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译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2013-08-15张彦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化圈译语跨文化

张彦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北京100024)

一、文化趋同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当今世界并存着两种对立的潮流: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化的趋势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体现在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全球化无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成长,但全球经济利益的分配却是不成比例的,从而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解决政治﹑军事﹑环保等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一批国际组织和洲际组织的成立。而所有这些跨国交流以及国际性交易的实现不外乎通过两种途径:通过日益繁多的翻译活动,或通过使用一种日渐变为共同语的语言——英语来实现。

与全球化趋势相对,区域化及其背景下的文化、宗教、种族等方面的多元性与之并存。文化多元化的含义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它也意味着在某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最重要的是,文化多元化还是一种新思维,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一元式思想方法转变到多元式思想方法,从绝对论转变到相对论。具体表现如下:世界性宗教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国家内部和种族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与日俱增;不同的政治团体、音乐、体育、教育、饮食界等社会团体,都拥有并发展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法制、行政、教育等领域依然保持着自身的个性,延用着固有的规章制度。而翻译的困难之处正源于此,例如不同法系间的法律翻译。各国现行使用的法律体系不尽相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翻译活动使译语文化的读者了解到另一种不同于本国法律体系的法律制度,而不至于误认为源语中的法律概念与本国的法制文化相似或相同。

此外,还有一潜在趋势不容忽视:语言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以及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适应其所属的社会和文化。2000年秋,围绕着“主导文化(Leitkultur)”主题德国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公众讨论。许多政论家极力反对文化在多元化背景下依旧具有各国自己的特色。其持此观点的原因在于,在讨论中没有充分考虑语言与文化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只留意到事物好的一面,只看到许多跨国集团在全球化背景下强强联合,融资兼并。却忽视了一点——许多企业在跨国合并后由于文化差异纷纷倒闭,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间(Para-/Ethno-bzw.Nationalkultur),即使在同一个大文化圈内部还能根据社会成员的不同职业、年龄、兴趣、受教育程度、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划分出许多小文化圈(Dia-/Subkulturen)。文化这一概念可以涉及不同层面和不同团体。

需要指出的是,大文化圈和小文化圈之间并不矛盾,并不互相排斥。一个属于某个大文化圈的社会成员也可能同时属于某个小文化圈。正如一个社会成员身上不仅体现出其民族性格,同时也体现出许多其他小文化圈的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表现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经常能看见这样一种现象:一家跨国集团内部从属于不同大文化圈的社会成员(例如:中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在工作上可以合作融洽,但在其他领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能大相径庭,因而可能在交际中产生摩擦,甚至彼此误解。社会成员在小文化圈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可以和在大文化圈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完全相同,甚至取代大文化圈居于主要地位。但是,社会成员在大文化圈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不会以此而消失,反而会始终存在。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无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化或是区域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环境中亦彰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以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为例,分析从属于不同大文化圈的社会成员在百科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行为方式、价值标准、情感感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翻译人员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

二、知识的文化属性对译者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

1.现代翻译学中“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现在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它的含义和范围非常丰富。因此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学科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文化(Kultur)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colere”,在拉丁语中表示耕种,维护。文化一词首先是指人类利用其思想和创造的“成果”来塑造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大约在17世纪以后,人们利用“文化”的概念来与“自然”的概念对应起来,用“文化”来指人通过其意愿和能力所创造的,而“自然”则是指天然所赋予人的。从人类学的研究角度来看,人类学家更侧重文化的社会属性。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对文化的界定是这样说的: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现代翻译学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沟通”,将文化视为行为导向/行为标准,因而现代翻译学中的文化概念强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感知﹑知识﹑语言以及语言的使用都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具有文化特色。一些没有专门从事翻译学研究的学者,如Hansen(1995)和Maletzke(1996),对文化这一概念也持相似的见解。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忽视这些文化特性和文化差异,将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以致交际双方无法沟通而导致交际活动走向失败。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阐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读者由于文化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百科知识,了解这些差异也是译者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要求。

Maletzke(1996)沿用了人类学对文化的定义,同时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每一种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民族性格﹑感知、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思维、语言﹑非言语交际﹑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社会关系、文化载体的自我写照及其对其他文化的关系。关于民族性格,Maletzke(1996:46)提出假设: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成员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性格上相同或相似,因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社会成员。例如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的话剧或电影其基本内容是不同的。关于感知,Maletzke从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层面进行说明:不同文化对不同颜色的感知﹑命名方式以及赋予颜色所代表的含义都不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使用的肢体语言,以及对身体可允许接触范围的规定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接吻是闪米特人常有的一种打招呼方式,而在另一文化中却完全禁止用接吻这种方式来打招呼;嗅觉方面,不同文化对异常体味的接受程度和容忍度也不相同。

“文化”这一概念,因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Hansen(1995)从广义的文化出发,认为文化体现在标准和规范中,而标准和规范体现在交际过程、思维方式、感觉知觉和行为方式中。具体解释如下:(1)交际方式之所以存在文化差异,源于文化中的社会成员使用不同的方言﹑社会方言或有效的言语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不同的文化圈,其交际标准和交际规范也不相同。(2)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例如:生活在不同文化圈的社会成员对考试失败这一现象的解释也不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仔细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是准备不充分还是过度紧张,或是由于其他原因而造成。而教徒或迷信者则认为考试失败的原因是上帝或神灵的惩罚(1995:71)。(3)人的情感(感受)也具有文化差异,同时也受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例如,18世纪文学流派中的“感伤主义”,直到18世纪人们才将家庭看作内在情感的需要,而在此之前人们只是出于经济﹑社会规约等因素的考虑去结婚并组建家庭。Hansen还指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社会成员对于情感的理解和感受的程度也不相同(1995:98)。(4)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中。在人类社会初期,一个家庭中的丈夫负责外出打猎,养家糊口,而妻子则负责相夫教子,妻子和孩子也习惯于遵从丈夫。而在母系氏族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妇女则占据主导地位,同样要负责耕种畜牧,维持生计(1995:102)。

翻译学领域也有众多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的界定,例如Grucza和Wotjak。Gruaza将文化定义为“行为规则/行为模式”,这些规则和模式只是所有由人们后天制定的规则和模式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的规则和模式则是与生俱来的,但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界定。事实证明,将不同的语言单纯的局限在语言学的范畴内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的组成部分(词和词义)及其表现形式(句子和篇章)也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语言教学,双语词典以及种类繁多的风格学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文化特性。

Wotjak则更多地强调文化知识(das kulturelle Wissen)﹑百科知识(das enzyklopdische Wissen)﹑交际知识(das kommunikative Wissen)和语言知识(das linguistische Wissen)之间的关联。Wotjak认为,交际知识和百科知识是进行交际的两个基本要素,交际知识包括交际规约性知识和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会“渗入”到交际知识的两个元素(交际规约性知识和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中。Wotjak同时指出,译者应该同时具备语言知识﹑百科知识﹑交际知识和文化知识(Wotjak,1999:543)。

Wotjak(1993:61/62)还就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的文化差异分别作了描述。以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为例,词汇层面的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源语中的词汇在译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Realia),这样的词语通常是某个民族和文化所特有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例如一系列度量衡名词﹑食物名称以及政治经济方面具有民族或文化特色的词语。

(2)评价性义素的差异,例如中国人把“龙”看作吉祥的动物,所以跟“龙”有关的词语多半为褒义词,而“龙”在德国人的心目中则是一个“怪物”,是个“不祥之兆”,因此跟Drachen组成的词语多为贬义词。

(3)词的内涵和外延差异,例如“面包(Brot)”一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就不完全等同,面包可以由不同的面粉制成,其形状也会不同。“晚餐(Abendessen)”在不同文化中的所指也会不同,可以是冷餐,也可能意指热餐。

(4)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描述的精确度不同,例如爱斯基摩人描述雪的词汇就较为丰富和精确。

(5)颜色所象征的含义在不同文化中也存在差异。

除了词汇,句法和交际行为领域之外,篇章的宏观结构也体现出文化差异:从内容的编排﹑文字与图片的比例安排到版面设计和装订规格无不体现文化差异。除此之外,交际知识层面的文化差异更是明显,交际活动中的言谈举止无一不受文化规约的影响。例如,谈话时应该与他人身体保持多少距离,什么时候应该沉默,什么时候应该打破沉默以避免尴尬局面的产生,什么时候应该谈什么话题,什么时候应该拒绝对方的请求,什么时候该提出建议或批评,该以何种方式说服对方……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都因文化的差异而改变。因此,翻译人员必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准确把握这些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层面和交际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2.翻译的跨文化特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对于笔译和口译而言仅仅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通常只有在解决某个具体的语言词汇翻译问题时才会考虑到其文化属性,因而文化对于翻译的重要性因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与此不同的是,现代翻译学将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并强调译者扮演的不仅是“语言中介者”的角色,同时更是“文化中介者”。这些全新的观点在现代翻译学普适理论“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中均有所体现。

将翻译活动列入跨文化交际过程引发的问题是,是否该将翻译学归为跨文化交际学。针对这一问题P·A·Schmitt(1998,1999)认为,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文化的一部分,那么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是一种跨语言交际行为,即基于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行为。例如,将德语翻译为英语,或者将英语科技文本翻译为德语科技篇章。与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行为相对应,存在着一种语言内部跨文化交际行为,例如将汉语文言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或是将标准德语翻译为地区方言,前提是将方言归为语言的子系统。因此,翻译活动通常属于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行为,只在少数情况下呈现出语言内部跨文化交际特征。概括说来,翻译的跨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语言中的很大一部分词汇体现出文化特色,有些词汇甚至是这个民族和文化所特有的,因而出现了“文化缺省”的现象。

●同一语篇类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表现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上的差异。

●经济﹑政治﹑法律﹑技术等专业领域也表现出文化差异性。

●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基于不同的背景知识、道德标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而对同一语篇的理解﹑阐释和评判标准也不相同。

●言语行为(问候方式﹑拒绝﹑批评﹑质疑等言语行为)以及非言语交际也存在跨文化差异。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民族文化经历了历史以来最为广泛的、深刻的相互冲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历程,人类各种文化差距的逐渐缩小,现已呈现出全球文化朝着强势文化(英语文化)为主导的文化趋同现象。世界文化何时完全走向一体化,我们将拭目以待。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依然存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依旧有其必要性,其地位不可替代。

3.译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从Wotjak对文化的阐述可以看出,译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Kulturkompetenz)不仅包括语言文化能力,同时还要求译者掌握丰富的百科知识,具体包括源语文化成员和译语文化成员在政治、经济、法制、行政、技术等专业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交际规范。除此之外,译者还需要了解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关的人文历史、文学、宗教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对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成员的言行举止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具体来讲,如何安排每一天的日常活动,甚至具体到如何开始和结束每一天,在固定的时间从事何种工作,业余时间如何度过,不同的场合如何着装,所有这些都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此外,传承社会发展、文学和宗教的价值观、观点和信仰也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只有了解和掌握广博的百科知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和日常生活中做出恰当的行为举止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百科知识(常识)还包括具有文化特色的专业知识,例如经济、技术、行政、法律和政治生活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对于外行来说几乎没有区别的专业领域本身也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不同的知识形式,即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一概念并不是不可或缺,但却有理由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同时具有文化特色的知识因素。

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专家G·hring对文化的定义和译者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阐述与Wotjak有相似之处,“即所有一切人们必须知道、掌握并感知的,以便能判断本地人的各种行为是否符合大众预期,同时也使自身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规约(G·hring,1978:10)。”换言之,如果当事人不愿意承担由于自身行为违背社会规约而带来的后果,那么其行为就必须做到像本地人的行为那样符合大众期待。因此,戈林要求译者必须具备一个人种学者的能力,能够全面了解并适应另一种文化。简言之,译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不同类型的知识,具体包括受文化背景影响的语言知识、交际知识和百科知识。作为译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百科知识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张彦娜,2012:117):

(1)了解具有文化特色的一般性知识

●民族和文化中所特有的、在其他文化中不存在的事物﹑现象﹑风俗和习惯等。

●具有文化特色的日常现象。

●流行语﹑标语﹑口号等。

●国际经济和政治概况。

●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民族历史及其特征。

●宗教信仰。

(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差异

●商务谈判中的餐桌礼仪。

●谈判策略。

●言语行为(批评、质疑、拒绝等)的表达以及相应的反应。

● 邀请、拜访、送礼。

●(宗教迷信或社会习俗方面的)禁忌和戒律。

●业余爱好,度假方式。

●交友标准。

●宗教礼仪。

●礼貌用语。

●问候语和招呼语。

(3)了解评价标准的差异

●对颜色和气味所代表含义的评价标准。

●节俭、吝啬以及大方的评价标准。

●人文历史中的价值标准。

(4)了解具有文化特色的专业知识

●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标准。

●产品使用说明书中的产品介绍。

●家用电器说明。

●专业术语的差异。

三、译者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根据经验,在翻译教学以及翻译人员的专业培训中纳入与翻译相关的文化对比研究专题课程显得尤为必要。具体的课程内容建议如下: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在语言知识、交际知识和百科知识方面的差异。

●源语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中各自语言组成部分和篇章类型的文化特色。

●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具有文化特色的重要词汇以及熟语学研究。

●源语文化成员和译语文化成员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行为差异。

●自然环境和气候对源语文化成员和译语文化成员的影响。

●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对源语文化成员和译语文化成员的影响。

●人文历史,尤其是近代人文历史对源语文化成员和译语文化成员的影响。

●宗教传统对源语文化成员和译语文化成员的影响。

●民族文学对源语文化成员和译语文化成员的影响。

●源语文化成员和译语文化成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交流。

●源语文化成员和译语文化成员在彼此眼中的形象。

文化对比研究专题课程应该与译者专业培训的其他课程,例如语言课、笔译课程、口译课程、专业篇章及篇章语言学、术语学等课程相结合,以加深对不同文化专题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作为翻译工作者,掌握以上这些百科知识是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只有精通跨文化交际知识,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因为翻译已从单纯的文本转换研究,变为更为宏大的文化语境下进行文化转向的研究。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也只有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翻译才可能构建起对源语文化的再现,即“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陈定安,1998)。

[1]Fleischmann,Eberhard:Translatorische Kulturkompetenz als Wissensph?nomen[A]. Emsel, Martina /Hellfayer, Andreas(Hrsg.):Brückenschlag.Beiträge zur Romanistik und Translatologie[C].Gerd Wotjak zum 60.Geburtstag.Berlin:Lang,2003.173 -194.

[2]Fleischmann,Eberhard/Schmitt,Peter A./Wotjak,Gerd:Translationskompetenz[A].Tagungsberichte der LICTRA(Leipzi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4 - 10.2001 [C].Tübingen:Stauffenburg,2004.323 -342.

[3]Göhring, Heinz: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M].Tübingen:Stauffenburg,2002.

[4]Grucza,Franciszek:Kultur aus der Sicht der Angewandten Linguistik[A].Schlosser,Horst Dieter(Hrsg.):Sprache und Kultur.Forum Angewandte Linguistik.Bd.38 [C].Frankfurt a.M.:Lang,2000.17 -29.

[5]Hansen,Klaus P.:Kultur und Kulturwissenschaft[M].Tübingen/Basel:Francke,1995.

[6]Maletzke,Gerhard: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Interaktion zwischen Menschen verschiedener Kulturen[M].Opladen:Westdeutscher Verlag,1996.

[7]Schmitt,Peter,A.:Technical Writing und Übersetzen [A].Snell- Hornby,Mary/Hönig,Hans G./Kuβmaul,Paul/Schmitt,Peter A.(Hrsg.):Handbuch Translation[C].Tübingen,1998.154 -159.

[8]Schmitt,Peter A.:Translation und Technik [M].Tübingen:Stauffenburg,1999.

[9]Wotjak,Gerd:Interkulturelles Wissen und Sprachvergleich[A].Rovere,G./Wotjak,G.(Hrsg.):Studien zum romanisch -deutschen Sprachvergleich[C].Tübingen:Niemeyer,1993.55 -68.

[10]Wotjak,Gerd:Welches Wissen braucht derÜbersetzer?[A].Gil,Alberto/Haller,Johann/Steiner,Erich/Gerzymisch - Arbogast,Heidrun(Hrsg.):Modelle der Translation[C].Frankfurt a.M.:Lang,1999.543 -561.

[1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2]张彦娜.现代翻译学研究中的“文化”与“文化迁移”概念[J].群文天地,2012,(11·下):116 ~118.

猜你喜欢

文化圈译语跨文化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圈里事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