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模式——基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背景
2013-08-15卢丽娟
卢丽娟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成都 610068)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推动,深刻揭示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分析并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角色,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过程中让教育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和教育客体发挥主动作用,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与文化软实力内涵探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在全社会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高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腾飞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而我国“经济先行,文化后滞”的局面,是我国经济发展不能从“大国”跃升到“强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而言,构建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新型关系模式,是进一步强化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推动和加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力保障。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兼全球战略问题的研究专家约瑟夫·奈在他1990年的著作《软实力》一文中首次在对“国家综合实力”作分析时,初步规定了“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并区分了“国家综合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构成。在1999年《软实力的挑战》一文中又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得理想的结果,它能够让其他人信服或让他们遵守你所制定的行为标准和制度,以按照你的设想行事。”[2]约瑟夫·奈所指的文化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的对外吸引力。
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文化在国家内部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对世界他国形成的吸引力,从内外两个方面构成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了国家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3]。这种界定是从国家文化实力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因此,相比约瑟夫·奈的定义来说,这种定义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4]12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名称不同,但指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既包括专职教育者,也包括兼职教育者。文中涉及的主要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的。这里的客体并非哲学意义上的客体。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从“人和物”的关系上进行划分,着重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在人与人的“作用和被作用”、“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上进行划分的,也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施加可控性教育影响的对象”[4]129(当然这里所指的这个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广义的教育对象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必须是先受过教育的,他才能反过来教育别人。同时,教育者所受的教育不是一次性的,他在教育别人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我教育,以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教育者在这个再学习和再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狭义的教育对象就是单纯的指受教育者,有集体对象和个体对象之分。文中所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复杂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4]139。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成效。
有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单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要么教育者是主体,要么受教育者是主体。二是双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两个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主体,二者都可作为主体,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主客体”的一种关系。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施教者,就成为主体,而受教育者是客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则反之,受教者成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施教者成为客体。三是双向互动说。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推动、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四是主体际说。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的促进和作用之下,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相互影响,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
二、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并不仅仅是靠文化自身就可以实现的,还要通过国家体制、制度的大力推进和政府政策对加强文化建设的积极引导,使得本国文化对内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对外所具有的吸引力得到显著的发挥。要使国家的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效用,即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传播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接纳、学习,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与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密切联系起来,也就为一国对国家内部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一国文化影响力对其他国家形成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发挥了应有的理论诉求。
形成国家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目的。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维护和传播本民族文化和提高本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义务。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每一个公民,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本国的传统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即每个公民由于长期在一定区域生活,将会受到本区域古代和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因此,也会对自己所处的区域具有一种认同感和亲近感,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影响上,因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5],也即一定的国家政治和经济必然通过一定的文化表现出来,此时文化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作为受国家一定文化影响的每一个个体,作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形态体系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责任并有必要去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其次,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文化的发展、繁荣、强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上,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受一定社会文化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身上。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具有专业素养的专职教育者,发挥其专业水平,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施加一定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受教育者作为提高本国文化软实力的义务者,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去传播和提升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必须的。于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二者面对同一个目标,要求具有统一的行动和努力。
再次,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性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新的教育视角。人的一切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文化,作为一国或民族的并反应一定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凝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视角。它可以是一国或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与风土人情,也可以是一国或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再或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与本国公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性提升是有关文化软实力多方面的提升。因此,单从这个方面来看,丰富的文化软实力内涵使得有关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思想教育具有了更加广泛的视角。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需要首先获得关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认同并领会关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各种措施与方法,从而推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最后,文化软实力所表现出来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的真正落实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内部的凝聚力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乃至于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凝聚;外部的吸引力也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成员在内部凝聚力的基础上将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认识、学习、传播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以增强本民族文化的世界竞争力,进而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因此,不能孤立和割裂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单纯的强调教育者是主体或者受教育者是主体,而应该认识到,在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交往”式实践关系过程中共同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努力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新型关系模式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促进发展,必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新型关系模式的建立,这样才能不仅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过程中让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而且也能使受教育者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去谈教育者主体或是受教育者主体,而是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模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对教育者所说、所讲的,受教育者接受得如何,是不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和反馈。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承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差异的前提下,主张二者之间“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建、意义生成、精神觉解”的双向互动式的平等、和谐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不只是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多的是将目光投向了受教育者,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发展,遵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一种“坦诚相待、互相交流、共同学习进步”的姿态去面对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相学习、彼此欣赏、共同提高”,建立一种我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人翁”式的“主体—主体”关系或者面对同一个教育课题同步提高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
在教育实践背景和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身就存在着对立与差异,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在促进国家政治、文化建设及教育者的教育、传播和受教育者的接受、学习的落实中,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导性的差异“对立”的同时,又会通过两者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模式,摒弃那种抹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作用的“主体—客体”、“主体—主体”、“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模式。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对立”的。因为,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身份、作用、素质上的对立(差异)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手段促进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能力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发挥教育者的主体功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上的引导、促进、调控和示范。所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来弥补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素质上与教育者的差异。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是“统一”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中,如果仅仅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而无受教育者的接受,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复存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以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而相互依存的,在这种相互依存中通过教育者的主导性来激发受教育者潜在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使教育者转化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为了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和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方法,教育者也要参与教育学习,使教育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受教育者。同样,受教育者也能将教育者外化出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观念,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行为,使思想品德观念和思想品德行为实现统一,从而把受教育者转化为思想观念和思想品德行为统一的另一个“教育者”。这时教育者不是单纯的教育主体,受教育者也不是单纯的教育客体,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体客体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客体主体化”,通过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使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过程中让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也使受教育者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和带动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是这种新型关系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这种“对立统一”的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模式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建设。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与交流,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对立统一”的良性互动中形成良好的交流,就必然能共同完成国家预设的关于“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的教育目标,将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举措通过教育者的教育、传播和受教育者的接受、学习真正的落实到位,乃至于落实到双方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文化建设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否则也就是“形同虚设”。故而,重视和加强国家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就必须建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良性互动辩证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国家文化建设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文化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积极推动,深刻揭示文化软实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积极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的新型关系模式,对于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在相互的促进、相互转化作用之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客体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主体化”的相互影响来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样才能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良性互动实践基础下,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指导性,同时兼顾受教育者的主动、能动性,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好交往与互动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教育者主导性和受教育者主动性下的“对立统一”的良性互动新型关系模式,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是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和带动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1]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
[2]程丽丽.国家文化软实力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3]骆郁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