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巴县中路人生旅程中的饮食习俗

2013-08-15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路成人礼习俗

古 卿

《礼记·礼运》中有这么一句话:“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饮食习俗贯穿于每个人的生命旅程,表现在每个人的全部生活习惯之中。丹巴中路乡地处小金河边,是一个藏、羌、汉多民族杂居地区,多民族的交流与互动,形成了中路独特的饮食文化。

一、孕期的饮食习俗

每一个生命的孕育,都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因而,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不仅会得到母亲的悉心呵护,也会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由于胎儿尚未出生,尚需要母体的营养和母亲的关怀,因此,家庭成员在这一时期都会将对胎儿的爱全部集中到母亲身上,希望通过母体的中介,把这份关爱最终传达到胎儿身上。而这份关爱的唯一表达方式就是在母亲的饮食上给予特殊的照顾。这种饮食上的特殊照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尽量让母亲吃上最好的、最有营养的食物,给胎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即使有的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条件较差,家庭成员宁愿自己少吃一点,吃差一点,也会尽力让母亲多吃一点,吃好一点。据当地人介绍,在解放前,中路人家的媳妇在没有怀孕前是家里吃得最差的人。吃饭时只能坐在火塘的最下方,吃由荞麦、青稞、豆类磨制而成的粗面制作而成的馍、搅团或“汤汤”,喝清茶或者酸菜汤。但是,一旦怀孕后,便可以吃上精细麦面粉制作的馍,喝上酥油茶等较好的膳食。解放后,中路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但人们仍然想方设法为怀孕的母亲准备最好的、最有营养的食物。

第二,为确保胎儿发育正常,健康成长,中路地区也为孕妇饮食列出许多禁忌事项。如:孕妇不能吃母猪肉和羊肉;孕妇不能去揭锅盖等等。中路当地居民认为,孕妇吃了母猪肉和羊肉,小孩出生后就会患上 “母猪疯”或 “羊癫疯”(即癫痫)等疾病。孕妇若揭了锅盖,生下的小孩就会唇腭裂,成为 “三瓣嘴”。这些禁忌是否具有科学性,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范畴,但作为一种文化,他却反映了中路地区居民对孕妇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二、产期的饮食习俗

婴儿自哇哇坠地的那一刻起,母乳便是他的主食。因而,围绕母乳的充足、营养、安全,以及婴儿的健康成长,中路地区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习俗。

(一)产后的第一次进食

中路地区对产妇生产后的第一次饮食有专门 “规定”:吃一碗特制的油酒。油酒是中路人喜爱的一种饮酒方式,其制作方式是把青稞酒、油料 (一般为酥油,也有用猪油、牛油等其它油料)和蜂蜜混合加热,熬制成油酒。饮用时,将装酒的容器,放在火塘边加热,防止油料冻结,具有驱寒解乏的功效。为了帮助产妇驱寒解乏,恢复身体,中路地区给产妇准备的第一饮食也是一温热的油酒。但考虑到产妇身体的虚弱,既需要补充营养和热能,又不能摄入过多酒精量。因而给产妇准备的油酒与平常所喝油酒略有不同:首先要在酒中加较多的清水稀释酒精浓度;然后在熬制好的油酒中再加入新鲜的鸡蛋,将鸡蛋在油酒中搅匀后才让产妇喝下。现在,由于与汉族的交流增多,受汉文化的影响,产妇喝油酒的习惯已逐渐被红糖醪糟取代。

(二)产妇的第一顿主食

传统的中路家庭对产妇生产后的第一顿主食也有讲究。一般是一碗炖羊肉和一个加了蜂蜜的“科拉馍馍”(将刚刚出炉的火烧子馍馍,用刀将一面的硬壳揭起,放入酥油,利用火烧子馍馍的温度将酥油融化并浸泡)。据说,这种饮食可以使产妇尽快出奶,供婴儿食用。此后在整个“坐月子”期间,其食物都以清淡、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忌食生、冷、辛辣食物,以保证有充足、营养、安全的母乳。近年来,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产妇的第一餐改变成了猪蹄汤,也是为了保证产妇能及时出奶。

(三)婴儿的诞生仪式

每一个婴儿的诞生都是一个家庭人丁兴旺的标志,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值得庆贺的事情,也是亲属、好友值得高兴的事情,都会前来祝贺。中路乡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中路乡与小金河流域的藏、羌、汉族地区的文化交流颇多,通婚之事更是频繁,所以在中路有 “篼篼会”(篼篼是丹巴人对竹篮的称呼)这一诞生礼的举办。生了孩子的家庭都会请 “端公”或 “道师”择一吉日 (一般在孩子满月前),并以口头的形式通知亲戚,再由这些亲戚口头通知同寨或远处的亲戚朋友;与此同时,亲戚朋友也要主动探听这家 “篼篼会”的具体日子。“篼篼会”这一天,无论是远亲还是近邻,都提着 “篼篼”来看望并祝贺这个家庭添丁,“篼篼”在传统礼俗中,是只装鸡蛋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物产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营养品出现在了 “篼篼”里。而主家则准备酒席款待,其酒席规模和菜式与婚宴相当。同时,主人家会在宴席之后,往每个“篼篼”里放上一瓶酒 (一般为自己酿制的青稞酒),有的还放上煮熟的鸡蛋,作为回礼,称“压篼蔸”。

三、人生的第一口饮食

婴儿长到4、5个月时,家里会为他 (她)准备一个小小的进食仪式,让其逐渐习惯从吸食母乳转向食用粮食食品。第一次给婴的粮食食品是用玉米面做的 “汤汤”,在食材的选择和制作上时十分考究的。

首先,制作 “汤汤”的玉米面是当地称为 “磨根子”的一种精细面粉,采集于当地石磨的中心区域—— “磨心”,由于每次石磨磨制玉米面粉的时候,中心处就会堆积一些面粉,这些面粉不会随着石磨的旋转而排出磨盘,所以这里的面粉会经过长时间的磨制变得十分精细,并且由于石磨的长期摩擦会使得这里温度增高,使得这些面粉得到些许的发酵而变得柔软。制作 “汤汤”时,先在 “磨根子”中加入温开水,充分搅拌,使得面粉和水完全成为糊状,然后将面糊倒入滚开水中,边倒边搅拌,熬成糊状后加入酥油和蜂蜜。凉至合适的温度。

其次,作为一个人一生的第一口饮食,条件较好的家庭,在餐具的选择上也会十分的讲究:选择上好的核桃木制作的木碗和银质的汤匙。这些餐具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最后,喂婴儿进食是一个仪式:母亲将婴儿交至家里辈分和岁数都最大的长辈手里,该长辈用小汤匙舀少量的 “汤汤”喂食,并小声的祈祷诸位神灵,保佑孩子顺利成长、健康长寿及其他愿望。待喂食结束后,将婴儿从火塘的上方至下方交至每个人手里,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在接着婴儿的时候说一句祝福的话。

四、儿童节上的饮食

在中路乡有一个传统节日—— “千朱乐”。每年从农历的2月初8开始,便有一个为期7天的名叫 “千朱乐”的节日。由于这个节日只有14岁以下的儿童才能参加,所以有人称之为儿童节。

“千朱乐”一般以村为单位,一个村庄里,每年选择一家作孩子们集体过节的场所。过节的前一天,全村的孩子们不分大小、男女,共同采集9种树木的枝条,然后将它们捆成束,作吉祥的象征。第二天节日开始后,孩子们将扎好的枝条送到村里每家每户,每送到一家都要将9种树枝的名称和所代表的吉祥含义用歌唱出来,向主人祝福吉祥。主人家在收到来自孩子们的祝福后都要送给孩子一些礼物。礼物主要是一些肉、粮食等食物,但是其中必不可少和最特殊的是一条猪尾巴。在中路,各家各户在宰杀年猪时都有将猪尾巴专门保存下来,待次年的 “千朱乐”时作为给儿童们的礼物,这是留下来的习俗。对于送猪尾巴这一习俗的文化含义,笔者询问了许多当地人,他们都表示不清楚,是祖辈们这样流传下来的。送完祝福后,孩子们将收到的礼物带回当年筹备节庆的那一家中烹调成食品。从此,他们就在这个临时大家庭里,不分白天黑夜,开心地玩到节日结束。而各家长在此期间也不得干涉孩子们的生活和活动,也不得把孩子叫回家去生活或劳动。

五、成人礼上的饮食习俗

(一)男孩的成人礼

中路男孩子的成人礼没有规定的岁数,一般是男孩子到了适婚年龄,并已经有了合适的对象,准备结婚需要修建房屋的时候,会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作为这个男孩成人的标志。

建房这一天,男孩会穿上隆重的节日服饰来到建房的地基上,在 “端公”做完法事,并用“五色粮食”(一般为黄色的玉米、白色的大豆、褐色的小麦、黑色的荞麦、咖啡色的青稞)驱散鬼魂后,男孩的父亲会为男孩子插上腰刀,标志男孩子从今天起就称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这一天主人家会宴请修房的工匠,菜式主要以肉类为主,但要喝一种为补充能量损失和消除疲劳而特别制作的茶——油茶,做法是:用猪油、牛油、羊油中的一种或混合油 (多以猪油为主,有时也可以是肥猪肉)放入锅中炼至刚刚起油烟为宜,加入糌粑或其它炒面,炒至香味溢出时注入准备好的清茶,在锅中充分搅拌融合,待清茶熬开,即可取出食用。有时还加入鸡蛋、核桃碎粒以增加油茶的香味和热量。

(二)女孩的成人礼

在中路乡女孩的成人礼是十分的隆重和严肃的,参加成人礼的女孩一般为13岁,有的贫困家庭的女孩会有所推迟。一般会选择在农闲期间举行 (春节期间居多),其对女孩的服饰、头饰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仪式的程序也十分的繁琐。

在饮食习俗方面女孩的成人礼也有着不同的要求。首先,要参加成人礼的女孩在临近成人仪式的前一两个月里就不再参加重体力劳动,并尽量少晒太阳、多休息;那家的父母也会在膳食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加食物的营养,把姑娘们养得白净水嫩,丰满漂亮。

其次,由于成人仪式一般会在寺庙的广场上举行,仪式有一项重要的内容——跳锅庄,在锅庄的中心要摆上青稞咂酒,供舞者饮用。所以,每个参加成人礼的女孩都要在母亲的指导下酿制青稞酒。因为在成人礼上许多的家长是为了选一个优秀的儿媳妇而来,姑娘们都把成人礼当做展示自己魅力与才能的机会,而她们酿制的青稞酒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是证明自己才能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姑娘们在准备参加成人礼的当年5、6月份,都要上高山采集一种当地语叫 “美优”的草本植物的花,采集后蒸熟、晒干,磨成粉备用制作成酒曲。在成人礼前约十二、三天的时候,将青稞、玉米、小麦等粮食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热煮熟,然后将其捞起凉干,并按一定的比例加入酒曲 (这种比例是不是固定的,全然凭酿酒的人自己的经验)和匀,最后再放入容器中密封发酵。待到装酒糟的容器中发酵的粮食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膜,取出汁液,放入盛酒的坛中,便可饮用。咂酒的酒精度很低,味道甜中略带酸味,十分爽口。

六、婚礼上的饮食文化

中路传统的婚宴受到汉族地区的影响,酒席都是 “九大碗”,这九碗菜分别是香碗 (用鸡蛋皮和油炸豆腐皮镶出来的)、粉蒸肉、薄片 (烧白)、熬骨、酥肉、圆子、墩子 (猪膘切的方块肉)两碗,再配一个素菜共九碗,有的做成十大碗,就是再加一个 “膀”(腿肘子)。有的只做七大碗,称为 “七星建”。不同的碗数有不同的摆法,九大碗摆成纵横三碗的方阵,十碗摆成一二三四并排的三角形,七碗摆成天上的七星形,碗少菜不够,厨师来添菜。

在婚宴上,要给接亲或送亲的客人敬酒菜,敬酒菜时双方说导言,如敬酒的先说:“酒海浪滔滔,杜康万万年,两家结亲情谊深,一杯薄酒敬贵客,敬一杯,敬一杯。”这时客人们都要站起来,并回导言说:“杜康槽酒万万年,诸事有它才成全,主家的海深,我愚下的量浅,请转敬,请转敬。”敬完酒后菜也上齐了,然后给客人敬菜,端盘的茶盘上又端来三碗菜,菜上插的是红双喜,支客师上前说:“厨官老师要我来敬菜,香料不全要见谅,盐味不到要海涵,酸甜苦辣不入味,手艺不好莫见笑,请请请。”这时客人们又要站起来,一长者说:“承蒙支客老师转告厨官师,磨刀碎切,熬更受夜,油脚油手,转敬。”边说边要给些钱作为 “封封”,这时才把菜和 “封封”送回厨房转交给厨师们。

七、葬礼上的饮食习俗

在中路乡老年人是会受到十分的尊敬,特别是在家庭里更是会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每次家庭用餐都会坐到火塘的上方,晚辈们都要等老人开始吃饭以后才能开始进餐。老人的膳食也是整个家庭里面最好的,有些家庭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甚至为老人做饭的炊具和餐具都是专用的。

当老人驾鹤仙去的时候,家人会鸣炮三声,通知亲朋、友邻,随后就是程序较多的葬礼。由于该地区民族交流很多,葬礼的程序大不相同,但是在随葬品的选择上却较为一致:主要为老人生前的炊具和餐具,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加上其他的随葬品。这一习俗我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为中路罕额依古遗址的石棺群出土的随葬品大多为陶罐等炊具。

等葬礼结束后,主人家也会设宴席感谢客人。待宴席结束后,主人家会拿出存放多年的猪膘,切成手掌大小一块送于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所以在中路每年宰杀万年猪后,将去掉头的猪躯干部分,再小心的去掉排骨等骨头和瘦肉部分,只留下整块带皮的肥肉,放进大锅内,加热,煮至可以将筷子能插进肥肉时,捞起置于木板上,放在楼顶霜冻几夜,带水汽干后,挂在透风、避光的屋内,制作成猪膘存放起来,在中路丹巴,猪膘不仅仅是一种贮存猪肉的方式,一种饮食习俗和财富的象征,更是主要为家里老人葬礼所准备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饮食在人的生命中不仅仅是维持生命延续的一种物质表象,更多的是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载体,是反应当地人们思想意识、观念理想的一个文化现象。同时,我们看到了多民族的交流、融合,造就了丹巴县中路乡丰富的饮食文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丹巴中路乡人们对于各种饮食文化的包容和接纳,造就了这样一个和谐的多民族大家庭。

猜你喜欢

中路成人礼习俗
成人礼感想
特别的成人礼
当奥迪RS5 Sportback的性能,邂逅乌鲁木齐中路的潮流与复古
瞌睡虫找朋友
基于中船中路项目谈深层软基处理设计要点
吃火锅的发现
成人礼
千奇百怪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