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问题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
2013-08-15刘西华
刘西华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专门业务和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是专业分工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追求。[1]理想信念是理想中的最高层次和信念中的最高形式的有机统一,[2]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3]作为学生理想信念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指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及取得的事业上的高度的想象与设计,是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知、需求、信念、态度、理想等多种思想形式的反映、评价及把握,是大学生的群体地位、特点在职业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上的折射,是一种终极性、代表性的概念,具有时代性、社会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的评判、职业目标的确立、职业实现的途径与职业态度的取向,进而影响其未来的生活质量及国家发展的和谐稳定。
2008年以来,高校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他们生长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文化复杂多样的重要时期,从而表现出了特殊的代际特征。他们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渴望平等。[4]同时,大学阶段是个体职业理想信念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人们的自主意识逐步加强,并在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对社会职业进行独立的探索及评判,对于职业的认知与思考开始由感性转变为理性、由抽象转变为具体,并逐步趋于稳定。
综上,开展“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研究,在了解其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将有助于认知“9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特征,把握住大学这一至关重要的教育阶段,对他们加以科学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职业、了解社会,使他们的职业理想信念逐步系统化、科学化,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进步,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际意义。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并辅之以质的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和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过程中,根据调查的主题,照顾到性别、专业、年级等差别,为了最大程度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采用分层抽样及整体抽样的方法,以山东大学“90后”大学生为问卷调查样本,进行调查统计,形成原始材料。采用自编问卷,以选择题为主,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涉及到职业理想、择业标准、影响因素、心理状况、价值取向等内容。问卷调查人员在调查前进行专门培训以统一指导用语,保证对调查对象引导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共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7%。研究人员还针对部分突出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编码的基础上,用Excel建立表格录入数据库,并将数据导入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根据数据调查结果、结合访谈及相关文献资料,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的现状。
经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组成情况为:性别男性占54.5%,女性占45.5%,男女比例适中;民族汉族占93.5%,少数民族占6.5%;政治面貌党员占4.9%,共青团员占97.6%,群众占2.4%;来自大中城市的占27.7%,乡镇的占比为 26.8%,农村的为45.5%;担任各级学生干部占44.9%,未担任学生干部的为56.1%;文科专业学生占比24.3%,理科为 35.6%,工科为 41.1%。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特点
(一)职业理想侧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针对职业理想评测维度各评测因素进行内在信度分析,获得α=0.86,说明这一评测维度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对在职业选择中优先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63.9%的同学将“个人发展机会”置于首位;同样在期望工作地点的选择上,54.5%的同学认为选择原因是“具有较大的发展机会”。“90后”大学生对于职业的看法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逐步上升到精神层面,自主性增强,突出的强调“我”在职业理想信念中的地位,期望能够通过工作这一手段来发挥个人特长,实现人生抱负,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增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思想上,追求更为广阔的发展机会,渴望在职业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推动团体的进步成长,获得他人的认可,以个人的奋斗及收获的成就来体现自身价值;二是行为上,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学生追求成功的动力增加,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注重个人学习及拼搏,对于提高自我的热情、积极性尤为高涨,并采取考取相关技能证书、参与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自身素质,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成才增加砝码。
(二)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
职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衡量某种职业的优劣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的内心尺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行为取向。[4]
职业理想确立所考虑的因素、期望工作地点的选择原因中,大学生优先考虑的主观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而优先考虑的客观因素是“薪资待遇”。在就业单位方面,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分别以27.6%、21.8%占据前两位,其他依次为“自主创业”16.4%、“私营企业”15.3%、“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9.5%、“其他”5.7%、“尚未进行规划”3.7%。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选择“大城市”的为48.8%,“中小城市”的为37.4%,而愿意前往基层、不发达地区的仅占13.8%。当从“待遇差,但是专业对口”及“待遇好,但是专业不对口”两项中进行抉择时,67.4%的学生选择了前者。
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务实,追求丰厚的薪酬及福利,愿意前往经济效益好、生活环境优越的地区,而对于基层、不发达地区,认为“环境艰苦”、“待遇水平低”,采取排斥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个人职业理想信念与社会共同理想存在着碰撞及相互兼容
理想信念是一个有层次性、多样性的系统,既包括了个人的生活、职业、道德理想信念,也包括了社会的共同理想,[2]社会的共同理想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讨论“90后”职业理想信念时,应该将其引导汇聚到社会的共同理想上。
调查发现,当个人方面与社会方面同时作为选择项时,“9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仅有19.7%的人会将“国家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项考虑因素;在选择所倾向的就业区域时,愿意期望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仅占13.8%,反映了大学生重视自身的需求而轻视社会需要。而单纯的考虑社会方面,不涉及个人成就、奋斗时,87.4%的同学认为“职业理想应该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相适应”。个体取向一般与成就感、竞争和重舒适的生活联系起来,而集体取向则往往通过社会支持与合作反映出来,[5]当个人发展需求与国家需要相矛盾时,51.4%的同学选择了“在尽量满足国家需要的情况下兼顾个人需求”。
“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表现出了“思想上高调,行为上低调”的特点,一方面,大学生认同社会共同理想,具有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奉献自身的力量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当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矛盾时,又存在着碰撞,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他们不偏向于哪一方,而是希望能找到社会与个人的结合点,追求务实与协调并重。
(四)职业情感整体积极向上,但也存在着心理及道德上的问题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6]有着端正而积极的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更好的实践自身的职业理想信念。
针对求职中存在的伪造简历、毁约等不诚信现象,57.9%的同学表示反对,但是仍有19.4%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43.2%的同学对“靠逢迎上司获得晋升”、“靠关系获得晋升”表示“可以接受”,并认为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同时,针对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79.4%的人表示“全心奉献于岗位,做好本职工作”;针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上,87.6%的同学认为不容乐观,但是有63.5%的同学采取了“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学好专业知识”、“锻炼求职技能”、“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来积极面对,41.8%的同学对就业表示“焦虑”、“压力”、“失落”等负面情绪。
在职业情感上,“90后”大学生整体上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能够甄别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面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心理及道德上的问题,如迫于生活压力、自身发展需求对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妥协,针对就业产生负面情绪。
三、“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影响因素
针对“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的调查可以发现,在这一特殊的群体身上,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过分的强调自身价值、主体意识、追求实利,如不加以引导将使其人生理念取向失去文化及道德的约束,进而丧失自我,导致个人主义盛行;针对不道德的现象、负面心理,如果不及时的纠正,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进步。从影响职业理想信念的因素来看,主要有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为社会、学校、家庭,而内部因素为个人。
(一)社会因素—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及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其本身的利益驱动特性及竞争规律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理想信念,诱发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加之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向社会其他领域的扩大诱发的社会腐败等现象,都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市场经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此带来了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也会造成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产生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怀疑。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使得西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涌入国内,同时,改革开放在国内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解放,加之网络等新兴媒体加速了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社会意识多样化,各种思想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一些错误的、不符合国情的思想混在其中,破坏着社会的进步,使得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产生偏差。
(二)学校因素—针对职业理想信念的教育有待改进
由调查发现,理应作为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主导力量的高校力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有着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方面,教育的形式不丰富,学生接受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主要还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没有将职业理想信念的教育看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仅仅抽象的描述理想信念,使得理论与实践、言传与身教分离,难以达到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育缺乏创新性及针对性,难以跟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新特点,而高校没有及时主动的将教育方式加以改进、创新,仍采用原有的教育内容,弱化了创新性及针对性;最后,缺乏实践的指导,针对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的教育如果脱离了实际,变成了空洞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高校针对职业理想信念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对意义、重要性等内容的阐述上,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方法论、问题的应对等实际内容,缺乏人文关怀。
(三)家庭因素—父母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经济状况
家庭是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6]作为长期而又权威的因素,其在个体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的确定中也会留下影响的痕迹。
一方面,父母所处的职业及其对于社会上的职业的看法有意或者无意的传递给子女,子女被动或主动的接受了父母的一些职业理想信念,这些来自父母的观念将影响个体的职业理想、态度、行为等,当父母在行为方式中追求功利、实现个人价值时,便无法发挥对孩子职业理想信念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生长环境优越,被家庭成员关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过度依赖家庭的帮助甚至安排,这种养成的思维、行事方式也会表现在职业理想信念中;最后,家庭经济状况也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高层次的理想信念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在个人对于物质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很难去鼓励其将个人理想信念置于社会共同理想之下。
(四)个人因素—个人的特质、阅历、心理素质
学生的爱好及性格常常是在职业理想信念中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爱好及性格的人,在对职业的评价、选择、认知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从而影响其职业理想信念,对不同的职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选择自己认为对自身有益职业,以满足爱好、心理等方面的需求,“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爱好、或者扭曲的性格将直接对职业理想信念产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社会阅历有限,“90后”大学生在认识职业、确定自身的职业理想信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如缺乏必要的分析鉴别能力,将一些非本质的现象误当成本质,得出片面、错误的认识;急功近利,希望可以找到方便的途径,易受到各种带有商业气息的“快餐文化”的影响;实用主义倾向明显,追求所谓的“实惠”等。[7]
在“90后”大学生中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不过硬等问题,他们承担着家庭、社会给予的过高期望,在面对自身的理想职业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时,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消极等负面心理,从而影响其职业理想信念。此外,学生的能力、气质等对于职业理想信念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加强“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及实用性。全面性是指在思路上要具备社会需求、时代进步、学生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统一,在力量上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环节上应该贯穿学生职业理想信念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实用性是指各项措施应该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可以卓有成效的对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加以正确引导,切实可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而不是浮于表面。综合全面性、实用性的考虑,研究人员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净化职场环境,营造和谐的职业氛围,做好统筹工作
职场中存在的不正之风不可避免的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产生消极影响,政府应联合企业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做更大努力,加强和创新对于职场环境的管理,净化伪造简历、不讲信用、裙带关系、溜须拍马等败坏职场风气的现象,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和谐有序的职业氛围。
此外,政府也要做好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构建高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企业提供给高校学生实践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具体的了解相关职业、合理的评价职业价值、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科学的确定职业理想,避免盲目性,卓有成效的构建职业理想信念。
(二)高校要加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创新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方法
在思想上,高校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信念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能够自主的在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实现共同促进,要教育学生认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的关系,树立义利兼顾的大局观;二是针对学生职业理想信念中存在的求全求美、求高求大、过高估计自己的理想化色彩,应帮助学生充分考虑自身的个性、能力、知识结构、心智、体质及兴趣、特长、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因素,[8]正确的对自己进行一个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大城市、条件好、待遇高的地区或行业。
调查发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学生群体中的认可程度不高,有必要在工作方法上加以创新,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资格认证,使其能够具备对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进行指导的能力;二是完善测评方法,针对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的测评要结合学生实际,不能一概而论,从而保证测评的评测力度及信度;三是建立与社会、家庭沟通的桥梁,将企业“引进来”,让学生认识到现实中企业的需求,针对个别案例进行指导时,还应与其家庭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态度,建立双方共同努力的桥梁。
(三)家庭要科学的把握期望,注重言传身教,转变教育理念
在家庭方面上,家长应该正确的把握对子女的期望,要科学的评价子女的性格、能力、爱好等因素,并结合社会实际,给予子女合情合理的积极期望,在鼓励子女向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学习的同时,也应避免给子女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不利于对自身职业的定位。
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对子女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理想信念,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为子女树立榜样,彰显人格魅力。
在对子女的日常教育中,应该避免过分的呵护子女,适当的开展挫折教育,要由以往的仅仅注重知识传输向注重人格、思想上的培养进行转变,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培养子女自强、自立、自理等良好的个性。
总之,对“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力量的共同参与及努力,各方应在清醒的认知其特点的基础上,齐心协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1]诸常初.当代大学生理想职业调查[J].人才开发,2008,(4):42-44.
[2]陈锡敏.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120 -122.
[3]王易.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57 -60.
[4]丁静,刘宁.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32):98 -100.
[5]刘善仕.实惠的理想主义—广州地区大学生的深层道德模式探略[J].青年探索,1993,(3):30 -34.
[6]鄢然.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163 -164.
[7]王长恩.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解析[J].中国德育,2006,(6):47 -53.
[8]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J].北方论丛,2002,(5):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