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适应问题探讨——兼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

2013-08-15沈建波

关键词:适应能力价值大学生

沈建波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全方位社会转型,无论是中国历史而言,还是就人类文明来说,都是空前的。这种转型尤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心理调适提出了重大挑战。具体来讲,无论是个体、组织,还是不同阶层和整个国家,都面临着面对并适应这种急剧的社会转型的考验。本文试图围绕社会适应问题,并就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做一基础性的探讨。

一、社会适应问题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社会适应是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契合为目标。在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当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必须舍个人价值之小利而取社会价值之大义,个人应当使个人价值让渡于社会价值,或采取一定的方法使这种关系得到调和,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如果个人不能适应社会的话,那可能会使矛盾永远得不到解决。但如果跳出适应的本位,从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往往能找到好的路径,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个人适应社会必然要受到个人的情感、要求、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这些人格特点可以形成适应社会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阻力。在适应过程中,可以经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契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社会适应变得顺理、有效。由于各人所接触到得信息不同,导致了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即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很大的差别,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可以说都是由各人看问题的看法不同引起的。要解决适应问题的差异性,可以从社会问题的维度去思考问题,对别人思想、行动的理解会使自己全面正确地分析适应的差异性存在的根源,从而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更好的适应社会。人正是通过社会适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逐步完成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生活实践的变迁,使得社会适应问题得以凸显,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离开历史发展、离开社会关系,“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由此可以推理出为什么人在社会关系中会处于不同的地位和有不同的利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适应性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自然生存和社会生存)、健康(身心健康)和发展三大人生主题,那么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也是一个人追求三大人生目标。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社会适应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承受并克服困难和挫折、失败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挫折环境,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有效地防止心理失调,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镇定自若,游刃有余。人适应社会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价值得以规定、确证和实现的过程。

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即将结束和成年期即将开始这一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并逐渐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既摆脱了中学时期的幼稚与不成熟,又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社会的挑战。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时代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时期,其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社会化的任务是多重的,既有文化传授、智力培养、技能训练等内容,也有社会认知、社会角色转换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跨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是教育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大学生科学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和成才的愿望。

从理论层面来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地改变,并最终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它是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三种基本的适应方式: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基本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概括而言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探讨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适应之间的关系,探讨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的发展规律,包括早期适应对后期适应的影响。选取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后期的适应对于成年以后发展的影响,从而充实和丰富有关的适应和发展理论。

从其现实意义来看,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个人生存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的情况。在认识社会、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动向和了解人才需求市场等方面,不少大学生还缺乏主动性,思想认识上存在障碍。一些大学生不能把个人的事业放在社会发展的平台上来策划,片面强调个人奋斗,缺少全局观和团队精神;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社会挑战、应对复杂情况时,缺少信心、对策和措施。不少大学生对学业与职业的关系缺乏科学的认识,过分强调学业的理论收获,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许多大学生,从校园走出以后,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适应环境、融入环境、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会生存技巧。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强自身独立性也有十分大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会造成一部分个性心理较强的毕业生在社会认知方面走极端,进而行为上产生偏异,影响他们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对待社会问题和选择职业。同时,作为职业主体的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也将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用人单位“二次培养”的成本。社会适应能力偏低,也使一些大学生从学生到职员的社会角色转变周期延长,融人社会环境的周期延长,影响了他们对发展机会的把握和职业能力的迅速提高。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例如:一位教师只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社会适应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必然产生较大影响。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大学生必须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实践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实施路径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本质就在于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变革自然和社会的创造性活动。而人的价值恰恰就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时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①做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既不能离开社会现实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忘记远大理想而随波逐流,要脚踏实地,做走向自由王国的自觉实践者。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人是以实践为本质的存在,社会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类的实践是推动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托尔斯泰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可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看待周围环境的心态。“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②”当代大学生要将“有限”的智力投入和“无限”的情感投入结合起来,以特殊的历史使命感、特殊的时代骄子的责任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一)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

唯物史观对人的价值的思考是对人的本质的思考的必然的逻辑延伸。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③首先,人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所获得的劳动产品具有满足人需要的价值,物对人的价值实质上是人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动对于人的价值,物对于人的意义本质上是人的劳动活动对于人的意义。其次,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体现了人作为价值主体的自身价值。人是价值的主体,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不断创造着价值,因而是人类耐以产生的最终根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将创造价值的本质能力实现出来,人的价值的创造过程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更是人的本质力量增长和发展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要从个人作为“社会人”履行义务的角度去寻找答案。个人作为“社会人”来说,应该对社会尽“义务”和“责任”,应以自己的实际活动满足社会其他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满足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的需要应该依靠人的实践活动来满足,但它们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到满足。个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为自己所作出的任何事情都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回报。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个人的自我价值就越大。反之,就谈不上什么自我价值。

(二)在实践中创造个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其原因是:“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④人正是依靠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改变着自身的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本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社会是作为需要主体而存在的。作为客体而存在的个人,对作为主体的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即是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取决于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他的能力、学识、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不完全取决于此。每个人都可以使自己具有社会价值。即便是一个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也仍然可以以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为社会增添精神价值,这同样也实现了社会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⑤当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发生矛盾时,个人的需要应服从社会的需要。

个人的社会价值在个人的价值中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是通过对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这种意识不需要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制约作用。陈会昌教授对社会适应的概念作了阐述,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⑥因此,社会适应实际上是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存在描述。

(三)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人的自我价值虽然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但个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与历史存在物,要以社会和历史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离开了这种前提和条件,个人的自我实现是根本不可能的。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其一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自我实现,其二是因为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发展这个客观条件。当代大学生要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做走向学会自由王国的自觉实践者,实现全面而彻底的自由和解放,将自己锻造成为“社会结合的主人”。

当代大学生要将实践变成自我实现、自我解放、自我塑造和发展的手段,就必须学会如何适应社会。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其特征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生活方面。包括几乎全部使自己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习惯,如自理能力、饮食、穿戴等;第二,人际沟通方面。即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等;第三,社会技能方面。包括和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则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和顺应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⑦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为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理的价值选择。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个人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民族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青年人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所以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放眼未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勇于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我们每一个人才会真的好。因此我们要将自己个人的梦想融入我们共同的梦想——“中国梦”。

注 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页。

③ 《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第68-6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⑤ 《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第51页。

⑥ 陈会昌.德育忧思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第152页。

⑦ 陈忞.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价值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沙漠里的精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