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013-08-15余丛颖

河南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子囊孢子菌源霉层

张 华 余丛颖

(陕西省高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西安 710200)

小麦赤霉病(Head Scab)又名烂麦头、红头瘅,是由多种镰孢属(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真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小麦疾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气候性疾病,该病遍及全球。小麦赤霉病最早于1884年首次在英格兰报道,到20世纪小麦赤霉菌病在全球各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于南方长江流域麦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暧和耕作制度的调整,黄淮平原、西北麦区及东北麦区也多次发生大流行,并呈上升趋势,危害性非常严重,造成很大损失。小麦感染赤霉病后,不仅使产量下降,影响子粒品质和加工品质,而且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会引起眩晕、呕吐、腹泻及发烧等中毒症状,严重影响免疫和降低生育能力,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 病原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玉蜀黍赤霉菌,属子囊菌亚门,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Fusarium graminearun Schw.称为禾谷镰刀菌,F.culmorum Sacc.称燕麦镰孢,F.moniliforme Sheld.称串珠镰孢,F.acuminatum Wr.称税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呈镰刀形,单独的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时呈粉红色黏稠状,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现疣状突起,紫红或柴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呈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赤霉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菌源。

2 发病条件及规律

小麦赤霉病由若干种镰孢属真菌引起一种真菌病害,赤霉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分布范围极广,病源菌在病麦组织、玉米秸杆等作物病残体上以菌丝状态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到春季温度、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当条件适合时造成侵染。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对赤霉病菌侵入的抗性差异较大,在扬花期时最易感病,其次是抽穗期次,赤霉病发生的轻重与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及天气关系密切,若小麦穗形细长、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反之则易感染。据报道称,当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气温在15℃以上,则可引起赤霉病大面积发生和流行,又有报道称,土壤、种子及多种作物的秸秆、根茬等都是赤霉病菌的侵染源,通常下,小麦在抽穗扬花前后成熟放射子囊孢子,然后借着风雨蔓延传播,落在小麦花器上腐生后产生分生孢子多次侵染小穗,大约1周左右后造成穗腐并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到了病害后期又可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待小麦收割结束后,病菌又以腐生方式在植物残体上越夏或继续侵染其它寄生主成为下年主要侵染源。

3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可引起苗腐、秆腐、茎基腐和穗腐,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穗部,当湿度过大时,病部均可见到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①苗腐。由种子或土壤残体带菌引起,病苗先是芽变褐腐烂,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当手拔时病苗容易从病腐处拉断,断口呈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当田间湿度较大时,可见枯死苗茎部有粉红色霉斑。②基腐,基腐又称为脚腐,小麦从幼苗出土到成熟都可发生,初期茎基变褐软腐,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亡。③秆腐,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1~2节,病初期,叶鞘上初出现水浸状褪绿斑,后可造成病部以上枯黄,病情严重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当气候潮湿时则病部可见粉红色霉层。④穗腐,穗腐是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或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变成枯黄色,同时不断扩大蔓延到全小穗或全粒,甚至整穗发病。到了后期,在颖壳的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一种黏胶状的粉红色霉层,病小穗内的籽粒皱缩干瘪并有白色至粉红色霉。若到了后期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处产生蓝黑色小粒,使上部其他小穗迅速枯死而不结实,麦粒皱缩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

4 预防措施

4.1 根据气象信息,做好病害预测

由于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因此,要根据天气预报信息,若将有持续3d以上的小到中雨,必须在雨前进行喷药保护,若雨量超过30mm时,在雨前进行喷药的同时,在天睛干露后再进行喷药防治。

4.2 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小麦种植上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间抗性有差异,而且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的发病程度也有一定差异,因此,选用抗(耐)病品种,是有效防治赤霉病的主要措施,生产中选择抽穗迅速、开花整齐、花期短、颖壳张开角度小等的品种发病率较低,即便受到侵染,也是局限于受感染小穗及其附近小穗。

4.3 消灭菌源

赤霉病的寄主范围较广,病菌能侵染多种栽培作用,而且能在多种作物的残体上存活,如玉米、小麦、燕麦、甜菜、番茄等。因此,可在播种前深耕灭茬,把之前的农作物留在地表的残体翻埋在土壤里,并对未掩埋的残茬秸秆,应及时清除沤肥或烧毁,以消灭菌源。

4.4 合理施肥,降低田间湿度

合理施肥,增加土杂底肥,追肥早施、少施,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在连阴雨季节要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

4.5 药剂防治

抓住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抽穗达到10%时,可选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用药,用药后,若出现高温高湿天气时隔7d再进行喷雾1次,若喷药后遇到大雨天,可在天睛后进行补喷,喷药时注意要对准备小麦上部的叶片和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喷时也可在药物里添加25%的吡虫啉或功夫菊脂等,可同时防治小麦吸浆虫和蚜虫。

猜你喜欢

子囊孢子菌源霉层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点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冬虫夏草菌室内侵染蝙蝠蛾幼虫的代谢分析
冬虫夏草菌室内侵染蝙蝠蛾幼虫分析
菩提树黑痣病菌生物学特性及病害发生规律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菌源?气象因子量关系分析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水稻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生物发酵制氢菌种富集优化与产氢的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