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的走向

2013-08-15刘海军

昭通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目标改革

周 跃, 郭 军, 刘海军

(昭通学院 体育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务院、教育部、各省市等相关机构都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把学校体育改革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一轮体育教育改革已经启动。从前几轮改革情况来看,新一轮体育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的层面上,农村学校依然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不可否认,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依然难免带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这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无疑将面临着新的困难。在充分认识“主观认识主导、领导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体育师资水平与数量、教育政策”[1]等因素的基础上,只要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深刻把握改革机遇,认清改革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的走向,积极探寻合理的学校体育发展对策,就能够实现农村学校体育的科学发展。

一、素质教育改革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

(一)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是学校体育永恒不变的主题和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改革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情况下,占人口基数很大的农村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某些失调,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健康水平提升路径的缺失,这一状况亟需改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从学校环境、设施、经费支持等方面努力是不够的,而且难度较大。众多的研究表明,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是开展教育提高教育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体育也是如此,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目前的社会需求,认识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律,也是摆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换言之,学校体育的改革目标已经确定,其主要问题就是寻求合适的发展路径,而对学生健康水平的影响是该路径的唯一参照。

(二)促进学校体育和素质教育整体目标的统一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取得了明显提升,但体质却不断下降,尤其是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说明学校体育和素质教育整体目标之间不够协调统一,在素质教育改革整体框架下深入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势在必行,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和素质教育目标的统一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但就目标统一而言,所谓的“统一”其实是模糊的,甚至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这一提法早已是老生常谈。我国农村学校体育中的师资缺乏、开课不够、场地不足、经费缺乏等问题还长期存在着[2]。从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宏观目标来看,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使之互相促进是素质教育质量保证的前提和要求,尤其是在德、智、体三项目标之间,使学生认识到发展体育对他们智育和德育培养的价值,进而把体育融入到他们的德育和智育课堂,通过二者的发展促进体育的发展应该是今后很长时间的体育改革目标之一,也应是当下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师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主要依靠一线的体育教师来实施。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质量也难有保障。很多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一旦变成骨干教师,就寻求跳槽,试图进入收入水平更高的城市学校,导致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和学历结构远低于同地区的城市学校。有些教师则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奉行无过便是功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在相对宽松的农村学校体育环境中混日子。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加强教学技能研究,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不管从自身整体素质还是从教改参与的积极性方面,都与城市学校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教师法》,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体育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农村体育的教师队伍,进而多途径,全方位地扩宽培训渠道,多方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建立健全竞争和激励机制,使其安心搞好本质工作。

(二)新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农村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资源配置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3]。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体现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的三维健康观及该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不仅强化了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而且每一个具体目标又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和要求。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地域间的差异很大,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并没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而是以目标的实现来促进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各地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应认真总结学校体育教学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体育课程的价值,使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增强体能,掌握体育运动与健康基础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培养浓厚的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不断提高对个人健康水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弘扬体育精神,培养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对传统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基础课程。从改革的总体思想和具体目标来看,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体育课程重技能训练,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弊端,强化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场地不足、器材匮乏,体育技能教学质量较差农村学校来说,可以更好地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合理实施课堂教学。

(三)观念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在多数农村学校的整体工作规划中,体育工作很难得到具体体现,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学校工作的评价中也很少把学校体育工作状况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因而常把德育、智育及升学率作为农村学校评价和发展的重点。对体育师资的培养、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学目的的确立、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管理目标模糊,管理形式放任自流。再者,体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把农村学校体育作为其工作的重点,在资源配置、活动组织、文化宣传上支持不力。众所周知,体育的德育、智育、美育及增强体质的功能早已被无数的研究证实。有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认为体育只不过是玩乐和比赛而已,没能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高度、深入去认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区别。尽管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都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文化活动,但他们的目的、任务是有区别的,学校体育是以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及培养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活动。部分领导只以体育比赛的成绩作为主要指标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而忽视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由此看来,农村学校体育科学化、制度化和系列化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体育的观念和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可以试着从转变观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因地制宜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充实和稳定体育教师队伍及多渠道筹集经费改变农村体育条件等方便做出努力[4]。

三、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向

(一)生活化发展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体育也是一种生活,也应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荡开视域不难理解,如果不能从学生生活的角度看待学校体育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很难保证客观真实,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学校体育和学生生活的协调程度几乎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开展质量,农村体育更是如此。从学生的生活着眼探索学校体育问题是充分调动学生内因的较好路径之一,这里并没有难以理解的辩证关系。在目前学生的学校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可以选择的娱乐休闲方式很多,体育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多数学生自觉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可能和特殊的年龄阶段的身体需求有关,是出于运动的本能,而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参与可能是因为学校的号召和要求,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据观察所知,多数女生在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以后,面子观念和体育价值取向有所异化,参与体育运动表现出更强的集群性,单独的有计划性地参与运动的时间很少,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体育教学效果的弱化。事物的发展通常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从学生的生活着眼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是通过改变和规划外因换气内因的科学路径,也是使体育真正科学融入学生生活必由之路,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因此,学校体育的生活化发展,是代表学校体育未来的一种重要趋向,也是改变目前学校体育窘境的科学选择。

(二)政策指导下的“指标化”发展

从历史事件演进的角度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历程,尤其以“扬州会议”、“农村学校体育年”及“体育新课程改革”为标志性事件,将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划分为前、中、后各10年三个发展时期[5],可以看出政策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影响。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目标多具有宏观性。再细而观之,每个目标又可分为很多可以控制和量化的指标。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多数都和对学校体育的各项指标的贯彻和落实情况有关,尤其是边缘落后的地区更是如此。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体育目标理解较为模糊,这种模糊表现为目标的多元性,在体育教学及考核时的标准多元化、人为化严重,学校体育的各项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也直接导致学生体育指标意识的下降,长此以往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下降成为一种必然,譬如,很多的农村学校的正常体育课都难以保证,阳光体育的多项指标更难以落到实处。返观我国学校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学生体质最好的时候,恰巧是学生体育观念最强,学校体育量化指标要求最严的时候。所以,在体育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应加强各项体育方针政策的指导,坚决落实学校体育的各项指标,尤其在学生的健康指标方面,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对自身健康水平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自觉锻炼身体。在目前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强化学生的体育指标意识,加强对学校的体育健康指标的量化要求,促进学校的”指标化发展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方向之一。

四、结语

在我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经费不足、师资匮乏、观念落后、设施陈旧、学生升学竞争压力较大的农村边远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更是困难重重,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尚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情况下,各地的教育决策者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教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决策,最大限度整合学校体育资源,切实多角度的了解和关注学生生活,从和谐生活的观念出发将体育融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作为一个通往学生健康未来方向,长期坚持下去。从另一个角度讲,学校也应深刻认识和足够重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借鉴城市体育先进学校的经验,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建立明确具体的体育与健康量化指标体系,严格考试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体育资源和学校师资状况,开发校本课程,并将其融入学校体育的考试要求,保证学校体育的各项目标的实现。

[1]张晓静.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135—136.

[2]王萍丽,朱庆.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26(4):58—60.

[3]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97—100.

[4]王晓翔.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8(1):73—76.

[5]于素梅.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历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7—9.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目标改革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瞧,那些改革推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