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及其实现的路径

2013-08-15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杨 华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万州 404000)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1]的高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打下较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永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新形势下,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首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理论课,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很多学生由于专业水平、知识背景的限制,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所以思想理论课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才能受青年学生的欢迎,才能使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程度和普及程度得到提高。其次,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不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诠释更为直观,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感,进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得到提高。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个发展不光是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指个体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2]在我国,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党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的主要阵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新形势下,很多人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学识、才能、文凭、证书的多少,这使一些大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忽视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高校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广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水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认识世界,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形势下保证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继承者和开创者。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者和合格建设者,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学者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接受和坚信状况,肯定当前大学生主流是好的、积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坚定的。”[4]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显著增强,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国外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仍未改变,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缺乏深入了解,因而在大学校园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这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高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大学生进一步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

(一)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首先,新一代大学生个体需求更加多样且注重现实,“实现自我是人存在的最大价值”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自我实现的个体需求也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需求。[5]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消极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其次,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平等意识明显增强,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在大学校园内具有一定的市场。再次,在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过分强调竞争,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等等。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特征,才能因势导利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才能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认识世界,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如何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第一,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分别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任务。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让大学生明白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则要求学生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各科教学任务不同,但主题却是明确的,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手段,使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第二,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形式。当前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还是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不是大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必须从外面进行有意识地灌输。”[6]我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坚持的灌输理论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免疫力”、“抵抗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第三,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人才的优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群专业的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师资队伍,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乐意采用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好这些有利的因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成为自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实践者。

(三)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媒,拓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

当前,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达到3亿多,居世界第一位,3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群体中超过90%的人上网”。[7]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去占领网络阵地,指导网络文化,使更多青年大学生避免受到网络上的有害思想、错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是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根据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通过生动、形象、鲜活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不断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一)从调查研究入手,准确把握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思想特点

高校要持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了解这一工作的对象。由于大学生中存在着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学科专业等差异,使得这一群体内部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走出书房、走出办公室,走向实践、走向青年去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高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出不同对象的思想特点,从而制定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高校不同大学生群体对象的需求,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主课堂,其教学质量对高校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渠道作用。首先,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还要从制度上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学分不减少,必修课设置不改变,才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的工作成绩,增加他们外出学习的机会。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还要改革创新,增强课程的针对性、现实性,提高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作用。

(三)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引导作用

科学理论的传播需要先进的传播手段,当今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因其具备便捷性、交互性等独特优势,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引导作用。如创建“前沿网”、“红岩网校”之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网站,搭建学生与专家、教师的交流平台,充实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还可通过网络介绍、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并配以大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资料,使马克思主义教育能够极具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7.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4.

[4]高长玲.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5]冯 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6]郑黔玉,郭燕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7]冯 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猜你喜欢

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