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以“温州模式”为例

2013-08-15□雷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助学温州队伍

□雷 霞

(温州大学超豪学区,浙江温州325035)

高校勤工助学活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兼职目的世俗化,兼职严重结构,学校管理落后等等,这无疑给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实现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向较高层次转变,便成为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温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综合学生、高校与社会三大主体的合力,不断推动高校管理工作变革发展。

1 完善大学生自身建设

大学生作为勤工助学队伍中的一大主体,自觉加强自身建设,有利于减轻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负担。

1.1 妥善处理勤工助学和学业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通过在校学习,大学生们才能掌握足够的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勤工助学是大学教育的一个补充与完善,不能替代大学校园教育。因此,大学生应调整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权衡轻重,分清主次,协调好时间与精力的分配,努力达到双赢。

1.2 净化意图,构建良好的勤工助学心态

“温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队伍过度看重物质利益,盲目推崇“金钱至上”。这虽然缓解了在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大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过程中,选择岗位不应该单单以薪酬标准作为选择的参考,而应综合各方面因素来进行选择,比如能力培养与兴趣爱好等,以良性的勤工助学心态参与到勤工助学过程中去,谋求全面而长远的发展。

1.3 结合专业与兴趣爱好参加勤工助学,合理规划未来

大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过程中,应理性地看待勤工助学,懂得学会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与兴趣爱好选择兼职类型,这样既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达到锻炼动手应变能力与积累经验的目的,又能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巧妙地将工作、学习与爱好有机地结合,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增强了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此外,也为大学生日后就业合理规划并有效指导。

1.4 加强沟通,积极寻求帮助

在校大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缺乏,在看待分析处理问题上,存在不够长远、不够全面等问题。因此,加强与同学、老师的沟通十分必要。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及时地将自己的困难与问题道出,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寻求良好的建议,有助于问题快速解决,避免学生浪费精力或走弯路。

1.5 增强安全意识

大学生校外兼职机会大多是通过中介获得的,但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不法中介,这就需要大学生们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因此,大学生们在寻找兼职时,要通过正规中介获取兼职信息,不为高额待遇所引诱,详细了解兼职单位的信息等。兼职的过程中,大学生们要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尽量不去酒吧等娱乐场所,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强化高校管理

高校是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主体,“温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学活动是在高校引导下发展的。强化高校管理,加强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对推动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1 转变理念,扩充队伍

“温州模式”勤工助学活动在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问题上贡献巨大,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温州模式”勤工助学活动面向队伍不能仅局限于贫困学生,而应扩展到面向全体大学生,将更多的大学生纳入“温州模式”勤工助学队伍中,这为所有在温州就读的高校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也间接地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2.2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2.1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详细可行的管理条例

有些温州高校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松散,无专门的管理机构与相关的管理规章,不利于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无法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首先,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既利于学校掌握并管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还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勤工助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兼职岗位等。其次,学校还应制定明确可行的管理规章,规范校外兼职与校内勤工助学的管理。例如,可加大对大学生因勤工助学而逃课旷课等不合理行为的惩罚力度,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勤工助学观,端正学习与助学的态度。

2.2.2 规范管理,建立勤工助学档案

目前,温州各高校勤工助学活动散乱,勤工助学队伍临时、多变。为规范高校对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学校可建立勤工助学档案,为每一位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建立一份档案。一方面可以帮助学校全面了解把握学生队伍的勤工助学状况,另一方面还利于学校对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建立勤工助学档案,对学校与学生两大主体都是有深刻影响的。

2.2.3 充分利用高校勤工助学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勤工助学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学生队伍

温州各高校勤工助学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复杂,或通过朋友介绍,或通过中介,这种模式的信息获取方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还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为解决此类问题,学校就应当承担起为学生提供兼职信息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勤工助学活动中的作用,努力做到为学生提供安全、可信的勤工助学信息,保障勤工助学学生的安全,减轻学生负担。高校可通过建立勤工助学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做好面向社会高校收集信息与面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兼职信息等两项工作,帮助学生们找到合适的助学岗位。

2.2.4 立足校内,拓宽校外,综合利用校内外资源

学校加强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既要立足校内资源,又要重视校外资源的拓展,综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服务学生与用人单位,实现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三赢。立足校内资源,即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现有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助学机会,服务学生。重视校园资源应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队伍的素质,拓宽勤工助学的活动市场,不断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对口实践的工作岗位,并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合作,定期举办专场兼职招聘会,增加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机会。此外,要与校友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为勤工助学学生获取更多的兼职机会。

2.3 加大创新,推动发展

2.3.1 助学岗位结构多样化、专业化

温州各高校勤工助学队伍中的大学生兼职内容单一化,以从事家庭教育辅导和派发传单资料为主,少量学生从事促销、餐饮工作或创业。由此可见,“温州模式”勤工助学以劳务性的服务行业为主要内容,进入企业从事专业性工作的占少数。因此,高校应努力引导扶持学生助学岗位的多样化与专业化。

2.3.2 方式灵活化

大学生个体自发参与勤工助学,合法权益易受侵害,安全存在隐忧,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缓慢;而高校集体组织的助学活动一定程度克服了以上缺点,提高了勤工助学活动的质量。因此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应立足个体自发参与,鼓励组织集体助学活动,实现两种助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2.3.3 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增强维权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学校可以以讲座或座谈会形式,向学生宣传《合同法》《劳动法》等切实可用的法律知识,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勤工助学过程中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 重视社会的参与

社会是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中的巨大辅助力,“温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应该有效利用社会的辅助作用,以促进“温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3.1 完善相关立法,保障勤工助学学生队伍合法权益

对于勤工助学学生队伍这一特殊群体,社会缺乏相应的劳动立法与完善的中介组织法,不利于保障此群体内部学生的合法权利,故社会应完善相关立法。首先,社会应将大学生纳入劳动立法的范畴,赋予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细化劳动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使勤工助学活动有法可依。其次,社会还应完善相关的中介组织法,针对中介组织混乱不规范的现状,社会应以相关法律政策对中介的行为予以规范,严厉打击不法中介的违规行为。

3.2 规范企业用人制度,将大学生兼职纳入普通职员序列

目前,勤工助学队伍中的大学生们多数未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并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所以,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大学生们与普通职员所受待遇有着极大差别,其工资待遇、劳动报酬给付等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即使受到重大的人身伤害,也无法得到救济。将大学生兼职放入普通兼职的体系,同等对待兼职大学生与普通职员,让他们享受同等权利,既有助于规范大学生兼职行为,又能提高大学生兼职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健康发展。

3.3 加强政府媒体监督,加大不法行为的惩戒力度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还需要政府与媒体的助力,强化政府与媒体在勤工助学活动的监督作用,不仅能有助于政府高校发现勤工助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高校完善管理提供依据,而且能推动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此外,针对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的企业中介等不法行为,政府应加大惩罚力度,以儆效尤,规范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温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综合利用学生、高校、社会三大力量,通过有效地整合市场资源与高校智力资源,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1]李政军.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与对策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7):122-123.

[2]贾 燕.论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报,2010(2):83-84.

[3]马 莹,杨海霞,周洪波.浅谈高等学校的勤工助学[J].辽宁行政学报,2009(1):111 -112.

[4]叶 卿,李庆艳.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遭受侵权情况调查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7(03):49-51.

[5]朱晓东,张永红,敖四江.高校勤工助学功能分析及实效性工作思路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140-142.

[6]张宜斌,刘凤英.加强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4):73-76.

猜你喜欢

助学温州队伍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难忘九二温州行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