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13-08-15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职业化专业化队伍

韩 强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

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1]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于1953年,从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前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称谓和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历经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辅导员”等演变进程。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立之初就面临着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以及提高高校辅导员素质的要求,决定了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一、现实困境:问题多,瓶颈细

回顾这些年来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之路,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一批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究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高校也一直在力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辅导员队伍,但仿佛事与愿违,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前行维艰的困境:问题越来越多,瓶颈越来越细。

1.政策执行问题多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又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上意见和规定都指出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提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应该说,党和国家充分意识到了政策缺失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约,因此通过政策制定来弥补先前政策缺失造成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无法可依”,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有政策可依,“有法可依”。但在政策执行方面,却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政策偏离。有关高校在执行辅导员建设有关政策的过程中,违背政策的精神和要求,自行其是,导致政策执行的严重变味与走样,例如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2]而现实中许多高校远远高于这一比例,致使辅导员超负荷工作,自身难以进行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第二,政策缺损或政策缩水。在执行相关政策时不是完全按照政策的指示和要求办事,而是仅执行政策中的部分内容或某些内容,其余则予以搁置或被遗弃,例如政策规定“要适时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学位”,[3]但一些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执行中只是部分的按政策要求办事,致使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还有许多阻力与困难。第三,政策附加。在执行政策过程中,许多高校增添了一些“土政策”,附加了一些原政策中没有的条件和成分,例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中,要求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但各高校实际执行过程中附设了许多与《规定》原则和要求并非一致的条件,其结果是辅导员职称评聘越来越难,远远落后于业务教师职称评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还有辅导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表面化和泛化问题,只做表面文章甚至有令不行,严重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程。

2.理念和氛围问题多

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但从现状来看,辅导员对从事学生工作的理念和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内涵认识不到位,致使加强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主动参与不足,被动参与甚至旁观者不少。受传统的党政干部管理体制的影响,在辅导员潜意识中,从事辅导员工作首要的是获取一定的职务,其次是个人的谋生需要,最后才考虑“专业”的发展,即“职务”重于“职业”,“职业”重于“专业”。此外,多数辅导员尚未建立起关于学生工作的专业认同,职业认同度较低,内心缺乏职业归属感,更遑论独特深入的专业认识了,由此导致辅导员既没有完整丰富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没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加强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升自身素质的动力明显不足。

从高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全员育人”是高校的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更是大学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所在。然而,近几年来,受高校考核评价体系错位、行政化倾向、扩招后生源变化等因素影响,“全员育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异化”。教学课时压力、科研任务压力、考核分数压力、科层条块界限等,使“全员育人”逐渐萎缩、异化,或退位至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部门、某一些人的工作职责范围。“育人”仅仅成为学生工作系统的任务、辅导员的职责。在这种氛围下必然赋予辅导员越来越多的责任和压力,除了要完成常规工作外,安全教育、危机处理、心理咨询、宿舍管理、健康服务、助学贷款、学业指导、就业指导、社团指导等,都越来越成为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任务,始终处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事无巨细的学生工作格局中,从而在客观上对辅导员的能力、精力提出了极限性挑战。个体的有限性和任务的繁杂性,使辅导员不但疲于应付,更难得有深入系统的工作作为,在此氛围下,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甚至专家化建设只能是雪上加霜,不堪重负。

3.出口瓶颈越来越细

所谓出口,是指辅导员职务和职称晋升的渠道。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壮大,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标准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瓶颈越来越成为制约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因素。一方面,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不完善。有的高校本着“一步到位”的思想,招聘辅导员“非研究生免谈”,结果人招进来以后发现并不适用,但又无别的岗位可调整。于是年龄偏大的、缺乏工作热情的、专业不对口的、能力不胜任的,都在队伍中沉淀。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机制也不完善。受当前高校用人机制和评价体系缺陷的影响,辅导员虽有一定的发展路径,如职称评聘、职务提升等,但对大部分入职年龄较轻、硕士及以下学历、教学科研能力较弱的辅导员来讲,绝大多数要经历4到5年甚至更长的工作平台期,许多辅导员到达讲师职称后便难以再参评高级职称的评聘,许多辅导员长期甚至终生只能担任科级辅导员。他们长期埋头一线,却难以获得明显的工作成就感。因此,相当部分辅导员在精力旺盛的职业初期,便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再一方面,辅导员队伍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保证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有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但许多高校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把辅导员队伍当成为其它工作岗位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造血器”,随意借用和调动辅导员,导致辅导员队伍“供血不足”甚至“严重贫血”,难以进行系统和规范的职业化、专业化培训和提高。此外当前辅导员的薪酬主要是工资收入和岗位津贴,而专任教师除了以上收入以外,还有课时补贴、校外兼职、社会服务等其他收入,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重要性不亚于专任教师,但实际收入与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少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开始淡化,社会上的功利化倾向和“浮躁”情绪在其中蔓延,相当数量的辅导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上责任心不强、使命感缺乏,转岗、转专业成为许多辅导员的最终出路选择,[4]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出口渠道不畅,瓶颈越来越细,加之动力不足,必然导致辅导员的“沉淀”和“流失”,使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缺乏吸引力。

二、应对策略:理念更新,措施到位

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就必须在现实困境与目标之间寻找突破口,笔者认为这一突破口就是辅导员工作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在此基础上,探寻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核心应该是:提供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引领、咨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实际情况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职能弱化,许多辅导员忙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充当了学生的“生活保姆”、“宿舍管理员”、“联络员”、“督察员”等事务性角色。因此很多辅导员感觉工作起来像消防员,哪里有火就冲向哪里,很难有心情静下来梳理工作规律,更别说深入细致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和思想政治教育了。[5]辅导员除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外,更多的精力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以说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与此相比,国外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学生事务工作机构,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处理学生事务,并与相关社会机构紧密联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辅导网络来管理学生的各类非学术性事务;辅导员则专注于对学生的学业、心理、职业等方面的辅助与引导。因此,无论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者还是辅导员自身,能否转变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确立“育人为本、管理为辅”的工作理念,将“教育”与“管理”适度分离,使辅导员从繁重的学生事务中适当解放出来,是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和突破口。

从近些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前期主要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建设的内涵、标准和条件、建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观点。[6]但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明晰了困境和找准了突破口之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行的措施,并且落实到位,方能进一步提高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水平。借鉴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措施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按照生态位分化原理,建立辅导员的制度、能力、工作内容、考核发展壁垒,不断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7]

辅导员生态位是指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特定位置,以及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辅导员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特定资源。[8]由于“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9]因此辅导员不仅在职能、管理考核标准和生态发展标准等方面与学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之间存在系统外生态位重叠,而且辅导员之间在职能分工、管理考核和发展道路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系统内生态位重叠。克服辅导员队伍面临的这种系统内外双重生态位重叠的困境,实现辅导员的生态位分化,其实就是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点,各自形成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的生态位不与其他个体或群体重叠,以获得最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最多的资源。[10]实现辅导员的生态位分化,需要在认真执行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关于辅导员的标准、规范、制度,使辅导员成为一项只有经过专业教育才能从事的具有一定垄断性、范围明确、分工合理的职业的过程,也是不断确立辅导员职业壁垒,避免辅导员与教育生态系统内其他职业的生态位重叠的过程。确立辅导员职业壁垒,首先必须完善关于辅导员的标准、规范、制度,从制度设计上明确辅导员的生态位,为辅导员职业确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壁垒;其次要加强辅导员的专业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确立辅导员职业的能力壁垒;第三要进一步界定辅导员的工作领域,在辅导员内部进行相对合理的内部任务分工,确立辅导员职业的内容壁垒;最后要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分类、分层管理和考核,规划不同的出路,使辅导员享有特定的生存发展资源,避免辅导员内部恶性竞争,从而确立辅导员职业的资源壁垒。[11]通过确立、完善辅导员职业的制度壁垒、能力壁垒、内容壁垒、资源壁垒,辅导员必然会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置,从而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2.实现“教育”与“管理”的适度分离,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模式

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需要辅导员能有精力、有时间的积极投入,因此如何使辅导员从目前繁重的学生事务管理中适当解放出来,成为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只有实现“教育”与“管理”的适度分离,构建起“全员育人”的工作模式,才能为辅导员的真正“解放”和发展带来契机。

实现“教育”与“管理”的适当分离,首先高校要认真执行政策规定配齐配强辅导员,不要让辅导员超负荷运转,其次辅导员应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需求,要敢于“放权”给学生,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等,实现大学生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还要借助现代办公手段,如建立、完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来减轻自己事务管理的压力,使自己适度“超脱”和“解放”。当然,“教育”和“管理”两者的分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实现“教育”与“管理”的适度分离,就是要突出、强化辅导员工作的“教育”功能,逐步弱化“管理”功能,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以及服务的综合育人效能。

营造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理想氛围,就是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单纯依靠辅导员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调整现有学生工作模式,向“全员育人”工作模式转变。“全员育人”,即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齐抓共管,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核心骨干作用,而且要做到全体教师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多元化、整体性的育人工作模式。[12]“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辅导员“孤军奋战”、“独木难支”的局面。虽然“全员育人”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有点辅导员队伍“退缩、弱化”的味道,但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是一种真正大学教育的理性回归,更是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既是辅导员队伍整体发展的必然取向,也是辅导员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也必将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9]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

[4]于成学.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期待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95.

[5]赵会利.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88.

[6]年永琪.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2.

[7][11]李小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5.77-78.

[8]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5-78.

[10]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3):28 -31.

[12]陈文生.构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工作模式[J].文教资料,2011,(10):147.

猜你喜欢

职业化专业化队伍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