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2013-08-15□喻茜
□喻 茜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所谓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质量管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质量检验阶段,就是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第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是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第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形势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质量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得到相关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通过搜集、总结,笔者得出以下几种关于质量管理教学方法的科学结论:
1 根据质量管理的特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质量管理是对企业的日常运作进行管理。日常运作是一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工作过程。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工作内容一般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同时,日常运作还具有连续循环性。质量管理教学要把质量和管理分开教学,要先了解质量的不同特性,对质量的不同特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综合起来进行质量管理教学。通过总结概括,关于质量的特性包括对社会性、经济性和系统性三方面的认识。第一,社会性。其质量的好坏不仅从直接的用户,而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评价,尤其关系到生产安全、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时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强化质量检验机制。在生产过程中,抓好质量检验工作,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与质量检验制度,实行层层把关,教导学生做好原始记录,实行质量追踪,再进行质量管理教学。第二,经济性。质量不仅要从某些技术指标来考虑,还从成本、价格、使用价值和消耗等几方面来综合评价。在确定质量水平或目标时,不能脱离社会的条件和需要,不能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还应考虑使用上的经济合理性,使质量和价格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上要教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项目或企业进行经济质量的评估,使质量管理更趋于完善、合理。第三,系统性。因为质量具有系统性,使得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也有其系统性的特性,这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大的进步。质量管理教学是着重于应用统计的教学方法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发挥预防性管理作用,保证产品质量。而且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根据不同质量管理的特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应将这些特性加以综合,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整合,使学生对质量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有更好的、具体的和整体性的认识,并促进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2 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对于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概括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等方面。其中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的基本要求应包括供方的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也是供方质量行为的准则。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体现,目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已实现质量目标的部分。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的部分。现如今,质量保证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证质量,它具有特殊含义。它强调对用户负责,即为了使用户或其他相关方能够相信组织的产品、过程和体系的质量能够满足规定的要求,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以证明组织有足够的能力满足相应的质量要求。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达到质量要求的部分。根据以上有关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上,教师应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充分掌握和运用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在质量管理的质量方针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亲身实践,并让学生根据自己调查的实际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质量方针,对质量管理进行学习,从而促进自己专业素质的提高。开展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 对不同的质量管理类型从不同方向开展教学
质量管理分为不同的质量管理类型,其中包括教学质量管理、食品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以项目管理为例,对项目质量管理的教学就与一般质量管理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虽然项目质量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之间联系密切,但决不能将两者画等号。第一,在管理对象方面,一般质量管理是对企业的日常工作的运作所进行的管理。日常工作的运作是一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而且工作内容一般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同时,日常工作的运作还具有连续不断的循环性。第二,项目质量管理的对象不同,项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是为完成某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的努力。其项目具有明确的开始点和结束点,有特定的环境和所指定的目标,由个人或组织团体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供应内完成,而且还要必须保证其满足一定的技术指标、质量标准和技术经济支持等要求。第三,管理组织方面的区别。一般质量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企业内部相关负责的质量部门,其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都具有固定性和统一性。在企业质量管理部门中围绕企业质量的方针目标,运用一般质量管理专业理论和科学方法,通过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开展各种质量活动,从而改进产品质量。但项目质量管理组织具有不稳定性等特点,项目质量是根据项目需要,由来自不同组织、不同企业部门的质量相关人员组成的质量管理团队来运作。这样的质量管理团队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目的性,为了实现不同企业项目间共同的项目质量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在项目完成后自动解散。通过这一案例,充分表现出质量管理的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职能类型,不同的质量管理具有不同的组织构成。我们要根据其自身质量管理的不同情况开展教学,从而使质量管理教学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充分应用到各实践领域中去,促进质量管理的突破性发展。
[1]伍 爱.质量管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顾 平.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2004.
[3]姚 丹.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2).
[4]韩福荣.质量生态学研究——质量管理理论的创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