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普通高校办学理念再思考
2013-08-15林梅影
林梅影
(莆田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2001年起,全国大多数地级城市申办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多由各地市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所在地区的其他大专学校和各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成,他们在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推动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的发展成就。进一步合理规划办学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地方性普通高校普遍面临的现状
(一)办学定位不清,缺乏特色元素
“十年磨一剑”,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多数走过十年风风雨雨的办学历程,但是有些本科院校仍然对自身的办学现状、地位认识不清,片面认为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是相连的,有点学校甚至将扩大招生数与学校教职工的利益连在一起,在基本认识上出现误区,导致学校出现办学质量明显下降,社会信誉度减低,毕业生的社会就业率降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办学定位模糊,重点不突出,在扩张办学规模和办学数量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的办学特色;二是办学体制缺少创新意识,仍保持原来中专、大专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惯性;三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忽视了应用型和实践性,忽视了区域社会经济和市场人才的实际需求,缺乏竞争力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地方性本科院校下一步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实力不强,重量轻质突出
在经历十几年的办学努力过程中,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保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过程,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利益驱使,许多高校优先考虑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片面最求办学规模和办学速度,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缺乏预见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偏离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自身实际和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甚至不顾自身办学情况盲目地复制老牌大学的品牌专业,衍生了一些低成本专业和部分专业重复设置(与其他同类同地区院校),从而造成各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过剩,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急需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的尴尬局面。
(三)人才目标模糊,实践能力有限
目前的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基本能够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但与老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相比,总体素质仍存在差异。由于地方性普通院校都是从大专中专院校合并而来的,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上仍然延续着以前的模式。即理论性教学多,实践性教学少;学术研究多,动手实训少;学生单科知识强,复合性知识差以及毕业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相对薄弱等等。
(四)地位仍然尴尬,持续发展乏力
地方性普通高校从办学之初就处于夹缝求生的尴尬处境,上不如老本科院校,下不如高职院校。其一是办学优势天生不足,如:在学校办学实力、学校文化底蕴和教学经验上,整体实力较弱,在相当时间内很难赶上老牌本科院校;在实用性专业、技能应用和地方政府支持方面,又不如地方高职院校的灵活体制,上压下挤,内外夹击。其二是实现转型错失良机。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特色明显,多数地方性普通高校仍然保持原有的办学惯性和办学体制,没有及时跟进社会市场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没有及时明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学校办学发展方向,从而导致地方性普通高校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错失良机,步履维艰。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科学定位,合理办学规模
地方性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是科学可行的,它既要立足当地社会现实又要具备可操作性。要树立科学的学校发展观,始终坚持教学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定位,坚持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在地方性和应用性的结合上寻求突破的地缘性定位。认真梳理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科研力量,教学师资力量,合理控制规模,以人为本,把学校工作重心从单纯注重规模的扩大转到以抓好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工作上来,只有坚持走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地方性本科院校得到科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聚资源,强化学科优势
学科建设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生命线,是关系到其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是要明晰思路。明确树立以实用性和应用性知识教育为主的理念,着眼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侧重于社会经济应用领域的学科研究,实实在在地面向企业生产实际,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技术应用研究;二是学以致用。在学科建设上,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导向,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三是打造品牌。深入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普通高等院校的要求,充分发挥本校的专业优势,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针对性地确立本校的学科发展重点创立自身学科品牌,找到适合本身发展的学科建设方向 (尽可能避免与其他院校成熟的学科直接竞争,特别要避开老本科的品牌学科),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对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和潜在优势的学科要加大投入力度,凸显和强化学科专业优势,推动学校其他学科专业的良性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打造出学校的专业品牌。
(三)差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是普通高校的基本职能。地方性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要切实走出与名牌本科大学的精英教育相攀比的认识误区,要实实在在地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所在区域的社会劳动力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需要,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道路。在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积极探索与高职院校办学经验相结合的路子,在发挥自身教学理论和学术研究强项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地方性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的灵活性以及高职院校实用性专业、实践性教学和学生动手实训的优势,调整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采用以技能培训、实践实训为主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让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符合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又同时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设计制作能力、应急应变和组织交往能力的集学术、技术、职业于一身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的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只有确立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才可能会给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带来新的提升,从而成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新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如果一味地照搬传统本科大学的办学模式,只能让日渐疲惫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走进更深的死胡同。
(四)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定位。这一理念和定位表现在普通高校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如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社会服务、学校管理等等。高校特色的类型有很多,但是,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体现在学校特有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的优势上。因为这些办学特色对地方经济社会来讲,更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十年前转型过来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省属或省市共管,并分布在省会以外的三线、四线城市中,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以地方性普通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必须紧紧贴近地方,着力形成教育、科研、产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新机制,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创新活力。必须努力找准学校中长期发展与当地行业、社会企业发展的对接口,切实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为企业解决发展急需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是要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结合当地社会积极文化现状,开展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等;二是积极为当地提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服务和支撑,如研究当地行业发展趋势,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港口城市规划,海洋水产研究等面向市场的增值性研究。三是要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形成战略合作的固有理念。使地方性普通院校与当地的行业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建立合作基地、合作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师资实训基地等,从而形成高校新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思路决定出路,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将决定学校的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地方性普通高校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重新理顺和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优化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积极打造具有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品牌学科专业,进一步凸显和强化学校办学优势,提升地方性普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1]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2]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征与办学理念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5]吕忠梅.构建“中三角”:大学的责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