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2013-08-15□刘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工程造价院校

□刘 鸽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所以,行业发展是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影响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关键因素[1]。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稳步增长,工程造价领域日趋规范,相关建筑业企业需要大量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2],这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本人通过对山西省多所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并通过走访相关的建筑业企业,结合自身在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任教经验,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均为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的基本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生产管理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整体比较笼统、不明确。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随市场经济建立健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它的具体业务的操作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建立在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如何制订符合本地区要求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负责人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有哪些岗位可以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该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情况;第二,每年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系列调查,摸清毕业生的流向和岗位能力需求情况,同时走访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倾听用人单位对本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能力评价;第三,时刻关注本省及整个行业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发展的行情和动态,进行及时的、新鲜的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信息的收集整理,结合自己院校的专业建设条件,提出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

2 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能够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实施全过程造价管理,并且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实施,用人单位对造价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要求造价人员懂施工技术、懂经济、懂管理,这样的造价人员才能做好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会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才能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

通过对山西省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各院系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基本完善,有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比如思想道德修养、英语、体育课程等基础课,有专业基础课如《建筑材料》,也有职业拓展课程《工程监理》。但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上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别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偏向于管理方向,对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开设的较少,为了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三懂”需求,高职院校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建筑技术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对建筑技术知识的了解。如开设《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

第二,目前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培养学生实训动手操作环节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用人单位接轨,满足到用人单位直接上岗的需求,所以在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加强实训动手环节,要增设施工实习,对核心课程应有配套的课程设计,如《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及《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结束后,应设置对应的课程设计内容。通过加强这些实训动手环节的设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要使核心课程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连贯,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应前后呼应,让他们的知识体系能有效连接,把在校期间训练的每一个点贯穿成一条线,使学生上岗后能系统地利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3]。

第三,各课程的课时分配存在不合理情况,核心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建议将工程人员必学的基础课程且不需要学生精通的课程打包,减少课时,前后连续学习,还可为专业核心课程留出更多的课时,如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管理可打包一起讲授,为后续的《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课程打下基础。

第四,各专业课程开设的顺序存在不合理现象。专业课程本是相互贯通的一个系统,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应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先学的课程应为后续课程打下学习基础,如《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和《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之后学习就不合理。

第五,每年都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系列调查,同时走访用人单位,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工程造价管理行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每个学生即将从事的岗位来确定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对于就业岗位已明确的学生,结合其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具体工程确定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这样可以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3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通过调研,有部分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相关的教学基本建设不完善。教学基本建设是保证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应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训设施,提高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和实习条件,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另外,应努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实到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在此方面初见成效,但大部分院校还未真正落实到位。

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适应一线工作的造价人员和教师队伍的质量密切相关。经调研,目前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专职教师虽有较好的授课技巧但是缺乏行业前沿的信息;有些教师虽然是“双师型”教师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教师与行业联系少,实践机会少,缺乏知识更新,实践经验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匹配,所以在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另外,应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5 结论

我国建筑业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工程造价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依托行业科学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办学模式、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提升教育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1]张 利,张建勋.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1.

[2]马 旭.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2):100 -101.

[3]肖 露.关于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相关思考[J].教育创新,2011(7):24.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工程造价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之旅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