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初探

2013-08-15□周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异质旅游者休克

□周 媛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 旅游跨文化交际现象与文化休克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在不同的历史和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影响和推动着各自文化的发展,从而产生文化差异和文化距离。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旅游实际上就是异质文化的互相碰撞、冲突与交融。在充满异质文化的环境中旅游,游客会对异质文化环境中的景物(特别是人文景观的内容)产生异乎寻常的新奇感与强烈的探索欲,而与此同时,游客也会产生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程度的紧张感,并且对周围事物和人的敏感度增强。这是源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与充满变化的陌生环境。这就是旅游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跨文化交际是旅游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出国旅游,还是在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环境中旅游,都必然涉及跨文化交际活动。

旅游是人们暂时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且不在异地长期居留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大众旅游活动促使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多方面的,是深入到经济、物质、信息、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伴随着经济流、物质流、信息流和文化流的运动。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和传播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旅游活动的核心动因正是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直伴随着旅游者的空间流动。

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意义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与传播。然而,交流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文化休克”现象(Culture Shock)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最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文化休克是获得最普遍承认的旅游者进入外国文化或外族文化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很多学者给文化休克下过定义,它的概念最初是用来对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超过十二个月)的旅居者(如外交官或军官)的经历进行分析的,被定义为“旅居者对他们在与东道主社会成员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反应”;是由于“社会交往中熟悉的记号与符号的丧失”而造成的“平衡的丧失”,因为他们“遭遇了某一异己文化中的差异性”,缺乏关于在某一新文化中如何表现其行为的熟悉的暗示;是“对适应新环境与民众的不成功的努力的反应”。文化休克现象往往在不同族群、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发生。1960年,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界定其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社会学家郑抗生教授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休克,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 旅游中文化休克的表现及其阶段

人们已经指出了文化休克的大量症状,如:紧张、源于脱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而产生的失落感、由于在新环境中不能应对自如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尴尬、屈辱、沮丧、被新环境中的成员所拒绝的感受、对其本身的价值观与身份的迷茫、缺乏竞争力、挫折感、对东道主的消极情感、拒绝学习新的语言、烦躁增加、疲惫、挑剔、主动性降低,甚至是对清洁状况的过度关注与担忧。奥伯格(Oberg,1960)报道说,过度洗手、对饮水与当地食品以及寝具的清洁程度的极度关心、对远处心不在焉的凝视、丧失胃口、过度依赖与自己同胞的相处、对细小问题的突然发怒、极度渴望回家等等,都是文化休克的共同现象。

在体验一种新的文化时,每一位旅行者都要经历文化休克的几个不同阶段。奥伯格识别出了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1)“蜜月”阶段,以迷恋和乐观为其特征;(2)“敌意”阶段,其特征是对东道主社会的消极态度以及与旅居同伴有更多的交往;(3)“恢复”阶段,以在新环境中应对能力的增强为特征;(4)“适应”阶段,以对新文化环境的接受与快乐为特征。

霍夫斯特德提出了反应旅居者情感随时间而变化的文化涵化曲线(acculturation curve):第一阶段“快乐”期,个体体会到兴奋;第二阶段“文化休克”期,个体在新环境中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第三阶段是最长的“文化涵化”期,个体开始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对于在新文化中生活并建立社会关系有了更大信心;第四阶段“稳定”期,个体开始达到心理稳定。

3 旅游中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

3.1 旅游中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最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不同文化的巨大反差

游客本人所在地区或国家与旅游目的地之间文化巨大差异的存在,使得游客与出租车司机、酒店工作人员、接待员、商店服务员、海关关员的相遇可能是令人感到紧张的。处于外国文化当中,旅游者通常都不明白如何对他人进行问候,在对话中什么是恰当的话题,甚至在什么时候给服务员小费等等。许多情景都令人感到困惑不解,这些都是源于旅游者和异地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比种族、肤色等其他生理现象都要深刻得多的区别。就拿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最典型的文化来说,二者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例如一个美国人到了印度,美国人行事的追求效率和印度人的相对散漫会在美国人心里产生巨大的反差;再比如从欧洲到中国的旅游者,也会对中国密集的人口、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距离产生不适应;性格热情开放的南美洲人到了文化相对保守谨慎的日本,有时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情绪等等。类似这样的区别使旅游者在诸多事务中产生错觉和迷惑,从而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3.2 旅游者文化休克的心理原因

来自不同地方的旅游者,在面对异域和不同的人的时候,都会产生文化休克,但其表现的形式和强度等都有所不同。从心理上来探究,这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状态有关。往往比较外向、开朗活泼、乐于和别人沟通、自主性强的旅行者的文化休克时间,要比那些内向、适应能力不强、不喜欢与别人交谈的旅行者要短,强度也没有那些人强,相反,在经过短暂的适应阶段之后,他们会把这种异质文化当成一种全新的乐趣去反复揣摩消化。也就是说,对异质文化适应能力强的旅游者,文化休克现象要比那些适应能力较弱的旅游者体现的弱一些。

另外,从心理状态上来讲,一些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对异地排斥性较强,他们也更易产生文化休克现象,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这便是旅游活动结束后,游客对一个景点、一条旅游路线甚至一个地区的旅游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4 针对旅游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所采取的一些对策

(1)作为旅游者,面对文化休克,一定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自我的种族中心主义心态,在异质文化面前表现出理解和宽容。尤其是对一些对宗教和文化比较固守、对别的宗教和文化比较排斥的旅游人士来说,更有必要从这方面加以调整,这样才能使得整个旅游活动更加愉快和顺利。

(2)在研究旅游者文化休克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相对于每个阶段,尤其是最重要的文化休克抵触阶段,东道国和旅游者都应该有一个清醒而正面的认识,要认知到这是一个正常的阶段和现象,从而减轻文化休克的对旅游活动和游客的负面影响。

(3)旅游业与接待业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应该参加必修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以及旅游者的文化,鉴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的游客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使其接受文化不同的旅游市场。这种培训能教会服务提供者去尊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并同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样,国际旅游者就会感觉到东道主对旅游者的各种文化层面是理解的,并感到旅游环境是和谐的。比如说,上例中初到印度的美国游客可能会对印度人用手吃饭的生活习惯感到不卫生和排斥,这时候如果接待国的服务人员能够从不同文化的深层差异性去引导,而非简单介绍当地人的习俗,会使得美国客人认识到这种文化习俗是可理解,与环境是协调的,这样这位美国客人的印度之旅就不会是不洁净的,反而会是奇妙和令人兴奋的。

(4)为了减轻旅游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让旅游适应文化差异,作为旅游接待地除了加强旅游工作人员的跨文化教育培训外,还应发挥本国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增强异质文化的旅游吸引力,让异质文化成为旅游最大的卖点,而不是破坏游客心情的罪魁祸首。

总之,文化休克不一定是消极的东西,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以减轻它的负面影响,并尽量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因素,培养更多的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为旅游业服务。

[1]朱伟芳.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文化休克与跨越[J].广西教育,2010(1).

[2]高敏杰.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J].语文学刊,2011(7).

[3]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朱路平.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欧阳康.跨文化理解与交往[J].社会科学战线,1997(1).

猜你喜欢

异质旅游者休克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