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现状调查

2013-08-15王俊程赵秋苑胡红霞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村官农村大学生

□王俊程,赵秋苑,胡红霞

(1.云南华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不断推行,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到农村第一线,大学生村官的选派不仅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一些大学生村官还为乡村治理、管理模式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年龄、工作模式以及自身认识等原因,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1 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

1.1 推动专业知识在农村的运用

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在农村进行推广利用。近年来,农民朋友们得到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惠,经济实力大幅提高,一部分农民在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刺激下,购买了电器及电脑,大学生村官都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对智能家电、计算机的了解和使用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在村民们采购电器、电脑的过程中提供咨询,在安装、调试过程中以及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等方面对村民及村委会干部给予指导。更有甚者,将EXCEL和统计软件运用到农业、人口、选举等工作的统计中,提高了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村官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校,各有优势,学习农学的可以直接参与农技推广,学习教育的在传导教育理念和方法时更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习管理的在村组织的运行中推行了人本管理,优化了组织机构的运行,还有个别村官推行了制度化管理,学习社会学的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实务运用到了基层工作中,学习经济的更是大有可为,将经济学的原理运用到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实践中。总之,大学生村官在推动农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在农村的普及和运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 推进乡村民主法制和党建的进程

虽然大学生村官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但是在村官选拔考试中乃至村官培训过程中,已经对我国的制度、政策有了较为深刻地认识,相对而言,他们具备较强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养,并能将民主法制思想融入到工作中。据了解,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村官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相较村民和村干部而言,他们熟知党章和相关政策,熟悉党员发展、培训、转正等业务和流程。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得知,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村干部选举过程中通过宣传让民主和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这有利于真正想为民干事,真正代表广大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村寨精英当选,进而促成人民当家做主的现实。此外,一些村官根据自身所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得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选举、运行机制更为优化和严谨。

1.3 提升了村级文书的质量

文件具有管理的职能,各级组织的运行和管理离不了文件的办理,几乎各类组织,各级领导都高度稀缺能准确领会上级精神并行文的文字工作者,这种现象在干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村级组织就更为突出。对于基层的文字工作来说,大学生村官的选派无疑可算作是雪中送炭。大学生村官作为从公考、事业单位考试、村官招考等考试中磨炼出来的一员,大都具备较好的文笔能力和写作功底,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村委会日常管理运行中的文字工作有了制度性的保障,大部分村官熟悉工作流程和当地实情后,都能胜任村级文书工作。甚至有个别村官还被乡镇政府借调去专门从事文书工作。

1.4 改变了部分村民对教育和文化的看法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读书无用论在局部地区兴起,这不利于下一代的培养,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的强盛。虽然各级组织加大了科教兴国、知识改变命运等理念和事迹的宣传力度,但对一部分群体而言,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很难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大学生村官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农村的代表,也是农村的一分子,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让村民切身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进而改变农民的想法。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村官在提升农民对教育的认识方面的作用甚至比村级完小的一些教师还更有说服力。为此我们也感到纳闷,我们在听一农村妇女的告白后才恍然大悟。她说:“老师就是教书的当然会说读书好,知识重要,我们孩子不读书他们到哪里领工资。但村官不一样,他说知识重要没有好处,是真心为我们好……再说我们信任村官。”作为教师的我们听到这样的解释哭笑不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第三方、中立者的话更可信以及有公信力的人说话分量足这一基本道理。大学生村官对于教育、文化的强调确实是中立者、第三方的角色,而且,比起乡村教师,身处一线的村官与农民的接触更多,更能获得农民的信任。

2 大学生村官工作常见问题和难点

2.1 工作中有死板教条倾向,工作绩效不显著

大学生村官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理应为村务的科学化管理、政策推广路径的科学化做出贡献,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却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以及政策推广能力不如土生土长的村干部,其工作绩效不显著。

尽管部分大学生村官有较好的记忆力,在面试时讲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展现出自身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相关的政策推广以及政策诠释方面,却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调查发现,一些村官不善沟通,与群众的交往不主动。也有一些村官不会沟通,没有做到入乡随俗,在交流中使用普通话或是过多的书面语,与民众之间出现了心理距离甚至无意识的抵触。这在民族地区尤为显著。也有一些村官在开群众会、讲解政策、法律法规时套用官方语言或照本宣科,老百姓根本无法接受,甚至产生一种基于自卑心理的排斥情结。久而久之,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都会产生质疑。此外,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自城市或城郊,驻村后疏于对农林水种养殖等基本知识的学习,无法给予农民应有的科技知识方面的指导,在农村生产指导工作上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2 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尤其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

调查发现,由于刚出校门,缺乏历练,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尤其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处理能力差。大学生村官就任后,一般以处理办公室事务为主,只有少数大学生村官深入村寨中了解民风民情,培养与当地农民的感情。深入农田调查研究农村现状和问题的人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难与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进而树立形象和权威。这样一来,大学生村官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拓展就无从谈起。

在农村,村民酒后闹事、家庭暴力、邻居小擦小碰等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类事件的处理上,既需要技巧,又需要权威,有时很简单、很小的事情在农村会引发宗族之间多年的积怨。调查发现,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大学生村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是经验技巧不足,二是权威不够,三是不会利用村族正义力量干预牵制,因此每每出现这些情况时,大都需要主任或支书出面解决,大学生村官往往以学习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另外,在日常村委会开会过程中,村民经常会出现为了农村低保名额、救济物资分配等物质利益而发生纠纷。遇到此类情况时,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往往难控制局面。

2.3 工作中心浮气躁,责任心差

调查发现,由于村官岗位具有时限性,所以他们思考更多的是日后的出路,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差。初步了解,近半数的大学生村官到任伊始,就关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考信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复习相关理论知识,随时准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聘的考试,很少有坚定信心扎根农村的打算。于是,对于村务以及上级交代的任务,往往持有敷衍、应付的倾向,对村里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连自己分内的事情都无法及时有效完成。另外,一小部分当初出于逃避就业压力报考村官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农村难以体现自身价值,厌恶农村恶劣的生活环境,鄙视农民的恶劣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认为农村工作对自己而言是大材小用,于是持一副傲世不恭的态度,工作过程中责任感也就明显缺失。

2.4 大学生村官队伍稳定性差

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队伍稳定性相对较差,流动性较强,尤其是大学生村官队伍中的部分精英。经分析,大学生村官职业稳定性差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一是大学生村官岗位较为特殊,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其职业和身份缺乏制度性保障;二是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偏低,经了解,在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仅在1200-1500元之间,除重大节日会发几百元过节费或福利品外,一年下来总收入不超20000元,这与村官们巨大的教育投入形成较大的反差,不安于现状的村官们往往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以及通过其他渠道另谋高就当成是担任大学生村官后的主要任务;三是大学生村官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接近谈婚论嫁的年龄,一些村官的恋爱对象在城市,于是在相对偏远地方供职的村官们就会出现“心不安、身不稳”的情况,由于村官职业的不稳定,致使村官在供职地成功恋爱的概率偏低。试想,大学生村官在村委会供职,在农村,仅仅在村级完小可能会有与其同龄的大中专毕业生,但我们调查得知,完小的教师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职业的原因,他们与村官的接触并不多,而且主客观上,他们也认为村官不稳定,与之恋爱的意愿并不强。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职业稳定性本就不高的村官的主观流动意识更加明显。高流动性的村官(一般是两年轮换一批村官)自然也就会导致村官工作机制的连续性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些管理、工作机制以及有效的工作方法往往不能有效延续。

2.5 部分大学生村官疏于律己,工作纪律和工作绩效无保障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得知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纪律方面存在问题。部分离家近的大学生村官其驻村时间和出勤率没有保障,部分恋爱对象在异地的大学生村官更是会出现十天半月不见人影的情况,相反,离家远,尤其是家乡在其他地州,还未谈恋爱的村官可能长期驻村。出现工作纪律涣散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一些,一是村官在村委会任职,缺乏上级的有效监督;二是村委会支书、主任等村级干部都是兼职,他们既要顾家,又要担负着村务的管理,不可能像大学生村官一样全天围绕村务开展工作,换句话说,村级其他干部与村官间的工作不能形成有效的牵制和监督,在这种背景下,村官和其他村委会干部很容易达成相互照应的局面,于是可能整个村级组织呈现出工作纪律涣散,相互心照不宣的和谐局面;三是大部分村委会工作、生活条件较差,没有稳定开设的食堂,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村官甚至连稳定的伙食都有困难,于是“心不安、人不稳”,找个借口就往乡镇或县城跑。

2.6 部分村官认识不足,定位不准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和定位出现了偏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动机主要有如下几种:“到基层锻炼自己”“积攒基层工作经验”“为考研或者考公务员做铺垫”“迫于就业压力,走曲线救国路线”等,我们认为后三种偏离了“为培养基层管理干部后备人才”的政策初衷。如果大学生村官一味只想着另谋高就,将考村官作为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那么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绩效将无保障可言。我们认为,虽不能要求每个村官都有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工作信念,但既然选择了,至少应该把村官这段难得的经历认真、务实地走好,把到基层历练当成是磨炼意志、体察基层的一段宝贵经历。事实上,许多单位已经把基层历练作为提拔的基本条件之一。此外,我国是农业大国,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了解基层、熟悉“三农”都会是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也发现许多政治精英大都有类似的经历,即绝大部分政治精英都曾有过很长的时间扎根基层。

3 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们收获与问题同在,喜乐与忧愁并存,优势与劣势兼具,村官们在新理念、新技术、新事物的推广方面,易于发挥优势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由于年龄尚小,对社会的认知、成熟程度还有待提高,在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及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此外,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向上发展通道、工作机制及生活、婚恋方面面临的现实困难也需要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应注重从价值观层面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正确引导;从物质层面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金待遇;从培训层面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能力;从制度层面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从技术层面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村官们才能做到“愿意来、干得好、留得住、有成长”,其绩效才会有保障,才能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王雅菊.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偏差研究——以陕西xx地区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黄海燕,陈 杰.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与激励机制分析[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10).

[3]李 卉.浅谈如何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J].网络财富,2009(13).

[4]童辉杰,程亚平.基层政府的组织支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

[5]方彦蘅,顾小慈.大学生村官生活方式及日常工作调查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赵成方.组织支持感与大学生“村官”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杭州:苏州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村官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大学生之歌
我要当个好村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