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亟待发展创新
2013-08-15朱妙宽
朱妙宽
(中共兴化市委党校,江苏兴化 225700)
多年来,我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削弱和边缘化。2005年,刘国光教授尖锐指出我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并从教学方针、教材、教师和教研部门领导权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产生还有更深层的历史、现实和理论的原因,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落后于现实生活,亟待发展创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创新,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力、感召力、解释力、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增强其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一、关于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讨论
2005年7月15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尖锐指出,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堪忧。存在这种状况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包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产阶级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地对我进行西化、分化;二是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转入低潮,人们误以为社会主义不行了,马克思主义不行了;三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人们误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行了,只有西方经济学才行。内因包括:一是高校经济学教育、教学方针不明确,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强化了西方经济学教学;二是教材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缺乏,西方经济学教材泛滥;三是教师、干部队伍问题,缺乏马克思主义教育;四是有些高校及所属院、所的领导权和研究机构的领导权被坚持西化的人篡夺了。针对这些问题,刘教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点意见:一是教学方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唯一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西方经济学是作为吸收、借鉴的部分,但是不要突出它。二是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鼓励多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写作和创新。三是教师队伍,既要欢迎西方留学的“海归”派回来充实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充实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知识,又要对这些同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党校的教员,特别是党校的中高级干部培训班的教员,一定要慎重选择。四是领导权一定要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1]。
刘国光教授提出上述问题后,引起了经济理论界的热烈讨论,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有赞成者,有反对者,有基本赞成、又加以分析者。赞成者的观点也就是刘国光教授的观点,这里不必重复。
分析者基本上同意刘国光教授的观点,又有自己的分析。例如,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关柏春研究员就对这个问题作了自己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以为,造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或内因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生了问题,即我们的经济学家们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条化了,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脱离了实际,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内因。看看现实吧,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陈腐不堪,远远地脱离了现实,不仅不能说明现实,甚至和现实相矛盾,如果把这些理论说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话,它怎么还能保持指导地位呢?……改革开放过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做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不断的发展创新就能说明现实,这样人们就必然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必然会重新占据指导地位,这是必然的趋势”。[2]
反对者认为,目前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其现实的原因。今天许多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中出现的公有制观念淡化、私有制观念上升乃至鼓吹的现象,也是现实因素所致。是一筹莫展的实践让他们困惑,是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令他们对固有的观念产生怀疑,是一次次成功的尝试使他们选择新的观念,并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宣传教育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观念及其原理对于多数领导干部和百姓来说,依然是陌生的,仅仅知道一些名词罢了。今天的实践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传统政治经济学力图消灭取缔的生产关系模式、经济运行体制,恰恰是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奋力重建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大力宣传提倡并为之辩护的众多左的政策主张与价值理念,正是我们力图克服、批判和唾弃的。因此,用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现实中国的改革实践,就如同用制造马车的图纸指导人们生产汽车一样,是拿错了图纸。形势比人强,实践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放弃业已过时的论证计划经济合理性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学习和研究反映市场经济实践的现代经济学。尽管这是痛苦的,然而确是无奈和必须的[3]。
二、关于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刘国光教授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对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还有更深层、更根本的历史的、现实的和理论的原因。只有深刻认识这些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解决好存在问题。
1.从历史原因看,改革开放前20多年“左”的错误歪曲和糟蹋了马克思主义,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可信度、美誉度下降,创造力、感召力下降。改革开放前,我国发生了持续20多年的“左”的错误。在那20多年中,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连续不断,冤假错案遍于国中。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照搬照抄“最高指示”外,谁还能去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经济学呢?“左”的错误导致政治上“红色恐怖”,经济上濒临崩溃,思想理论上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教条化、绝对化,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20多年中所搞的“阶级斗争”、“政治运动”、冤假错案和许多坏事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下干的,人们很难区分哪些东西是“左”的错误,哪些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这就严重糟蹋了马克思主义,导致马克思主义信誉下降,也就是可信度和美誉度下降,创造力和感召力下降。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人们看到的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像原来宣传的那样,无产阶级处于绝对贫困化、相对贫困化之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是生活在“相对富裕”之中,生活在“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于是,西学东进了,人们思想混乱了,怀疑增长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动摇了。“左”的错误是暂时的,但是由此造成的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是长期的,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恢复和发扬也是长期的。
2.从理论原因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死板僵化、停滞不前的同时,世界发生了巨大而深广的历史性变化,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代性、现实性下降,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力、说服力下降。马克思主义诞生100多年来,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消费社会”。“1820—1992年世界GDP增长近40倍,在世界总人口增长4倍的情况下世界人均GDP增长7倍。制造新产品的创造力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在经济发达国家,汽车、家电、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等大众消费品已经普及。”[4]而马克思恩格斯对电灯、电话、汽车、飞机不仅没有享用过,甚至连见也没有见过。1841年世界上最发达的英国,第一、二、三次产业构成是23%、43%、34%[5];2006年全世界三次产业构成是3%、28%、69%[6]。西方国家的工人在劳动时间差不多缩短一半的同时,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大幅度提高,如英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由1845年的每周不足1英镑提高到2007年的每小时14英镑[6]。今天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与恩格斯1845年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及马克思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资本家也已经不同于19世纪的资本家,多年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经决定身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中国企业家陈光标也已经作出了同样的决定,香港企业家李嘉诚、霍英东、曾宪梓、邵逸夫等人对内地也有大量捐赠。同时,随着知识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变化,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达国家已经不是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而是形成了一个人口比重越来越大的中产阶级。如果马克思恩格斯健在,相信他们也不会继续重复《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资本论》中所说的一切,而会写出21世纪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21世纪的《资本论》。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得到近100多年的巨大发展之后,在数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中的今天,他们也一定会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创新、日臻完善。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长期停滞,现实生活日新月异,灰色的理论之树在常青的生活之树面前越来越显得缺乏解释力、说服力。例如,中国人均GDP在1978年为381元,2008年为23 708元。按不变价计算,2008年是1978年的11.9倍。2008年与1978年付出同样的劳动为什么创造的价值相差10倍以上?200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世界是8 613美元,中国是2 940美元,日本是38 210美元,美国是47 580美元[6]。同样的劳动时间,美国人、日本人创造的价值为什么是中国人的10倍以上?为什么活劳动减少而价值量增加?无人工厂几乎无人劳动,为什么也能创造大量价值?为什么商品房的价值中建筑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足10%,而劳动含量很低的土地等等所占比重却占了绝大部分?有人用价格与价值的差别、财富与价值的差别来回避这些问题。其实,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市场上商品的总价格应该等于商品的总价值,等量财富、等量商品应该有等量价值,因此,这些问题是回避不了的,是必须给予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的,从而劳动价值论和整个政治经济学没有重大突破和发展创新是不行的。
3.从现实原因看,有些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制度设计在实践中发生了惊人的变故,有许多现实经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可行性、实用性下降,战斗力、吸引力下降。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明确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的方向。但是,客观事实是,在改革开放前后,国有企业都发生了大面积亏损,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以致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改革、改制。在改制过程中,也有人乘机化公为私,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变成了私有企业,国有经济是不是还处于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令人怀疑。在现有的国有企业中,无疑应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但事实是付出同样的劳动,垄断行业人员的收入居然是其他行业人员的5~10倍。研究分配问题的专家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7]。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百万(美元)富翁的人数2011年首次超过100万,为101.7万人[8]。而在社会的另一极,我国还有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2011年收入在2 3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1.28亿人[9]。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这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10]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在课堂上讲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恐怕老师自己也觉得是空洞说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生产关系、所有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所有权必须落实在分配权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落实在社会公平、按劳分配上。我们搞了60年公有制,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公有制、怎样实行公有制,什么是按劳分配、怎样实行按劳分配,到现在没有真正搞清楚。我们的公有制是不够格的公有制,我们的按劳分配是不够格的按劳分配,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不够格的经济学。既然是不够格的经济学,又焉能保持它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教学与研究中指导地位的下降,原因不只是教学方针、教材、教师和教研部门领导权的问题,还有其更深层的历史、现实和理论上的原因,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落后于现实生活,亟待发展创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好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的主体地位问题,维护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创新,首先必须实现其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创新,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力、感召力、解释力、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增强其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有可为
在我们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教条化的同时,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许多创造性成果。不少教学科研人员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潜心钻研、艰辛探索,也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建树和贡献。有学者认为,于祖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早倡导者和杰出贡献者。刘国光是主张缩小指令性计划和市场化改革取向的最早倡导者和杰出贡献者。苏星是我国社会主义股份制的最早倡导者和杰出贡献者。许涤新是我国第一个提出重视环境和建构生态经济学的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这些学者不但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发展。当前,我国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过程中,已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八大流派:以林岗、张宇、吴宣恭、逄锦聚为代表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流派;以程恩富、冯金华、马艳、顾钰民、周肇光、杨承训、李炳炎、何干强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流派;以吴易风、顾海良、颜鹏飞、许兴亚、李建平、奚兆永、赵学增、王志伟为代表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文本流派;以刘思华、杨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流派;以孟捷、贾根良为代表的演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以白暴力、丁堡骏、冯金华为代表的数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以王振中、裴小革、冒天启、洪银兴、周冰为代表的转型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以柳欣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11]。
事实上,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正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进行着艰辛的探索,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和贡献。例如,北京大学刘方棫教授等创立了我国生产力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吴易风教授在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西方经济学、用数理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央党校刘炳瑛教授等提出了知识价值论;江苏省委党校李炳炎教授提出了新成本论和分享经济论;广东省委党校黄灼明教授等提出了综观经济学;西安财经学院许有伦教授提出了广义劳动价值论;等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都是锐意发展创新的专家。杨昌济先生说过,没有哲学思想的人便很庸俗。同样,没有创新精神的人便很庸俗。没有创造性成果的人,只不过是教书匠,而不能算经济学家,尤其不能算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当前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的春天,各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论著层出不穷,万紫千红,每天都在涌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大有希望、大有可为。同时,这是一项需要靠集体智慧长期努力、艰苦探索的工作,探索中要允许犯错误,允许不成熟、不完善、不尽如人意。创造性劳动(就其具体项目来说)是前人所未进行过的劳动,创造性成果也是有待实践检验的成果。这些成果也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人们不能操之过急、求全责备。要有宽容的态度、等待的时间。现在,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论著即使发表,也仍然处于无人问津、无人关心、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状态;以致许多新理论需要人们反复创造、重复劳动,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我们希望,经济学家们在潜心钻研、锐意创新的同时,也能多多关注其他经济学人包括研究生、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不以人立言,不以人废言,热情地审慎地对待每一种新理论、新观点。对一切有新意、有创见的论文、著作都要予以重视,精心培育,适当激励,让真正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创造性、有生命力的研究成果茁壮成长、逐步完善。在我们高校和党校教学中,有的可列入教材,有的可列入参考资料,有的可向学生或学员作些介绍。这样对教学、科研、对理论的发展创新都有好处。经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艰辛探索和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创新和繁荣兴盛就指日可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的主流地位和指导地位就不可动摇。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创新的几个方向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要发展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对劳动价值论,100多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进行了长期研究和争论;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还有不足之处。一是劳动价值论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细化量化,但几年来的研究在这一方面进展不大。二是100多年来,实践的发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质疑和严峻挑战,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科学回答和真正解决。三是中央提出深化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供理论基础,但几年来的研究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四是无论从经济学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劳动价值论内在逻辑来看,现代劳动价值论完全可以突破经济学领域,升华和拓展到人生哲学、社会哲学、价值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这里还有一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五是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基础理论,而且是应用理论,但目前的应用研究还很少。
对剩余价值论,我国学者的研究还很少,基本上还停留在100多年前马克思的理论上;有些文章回避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范畴,而主张代之以其他范畴,但应者寥寥。我们要从马克思时代剩余价值的特殊性中看到它的一般性,即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剩余价值和价值一样,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与商品经济共始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货币、价格、价值和剩余价值,还存在剥削,存在两极分化。承认剥削才能消灭剥削,承认两极分化才能消除两极分化。同时,剩余价值不仅是与剥削现象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更是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社会进步和社会保障相联系的重要范畴。在我国,这些范畴至少在本世纪之内仍将继续存在。因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需要有重大突破和发展创新。
根据笔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和探索,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以下简称“两论”)的发展创新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向:
1.推进“两论”从狭义向广义的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全面性和彻底性。人们历来认为,劳动价值论只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只是研究商品生产劳动和商品价值的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大量劳动被排除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之外,大量价值又找不到它的劳动源泉。传统劳动价值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历史局限性。笔者通过对劳动范畴和价值范畴的深入反思,认为应该突破这种狭隘眼界,承认一切社会必要劳动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同时,又应该区分三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价值范畴:一是产品价值(包括自然产品和劳动产品),二是劳动产品价值,三是商品价值;三者是一般、特殊、个别的关系。传统劳动价值论只是研究商品价值的狭义劳动价值论,现在可以而且应该发展为研究人类一切劳动产品价值的广义劳动价值论。
2.推进“两论”研究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精密性和科学性。在“两论”研究中,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研究上,而很少进行定量研究。结果使“两论”停留在空泛议论上。笔者认为,对价值决定、价格决定、利息率决定、劳动力价值、产品成本、剩余价值、价值构成等问题都应该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公式。这样就使“两论”研究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使“两论”更具精密性和科学性。
3.推进劳动价值论与其他价值论从尖锐对立到综合创新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人们历来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西方经济学价值论是两种尖锐对立、势不两立的理论;而很少有人认为它们能够兼容并包、综合创新。结果使“两论”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脱节,越来越失去解释力和说服力。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价值源泉一元论与价值决定多元论的辩证统一,实现劳动价值论基本内核与西方经济学价值论合理内核的综合创新,从而使“两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4.推进“两论”从经济学价值论向人生哲学和社会科学价值论的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备性。应该把发展创新了的“两论”应用到人生价值研究上,应该以广义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剩余价值论为基础,以人的本质与人的剩余价值量的统一为中心、以人生的剩余价值曲线为主线,创立一套科学人生价值论,从而开辟“两论”研究的新领域。
5.推进“两论”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发展,使“两论”研究更具实用性和实践性。人们历来都把“两论”看作只是一种经济学基础理论,对其一般只作基础性的规范研究,而很少作应用研究。“两论”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两论”基础上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分配理论,阐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应该在新的价值构成理论基础上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包括成本理论、工资理论、地租理论、利润理论、税收理论、利息理论、积累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等一系列新理论,并由此创立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基本需要分配三结合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应该以发展创新了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为基础,解决 好实践中的分配问题,并从完善分配制度入手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笔者学习和探索的体会是,马克思经济学主要代表作《资本论》3卷分别写的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如果说有第4卷,那也是剩余价值学说史,所以,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和精华所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极大的创造力、感召力、生命力、洞察力、解释力、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它没有过时,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过时。同时,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当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难题,不能正视和应对这些挑战、破解和回答这些难题,不能发展创新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就不能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很容易受到怀疑和否定。因此,需要人们深刻理解它、发展创新它、正确运用它。如果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冠,那么,发展了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就是这顶皇冠上光彩夺目的明珠。笔者相信,只要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自强不息,矢志不移,坚忍不拔,持久不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定能有重大发展创新和无限光明前景。
[1]刘国光.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5,(9).
[2]关柏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下降的原因探析——兼与刘国光教授商榷[J].理论前沿,2006,(18).
[3]段拥军.读刘国光先生《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有感[EB/OL].http://www.xslx.com/htm/xssy/spwl/2006-01-04-19604.htm.
[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世界沧桑15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1.
[5]宋则行,等.世界经济史:上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288.
[6]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9)[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2010-04-08.
[7]中国贫富差距已超过基尼系数警戒线[EB/OL].http://haikou.hinews.cn/system/2010/05/10/010852878.shtml.
[8]中国百万富翁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 占全球3.4%[N].新京报,2011-10-20.
[9]农民年收入不足2 300元就是贫困人口[N].南方农村报,2011-12-01.
[10]高晨.报告称中国家庭基尼系数0.61贫富悬殊世所少见[N].京华时报,2012-12-10.
[11]薛宇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派[EB/OL].新浪财经,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