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汉语谐音的内部形式基础和转化机制

2013-08-15

昭通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谐音音节言语

周 梅

(昭通学院 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谐音,是指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1]谐音是用同音或近音的字词构成特殊表达的一种手段,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掘。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孟昭泉说:“谐音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决不仅仅具有一种修辞价值,而且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并镌铸着中国人深层的心理积淀。”[1]谐音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之前的专家学者主要是从汉语谐音的构成、分类和文化(表现和特质)等角度对谐音进行研究。笔者试图从汉语谐音来探讨语言的内部机制,这样即会丰富语言内部机制的内涵,又会深化汉语谐音的价值和意义。

一、汉语语音是汉语谐音的内部形式基础

汉语语音是汉语语音系统以及发展规律的统称。汉语语音的特点是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韵、调是汉语语音的结构单位,汉语普通话中共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构成声韵相拼的音节后,汉语的音节总数为432个,加上四声音调的区别音节总数为1 376个。[2]由于汉语音节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为了表达汉语的丰富内涵,所以产生了大量的近音字和同音字。一音多义、一义多音、多音多义是汉语语音的一个明显特征。

谐音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特征之一。汉语谐音的语音问题是内部语言的转化和运用,以下我们将从语音的相近和相同两个方面来探讨汉语谐音的内部机制问题。

(一)音近的谐音,利用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组合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构成音节相近,以此新造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比如,在2012年5月20登记结婚的人明显增多,特别是在13点14分时,为什么呢?原来“5201314”的读音“wǔ èr líng yīsān yīsì”和“我爱你一生一世”的读音“wǒài nǐyīshēng yīshì”相近。又如,在人人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马加爵,已毙了!药加鑫,判死刑!加爵、加薪都是死路一条。历史的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加价才是最安全的。药家鑫一审判处死刑,据说某汽车4S店老板看完新闻后,语重心长的对员工说:看见没,要加薪就是这个下场。员工:那我改名吧,就叫林黛玉。老板:呵呵,没出息。你还是改名叫LadyGaGa吧。“家鑫→加薪”“林黛玉→零待遇”、“LadyGaGa→来点加价”这个也是利用语音的相似造成幽默风趣的嘲讽。还有,数字谐音“55”呜呜、“9494”就是就是、“687”对不起、“5460”我思念你。英文字母的谐音也被用来代替词语,如:“I服了U中的‘U’”就是用的“you”的谐音,“IC”不一定是电话卡,还有可能是“I see”等等。这些音近的谐音使得语言表达富于幽默含蓄的内涵,正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精神品质。

(二)音同的谐音,则是利用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组合成完全相同的音节,以此新造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比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shū”;前途——钱途“qián”;坐以待毙——坐以待币“bì”;服装的:衣衣不舍→依依不舍“yī”;热水器的:随心所浴→随心所欲“yù”;棉被的:有被无患→有备无患“bèi”;灭蚊的:默默无蚊→默默无闻“wén”;饭店的:食全食美→十全十美“shí”等。还有笑话,医生说:小心肝!正解:你有肝病,要注意保护肝脏。误解:昵称——心肝宝贝。古时科举考试就有考生因姓名谐音而意外得福,或横遭灾祸。例如:清朝道光年间,殿试第一名“状元”是江苏高邮人史求。道光帝在审定时,看到“一甲第一高邮史求(死囚)”,就疾首蹙眉,当即朱笔勾去。往下看到“一甲第九天长戴兰芳”,龙颜大悦,提笔钦定为状元。因为“第九天长”的谐音是“地久天长”,“戴兰芳”的谐音是“代代兰芳”。还有吴情(无情)、王国钧(亡国君)等人。剧本《雷雨》中鲁侍萍见到自己的儿子周萍时,感情一时失控,脱口叫出,但又用谐音巧妙她掩饰过去了。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由人名“萍”谐音到倚仗的“凭”,这是鲁侍萍掩盖自己感情冲动的一种言语行为。《红楼梦》将文学对谐音的运用推至巅峰。曹雪芹运用谐音现象将作品框架、四大家族、人物命运、人物品行昭然于众。贾府四千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中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甄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英莲(应怜)、霍启(祸起)、娇杏(侥幸),冯渊(逢冤)等。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常用谐音来抒情言志,一箭双雕,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的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词常以“柳”入文。《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白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柳”和“留”相谐,杨柳可暗示惜别情怀。汉语运用音节相同创造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拓展了语言表达的外延和内涵,是中国汉字文化的重要表现。

我们认为语音是在内部语言活动的指导、配合和制约下产生的,以上我们从汉语同音现象的同音和近音两个方面来分析汉语谐音在民俗、民风、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从而可以看出汉语谐音的语音问题是其内部语言转化和运用的基础。

二、汉语语义的民族文化特质是汉语谐音的内部转化机制

语义包括语言义和言语义,语言义指语言形式在语言系统中所具有的意义,它是客观事物、现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言语义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所产生的言语形式与特定语境相联系的具体意义。[3]这里我们从汉语语义的民族文化特质的角度来分析汉语谐音的内部机制问题。

我们知道语言义是静态的、稳定的,言语义是动态的、变化的。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相对的运动状态。言语又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汉语谐音语义的解读应该基于内部言语的解读。

内部言语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有更多联系的一种高级的隐蔽型的言语形态。内部言语被誉为“自我沟通的最好工具”。[4]内部言语的特征表现为:是不出声,发音是隐蔽的;是针对自己的内部言语;是“简化”,“快速”,它往往是一种直觉。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相比,在同时思考与表达一个问题时,前者速度比后者要快得多。它的稳定性较差,非常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初级阶段往往是稍纵即逝。简要来说,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它不是用于同别人交际的言语,而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无声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动。它是人的自觉性的动态变化。内部言语的自觉性是汉语谐音表达最原始的基础,每个人或者民族的内部语言的自觉性有差异,来自于个人的“内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内涵”是积淀在这个人或者这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审美特征的影响。谐音折射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和谐对称的审美情趣

中国人崇尚“对称和谐”之美,这可以引起自己欢快愉悦感受,这些由对称和谐引发的愉悦感受逐惭成为一项美学准则,所以,在中国建筑、造型艺术、绘画以及工艺美术的装饰之中,无处不体现着“对称和谐”之美。这些对称和谐美给人以匀称、均衡、连贯、流畅的感受,因而体现着一种娴静、稳重、庄严。这与民族心理有关,与民族的审美趣味有关。谐音在特定语境中本音和谐音是稳固的并行关系,形成一箭双雕的效果。它们互相对应,互相映衬,互相对称,互相谐和。语言音节整齐,是语言具有对称和谐之美的最初级的类型,是在音节整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语言形式,除了音节整齐,还要讲究句子结构的一致、词性的对应和音韵的和谐,具有更高的文学色彩和更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这种语言形式以格律诗中的对偶联为代表,是最高境界的语言精品。如对联: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苏东坡和佛印的互相戏谑的对联:狗啃河上(和尚)骨→苏轼 水流东坡诗(尸)→佛印。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一方面关顾着“东边日出西边雨”,表晴雨的“晴”;另一方面关顾着“闻郎江上踏歌声”,即感情的“情”。汉民族追求就是一种对称、均衡与和谐的美。

(二)含蓄内敛的民族特性

谐音往往能够化直露为含蓄。汉民族之所以对“谐音”情有独钟,正是源于其含蓄性。如:金圣叹被判死刑时,曾给儿子口念一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还有以“仁”谐“人”,以“丝”谐“思”、以“篱”谐“离”,以“柳”谐“留”。《红楼梦》第五回有一段:茶名曰“千红一窟”,酒名为“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分别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谐音,预示着《红楼梦》中女性的悲惨结局。《金瓶梅》中的好事之徒车淡(扯淡)、游守(游手)、郝贤(好闲),《儒林外史》中冒牌的“名士”权勿用(全无用)。这些谐音的运用使其表达含蓄雅致。可见,儒家思想含蓄内敛的民族特性使得汉民族钟情于“指鹿为马”式的表达,沉醉于“言外之意”里的谐音表达。

(三)祈福求吉、避邪禁忌的民族心理

“治本于农”的民族,其避凶、趋吉的心理十分浓重。谐音成就了这种心理,成为顺应和满足这种心理的最有效的方法。婚丧礼仪、饮食住行、节日习俗中随处可见谐音现象。传统婚礼运用谐音的习俗,图的是“吉利”。打碎了东西,说“岁岁(碎)平安”;庭院前后不栽桑、柳,因为“桑”“丧”谐音,而柳不结籽,谐“无子”。“福”字倒贴表示“福到了”。用鹿谐禄,用鱼谐余,用冠谐官,用猴谐侯,用蝙蝠谐福。汉语谐音运用于民间风俗习惯、社会风尚活动中。多子多福的心理在汉人的婚俗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结婚仪式中,人们在新人的床上要放上桂圆、桉桃、枣子、栗子、花生。有时为了弥补喜庆的气氛,常用吉利话掩盖一些不好的事,以求逢凶化吉。生活的习俗反映了汉人求富厌贫的心理。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节日期间,许多人桌上要上一碟花菜,只因花菜谐“发财”。带“8”的电话号码及车牌价颇高,许多服装及日用品的标价尾数均带有“8”,“8”谐“发”音,迎合了汉人的求富厌贫心理。因“4”谐“死”之音,因而遭受了盲目避忌。探视病人,送苹果桔子,以求平安吉祥;汉人很忌讳送钟,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相爱的男女不分吃梨,意不分离(梨)。这是汉人喜聚悲散、求久惧变的文化注释。汉民族自古以来对语言都有着一种崇拜和信仰的心理,认为语言有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能降福施吉也能招灾引祸,企图借语言求吉祈福,回避禁忌。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审美特征这些文化特质都是积淀在人的潜意识里面的,人的这种潜意识会随着经历、阅历、学识等因素的影响也发生变化。“我想任何有效的沟通,它都需要相同的知识背景,相同的思维方法,相同的价值理念,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问题,恐怕就不能完全达到沟通的效果。”[5]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才能借助这个变化着的潜意识来理解我们的谐音文化运用。这里的“潜意识”就是我们内部言语中的最为核心的研究重点。潜意识记忆留存着人在生命过程中所有的一切经历、情绪和结果,它既受控于思想,同时又在影响、控制、制约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由意识控制的,其它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在主动地运作。潜意识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本能。汉语谐音就是这种潜意识文化影响下的语言的创新和再利用。汉语谐音是认知和语言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语言的无限性的延伸。概念域之间的认知影射是理论的核心成分[6]。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谐音在汉民族文化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只有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乡土人情、历史地理和文化传统等文化的角度,才能更全面地分析汉语谐音现象。

三、小结

汉语谐音从形式上看是依据语音来延展的,也即汉语语音是汉语谐音的形式基础。汉语谐音从内容上看是依据汉语语义的民族文化特质来进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转化的。汉语谐音将语音和文化特质整合在一起,符合语言的规律和机制,又突破了常规的语言规律和机制。这是汉语表达含蓄内敛、丰富多变的最有利的表现。汉语谐音的表达效果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1]孟昭泉.汉文化的语音精灵——谐音[J].台州:台州学院学报,2003:(1):21—25.

[2]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赵升奎.人类灵魂的自我对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赵升奎.沟通学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6]文旭,徐安泉.认知语言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谐音音节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拼拼 读读 写写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绝妙的数字灯谜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