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路径

2013-08-15王世海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特色群众

王世海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整合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不同理论创新,是被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路径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所检验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根本的理论,是能说服人的理论,是能被群众认同和信仰的理论,是指导实践并向实践飞跃的客观真理。

理论要实践,首先理论本身必须是正确而深刻的,必须是能说服人的。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就是能正确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之所以能说服人,关键一点就是理论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是经过实践和人民双重检验的集真理性和价值性于一身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的理论结晶,是指导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揭示三大规律的本质,用建设成果惠顾于民,是被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开放理论形态,是深化理论研究的依据,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发展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大众化和社会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掌握人民群众的理论,是可以通过人民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思想武器,推进理论大众化让民众掌握,为理论向实践飞跃提供了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决定因素。马克思说:“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理论要真正掌握人民群众,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理论大众化,增强群众理论认同,做到以理服人。只有推进理论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掌握人民群众,被群众所熟知、理解和掌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很多方面已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大众化和社会化,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政策认同度越来越高,并已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活动的强大物质力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理念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系列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为理论向实践飞跃搭建了中间环节,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媒介。

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须结合实践活动的特定需要使理论具体化,形成针对性的实践理念。所谓实践理念,是指“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的蓝图。”[4]实践理念不仅包含理论的普遍性知识,而且结合人们实践活动的具体需求,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必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实践飞跃也要形成实践理念,使理论现实化为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制度框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为核心的具体指导经济实践活动的经济政策;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具体指导政治实践活动的政治政策;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具体指导文化实践活动的文化政策。具体而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这些党的政策和制度的具体指导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巨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基本国情,为理论向实践飞跃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践载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主线,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理论向实践飞跃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践载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其向实践的飞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5]中国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理论实践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当前重要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实践飞跃提供了实践平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的助推器。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新的实践活动。党十八大明确把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扩大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和实践平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实践飞跃的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载体。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为理论向实践飞跃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理论向实践飞跃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希望也在党。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引领者,也是根据理论创新成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者。在党的建设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党建理论,全面推进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伟大工程。

党既是理论创造者,也是理论实践者和改革者,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理论体系始终保持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理论品质,为理论到实践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实践飞跃的根本政治保障。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实践的飞跃,关键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社,2012-11-8.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6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特色群众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医的特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