认识固化了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的内外因两方面的因素,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原则,临沂校区一改往日只有学校才是理论知识传播地的旧观念,与时俱进,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校企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资源优势以弥补各自平行发展中的不足之处。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实验室,深入到经济建设现场,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将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转化为实践能力。搭建起校企相互间知识、信息与技术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平台。在此基础上,临沂校区以开放积极的姿态主动走出象牙塔,进一步拓展了校企联合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如聘请华通路桥公司企业高端人才进入学校参与学校的建设、管理与发展。对在校生仍有较强吸引力的加强用人单位的继续合作,同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淄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建集团(山东省内分公司),青建集团股份公司,山东德建集团有限公司,威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就业联系,根据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在校生的就业意向,挖掘更多对即将就业的学生有吸引力的单位,如山东冯超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博汇集团等,让更多的优秀学子通过在公司的实习累积经验,为毕业生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并与之建立长久、深入的合作关系,这一系列的协作把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与从企业实践经历中获取的直接经验、现实能力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而造成的竞争乏力现象。在条件优越、效益好、知名度高的品牌企业、社会团体、交通发达、物流畅通的城市中设立科研流动站、教师挂职流动站,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满足于书本上提供的现成的甚至即将过时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从企业新鲜的直接现实的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新理论、新知识与新技术,这些理论知识主要在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对立、冲突、碰撞中诱导、激发而产生。在这种校企经常性、零距离接触中探索发现的书本中至今没有而仅存在于现实实践中的知识、信息和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了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学校由于企业的参与而注入了新鲜血液,校企协作培养人才使学校更接近市场与社会,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的发展活力,使企业各种闲散资金得到充分运用。同时,也帮助了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及人才更新,解决了积难重返的问题,使企业重新认识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提高了企业基础知识的存量,在促进技术开发的同时增加了创新机会,搞活了企业,有力地实现了校企在对立统一中的互惠共赢。

综上所述,在“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沂蒙新建高校的创新发展系统在对立统一中多元互动,在创新发展中,逐步实现四个转变:一、努力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并重,以质量提升为重点的转变;二、努力从个体自发合作方式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以有组织合作为重点转变;三、努力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以长期战略合作为重点转变;四、努力从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以导向性合作为重点转变,提高主动性,创造产学研长期战略合作。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三)[M].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

[2]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M].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230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范文涛,龚小庆,丁义明.建立系统科学基础理论框架的一种可能途径与若干具体思路(之一)——系统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系统科学的产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

[4]李大庆.森林里没有必要种蘑菇[N].科技日报,2003.12.5

[5]洪军.基于创新网络系统的高校创新发展模式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

猜你喜欢

费县临沂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费县老兵的红色记忆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费县山岭地果园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山东费县:抓好县级储备 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