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2+1”课堂之我见
2013-08-15方占丽
■文/方占丽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课改也在各个学校紧锣密鼓地进行。我校积极探索出了“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指的是教学中的预习案和导学案,“1”指的是教学中的当堂测试。随着课改的深入,我在这方面也有了些许感悟,特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大家共同探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2+1”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模式是教师拟好预习案,学生据此课前预习。精彩的开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它犹如一部戏剧的序幕,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能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活动课,只要开了个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情境。因此,课堂上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每节新课的导入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思维,放开想象
1.启发学生敢问、会问。在教学中除了导学案中的问题还应引导学生提出其他问题,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求异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在探究导学案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句话阐明了“问”的重要性。我认为学生提问,要让学生经历“敢问、会问、善问”的过程,鼓励学生解决问题,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引导学生会答、多答。对导学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只叫一两个学生回答,觉得有理就草草而过。当学生学习、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结构思考,从多方位、多层次解答,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才能得到发展,发散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达到了高效
3.鼓励学生学创、会创。“2+1“教学模式中的第三个模式是当堂测试,教师们的做法是课前就拟好测试题,新课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检测。我们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测试题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我认为有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测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具体做法是:其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测试题的设计;其二,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快餐”型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