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校园流行语看学生群体焦虑情绪

2013-08-15牛爱红傅水怒牛雅珺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流行语考试大学

□牛爱红,傅水怒,牛雅珺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流行语不乏经典。经典大多是调侃的外皮苦涩的内核,细细咀嚼方得真味。“给自己个英文名,叫压力山大”,这句学生戏谑语咂摸到最后怕只剩了悲凉。嬉笑之间既形象地表现了压力的肉眼可见,又睿智地表达了对国外轻松快乐教育的向往。时下“你幸福吗”成为流行语中的新宠,假设央视记者们将镜头聚焦校园,学子们会不会抛出那个经典词语“郁闷”一言以蔽之?抑或感叹一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压力山大,青春不易,幸福能如约而至吗?

1 由“你幸福吗”说开去

“你幸福吗”引发的热效应或许策划者也始料未及。现下国人极度的生存焦虑感抑或是直接推手。莫言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放下后,“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遗憾的是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成功成名成款成精英。压力如影随形,令人焦躁而无安全感。人来人往,脚步匆匆,朝着远方一个又一个既定的物化的目标赶路。有识之士如白岩松两年前在自己的书中轻声问起,而今央视再作有声势的发问。问的适逢其时,国人早已憋足了的情绪太需要一次真情大放送。记者不铺垫不下套,路人不装正经、不玩深沉。可以说,“你幸福吗”为2012年流行词语完美收官。

过多的压力早已销蚀了我们的轻松快乐,何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娱乐娱乐,调侃调侃呢?看似傻得可爱的问法,瞬间消解了问题的“严肃性”和“高深性”,一下子打破平日规整沉闷的生活。人们的思想和表达终于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幸福”这类精神层面的“高端”问题从文学家的笔下和哲学家的口中“下放”民间,场景也从咖啡屋或文艺沙龙移至街头巷尾小摊小铺。一声“你幸福吗”像凡夫俗子招呼“你吃了吗”那样自然,像谈论柴米油盐一样寻常,这无论如何是了不起的进步。这恰恰说明人们渴望为身心松松绑,透透气。

在全民焦虑的大背景下,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面临多少有形无形的压力?又如何舒缓压力化解困境呢?调侃是有效的舒缓剂。形形色色有创意的流行语应运而生。“晕”“郁闷”“没劲”“不爽”“有病”“无语”“崩溃”等略显消极的词语使用频率居高不下,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校园现状,同时清晰折射出学生群体的焦虑情绪。

2 中学生不堪承受的“晕”

中学生首选“晕”一词表现极度压抑的生存状态。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源于考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考试题”是他们的群像。初三教师说:再坚持坚持,考上重点中学就好了。高三教师说:再努力努力,考上重点大学就好了。考试之声不绝于耳。频繁考试、排名已然累得晕头转向,晕头胀脑。考试晕场也并不奇怪。成绩像悬在头上的命运之剑,令他们提心吊胆,焦躁不安。“真晕”最直接表达了孩子们的恶劣心情:他们疲惫不堪、惊惧不已、怨愤不平。由此导致他们体质下降厉害,沦落为“弱势群体”。考前腹痛、发烧等等考试恐惧症困扰着孩子们。他们感觉到浑身不适,好像哪里不对劲。是家长?是教师?是学校?“你有病啊”脱口而出。大家喜欢用它嘲讽不可理喻的事情。对病态的评价导向还计较什么?听之任之吧!“没劲”一词也挂到嘴边,等同于没有意思,没有心情,没有激情。

每天像机器一样做题、做题,人都木掉了。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每天埋头于题海战术之中,可是机器还有定时的停工检修。初中学生每天完成课下作业平均需要四个小时,晚上躺下睡觉基本在十一点左右;高中生早上六点半上早自习,晚上九点半下晚自习,自习结束还得写作业,上床睡觉时间几乎都在十二点左右,平均睡眠时间不到六个小时。如此生活枯燥单调、无以复加。有的家长还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上网、不准听音乐、不准看小说,不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环境。孩子们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要发狂,所以出现劲词狂用的现象。想尽情地“爽”一回,想“超爽”,想痛痛快快、忘乎所以地“超级好玩”一把。夸张的词语,淋漓尽致地表明青春少年原本张狂的天性,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压制着。在只重分数、不重志趣,一律培养“标准件”的学堂里,哪里能寻找到幸福感?

当价值的取向、幸福的指向统统都朝向大学,大学果真是幸福的终点站吗?大学生偏爱“郁闷”一词。是什么让他们特别憋屈、闹心、茫然、纠结呢?

3 大学生躲不开的“郁闷”

大学生的郁闷”源于一道道猝不及防的关坎:目标的迷失、择业的困惑和就业的艰难。

入学,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巨大的“郁闷”首次来袭。怀揣名贵的“大学梦”经过了残酷的高考,可怜他们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九九归一就剩了考试素质。一旦进入自由、多元、开放的大学校园,为数不少的人真有些不习惯呼吸自由的空气,好像缺乏享受自由的能力。大学原本只是一个更大的继续成长进修的平台,“选择”“天赋”“兴趣”“激情”这些最赋人性化的美好情愫将在这里发挥用场。但被高考指挥棒趋赶过来的学生,竟不知如何是好。高考外的事全然不会安排。下一步怎么行动?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苦闷、孤独、忧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冒头,又无法与父母老师朋友沟通,因此他们编排一系列冷幽默词语宣泄。有的人际关系淡漠,甚至迷恋于“人机关系”,大把大把的业余时间里无所事事。“翘课”是免不了了,这个词戏谑色彩极浓,似乎有挑战权威做一回主的顽皮劲,似乎有自我选择的满足感。“挂科”也是必然结局,充满悲剧色彩。当年的尖子生,何曾落魄到如此境地!

惊回首,大学过半,终于梳理清思路,开始思考职业大事,择业的“郁闷”再次来袭。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他们未来的梦极具理想色彩:小白领,公务员,体面,高薪。从小学一路高歌猛进到大学,找工作绝不能输在平均线下,必须成功。“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房子、车子以及职场上的游刃有余。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严重影响着正处于青春年少的他们。无房无车无妹子的三无全男叫“低碳男”。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已经没有丝毫说服力。而耳闻目睹社会种种负面的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拼爹”现状,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心生恐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于是狂背英语,考研考博,出国留学,试图用拿手的考试解决一切人生问题,努力延期与社会对接。人生目标的定位又一次偏向短期行为。他们这时“纠结”得无可奈何:既自恋又自卑,既狂妄又怀疑。时而对未来信心满满,时而又觉得前途茫茫。想不通时就问“有没有搞错”?自己披星戴月熬来的,就是如此困窘的大学生活吗?他们变得日益敏感和脆弱,要表达对别人的做法、观点不屑一顾或无奈,他们会用“无语”。他们不甘无为,想参与社会,可是他们却没有多少话语权。

更“郁闷”的是,就业形势的复杂、严峻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尽管他们可能早就“被就业”了。有一幅对联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大学生就业异常艰难的现实,上联: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面霸”一词听起来八面威风,但事实上是一把辛酸泪。昨天还在学校指点江山的骄子精英们,一脚迈出校们,就踏入“毕业即失业”的行列。曾经的才子一变而为人在窘途,不是面试就是走在面试的路上。“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他们的辛苦可想而知,有的考生甚至为谋一公务员职务考遍大半个中 国。现今时代的青春在万分艰难下行进。

为什么出现如此尴尬的就业局面?原因很多。我国大学自1999年开始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受长期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时有高不成低不就的难堪。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难还有部分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因素,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找一份工作不易,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应届毕业生背负“户籍限制、工作经验、特低薪金”三座大山,敢问路在何方?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考研和考职同样是考试,前者可以过五关斩六将,后者就未必。原因是职业考试不仅考核专业储备,更考量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思路、策划水平等等综合素质。学校、个人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实训不足。

总之,新潮时尚而又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借语言快感来解放自我,调适心理、平息情绪,缓解学习和竞争压力,不足为怪,但其中暴露的学生群体的生存现状和焦虑紧张无奈的情绪令人担忧。我们期待社会各方对青少年幸福度深切关注。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3]邓 遥,王 丹.近十年来流行语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0(6).

[4]丁健纯.大学生求职流行语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3).

[5]张小升.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1(4).

[6]熊丙奇.不能用大学生填补“民工荒”[J].黄金时代,2011(3).

[7]田新山.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12(12).

猜你喜欢

流行语考试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