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性导入 诱导性提问 互动性探究——浅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路径
2013-08-15於翠红
■文/於翠红
生物科学是当下发展最迅猛的科学之一,而这也意味着学生借助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够获得良好的学科素养。那么,什么是生物学科素养呢?笔者以为:生物学科素养即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等。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预设性导入,更新学生的学科理念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认为首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可以借助预设性导入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在《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这个部分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豆子如何萌芽成长为豆芽、蛋如何孵化成为小鸡这些生动的视频来导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带入一些诱导性的问题:“生物为什么会生长?”“这种生长现象与细胞有没有关联呢?”等等。随着这些问题的抛出,再引入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来向学生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进而引申到探究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其本质变化等内容。
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可以有效培养起学生的学科理念。并且随着这种诱导性问题的深入再一步步地进入到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趣味、图画学习、知识点分析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教学条件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诱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例如:在《动物的行为》这个部分,教师就可以借助诱导性提问来开展教学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而人是有行为变化的,那么动物有行为吗?
2.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3.依据行为对动物所起的作用,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种呢?
4.走迷宫的蚯蚓,在受到多达百次的电击后,学会了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刚出生的小猫就会吮吸母乳;饥饿的动物会用杠杆获取食物,这分别是什么动物行为?
5.你能够依据生活中的动物行为列举出不同动物行为类型的事例吗?
这些问题不是一次性抛出,而是依循以上顺序随着教学发展的进度逐步抛出。抛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已经注意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随后的几个问题主要是借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例来吸引学生,而最后一个问题则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互动性探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人体的呼吸》这个部分的教学中,师生互动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教师:“人体的呼吸”经过三个课时的教学已经完成了全部知识点的学习,并且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的过程”、“气体交换”、“运动对呼吸的影响”这几个大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学习。现在还剩下一些时间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在这个部分的学习中大家拥有的一些奇思妙想。
学生1:在气体的交换这个部分的实验中,我们看到了石灰水变得浑浊,而且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人体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学生2:再者除开氧气和二氧化碳外还有别的气体吗?如何来证明呢?
学生3:我爷爷患有肺癌,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和人体的呼吸有着怎样的关系?
就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表述,而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这种探究性的交流中也逐步得到了培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也是推进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教学中应当被引起重视的一大问题,上文中所论述的观点只是笔者个人的一些浅见,希望对别的教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