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现状浅析——以恩施州来凤县旧司乡、绿水乡为例

2013-08-15乔骏阳韩丹弘

关键词:保护意识监护人儿童

杨 菁,乔骏阳,韩丹弘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业产业结构随之发生调整。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家乡走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被父母留在家中,因此,相对应地,在广大农村就产生了另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群体。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群体。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发育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上的及时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向歧途。留守儿童的人格与心理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问题最初作为一个社会事实而存在,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显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据全国妇联2013年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数量已达9683万人,留守儿童在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心理状况等方面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多年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学术讨论的热点,也是各级政府部门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006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专门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强调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2006年7月17日全国妇联下发的《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中,更明确的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维权工作。虽然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极受社会各界关注,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分布地域大、地方偏、涉及问题层面广,使得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2012年7月,湖北经济学院“慢递梦想关爱留守儿童”小分队赴恩施一行,对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旧司乡进行了留守儿童的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以关注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人格发展为主线,进而探讨建立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二)调查目的

由于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热点。让山区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让外面的社会对于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有一个了解。了解旧司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并分析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想出改变留守儿童目前现状的措施,希望能对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帮助。

(三)调查内容

我们对恩施州来凤县旧司乡的留守儿童及家庭成员进行走访调查,并结合2011年在绿水乡同一课题调查结果。调查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即他们如何应对在学校与人相处,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在家中如何与长辈相处等成长中的问题。二是长辈对于留守儿童的保护。即长辈与留守儿童如何沟通,是否关注过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如何与他们相处,对于他们心中所想是否有了解等。从两方面入手,对儿童和成人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四)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的主要方式有:对部分留守儿童、成人发放调查问卷;当地村镇进行走访调查;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获取登记资料。通过登门入户发出成人问卷75份,实际收回60份有效问卷,部分成人因农事繁忙或文化程度影响未交回问卷;儿童问卷发出75份,实际收回52份有效问卷,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暑期前往父母工作地方探亲未交回问卷。所以,以下报告中的结论系根据收回的有效数据而得到。

二、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结论及分析

(一)留守儿童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偏激

1.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相当强烈。在与当地留守儿童的接触中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当强烈,当他们遭人嘲笑或者遇到困难时,他们很少会想到去寻求他人帮助,当他们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很多时候他们都会选择全方位的武装自己,靠暴力行动解决问题。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者有心事的时候经常采取沉默对待,将心事闷在心里,不会对父母或祖父母提及。只有小部分儿童采访时回答,如果有什么心事会和同学说。而如果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也是闷不吭声,在遇到困难时,大多数留守儿童选择自己解决。

这些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甚至到了偏激的地步。据统计,如果遇到困难,他们当中51.5%儿童选择自己解决,而11%的儿童选择求助同学,只有13.3%的儿童选择求助亲戚和7.6%选择求助老师,还有16.6%的同学选择其他的方式解决。和平、柔和的方式在他们看来并不管用。

2.成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较低。在调查中,所有成人都表示会关心“留守儿童”,但是在实地家庭询问时,我们却发现周围成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很一般化,关心只是停留在表面,他们只是关注“留守儿童”这四个字,面对身边活生生的具体留守儿童个体,这些人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以特别关注的。

在调查中,仅有一群老年人对自己家周围的留守儿童平日的饮食表现出较为关心,对生活的其他方面则没有太多的关注。对于心理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本身就亲情饥渴,外界的关注以及外界舆论的导向都会对其心理与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人们不恰当的言行,以及对留守儿童漠不关心的行为态度,往往会在对孩子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周围人对留守儿童有一个合理的关注度,也是修正对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偏激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二)家庭管理畸形,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出现易偏性

1.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41.4%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58.6%的由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在家中(多为母亲留在家中)负责照顾。他们中的75%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33%的委托亲戚代为抚养。还有儿童,而爷爷奶奶或身体瘫痪或双双过世,只有独自一人留守在家。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都普遍不高,主要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56%的父母读过初中或初中毕业,31%的父母小学毕业或度过小学,7%的留守儿童父母小学未毕业或者未读书,6%的父母读过高中或高中毕业。

在教育子女方式上,家长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总体而言较多采取简单粗暴的不合理方式。34.5%的家长以说服教育,有31.5%的家长选择半骂半讲道理,有23%的家长选择打骂一顿的方式,8%的家长不管或者管不了,3%的家长采用其他方式。尤其是祖父辈,因为文化程度的影响,监护人说教内容偏激不科学,多以打骂代替说教。他们认为小孩子对于大道理听不懂,孩子不听话、犯错误就应该打骂,不打不成才,不打记不住。只要让他们牢牢记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行了。

在对待人际关系障碍的解决方式上,如果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有了矛盾,51.6%的儿童会选择闷不吭声,10.2%的儿童会向父母诉,13.2%的儿童会采取行为发泄,25%的儿童选择了其他。由于父母外出不在身边,他们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藏在心里。由于在教育方式上的不科学,使得家庭对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出现应激,容易产生行为习惯上的易偏性。

2.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中提及最多的是生活和学习。62%的孩子其父母在电话中联系是都有督促好好学习、认真听讲,41%的父母仅仅关心孩子的吃穿和日常生活。不太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少过问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30%的父母不太关心孩子的品行教育,从未告诉过孩子要如何做人,这使得孩子很难树立出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容易产生行为道德上的易偏性。

3.根据此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不明显。其中61.3%的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改变,跟以前差不多;21.5%的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成绩变差了;17.2%的儿童则是在父母外出后成绩变好了。而当留守儿童的成绩出现变差的时候,现有的监护人便出现留守儿童成年后打工就好的想法,以及学校老师对其不再多加管制。这类留守儿童便开始自我放弃,或是自卑的被人歧视,内心受伤;或是过于自大成“一方之霸”。这些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会逐渐地出现畸化,人格上产生易偏性。

4.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有的甚至父母双方完全不管孩子。团队在走访中,有一家印象很深:奶奶带着孩子,孩子的妈妈跑了,爸爸也与别人再婚,父母双方几乎都不管孩子。奶奶以卖废品为生,采访时该名儿童过于胆怯,不太爱说话。这类孩子与小分队成员交谈时往往表现出怯懦,内向及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特征。这类留守儿童过于早熟,过度的惧怕他人的议论,亲情饥渴更为严重。在成长过程中内心过于紧闭,自我保护意识表现出超敏性。

三、针对调查结果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与留守儿童的零距离接触和调查,以及思考的结论,我们对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心理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投入专项教育资金扶助留守儿童

特别需要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加强资金的投入,强化生活、安全、娱乐、学习的管理。政府应该对教育多投资,完善硬件设施,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机构,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为在校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教室”,为学生在成长路上出现的问题做出解决,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观念。

(二)提倡家庭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父母外出打工前,应该安排好孩子的一切生活,要做好委托监护人工作,尽量委托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监护人,有益于孩子的成长;监护人要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行为品德等,多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等困难。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

(三)学校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帮助工作。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定期的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活动,让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有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后与监护人共同商议解决办法。

学校还应经常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生活情况,建立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即: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基本概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交流,通过亲情电话、亲情书信等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机制,加强孩子与父母的交流。

(四)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

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各级文明办要将关起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 “三个文明“建设中去,总结交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提倡志愿者组团对留守儿童进行短期教育等。

[1]刘珊珊,曹枫林,李玉丽.农村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与心理弹性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0).

[2]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3]王晓丹,陈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杨娅娟,陶芳标,万宇辉.安徽留守儿童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

[5]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猜你喜欢

保护意识监护人儿童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
浅谈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专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要从小培养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