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递变
2013-08-15徐录生毛艳丽
徐录生 毛艳丽
(1.江苏大学图书馆,江苏 镇江 212013;2.长春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32)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思潮涌入中国,随着各种社会改革思潮迅速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随着视野的开拓、对知识的渴望,人们阅读心理与日俱增,而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书籍在以往印刷业不发达的情况下,往往被大儒们束之高阁,即私家藏书楼贮藏,同时秘不示人的藏书观念导致很多人无书可阅,很多书无见“天日”之机。随着驻外使节、留外人士先后涉足西方图书馆,他们以日记、游记的方式将西方公私藏书事业介绍给国人,首次向国人展示了西方与中国传统藏书楼迥然不同的现代图书馆藏书、借阅模式,从而拉开了中国由传统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序幕。
藏书楼若从周代的“盟府”算起,到晚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拥有藏书楼的管理、使用权划分,中国古代藏书楼可分为官府藏书楼、私家藏书楼、寺观藏书楼、书院藏书楼四种类型,其显著特征是封闭性、保守性。从使用对象来看,唯有书院藏书楼具备现代图书馆藏书的部分职能。从历史的发展看,虽然藏书楼对文化典籍的保存、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它重“藏”之风阻碍了书籍的社会、教育价值的发挥。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尤其经过戊戌变法,官办学堂的发展,藏书楼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促进了国人发展文化事业的热潮。此时的藏书楼在西方图书馆文化的影响下,开始转变思想,走向开放性。
1862年,在恭亲王奕䜣的督办下,在北京建立了具有现代性图书馆特征的同文馆书阁(北大图书馆的前身),1887年,在“同文馆题名录”中明确记载:“同文馆书阁存储洋汉书籍,用资查考。并有学生应用各种功课之书,以备分给各馆用资查考之用。汉文经籍等书三百本,洋文一千七百本,各种功课之书、汉文算学等书一千本。除课读之书随时分给各馆外,其余任听教习、学生等借阅,注册存记,以免遗失。”[1]由上可知,同文馆书阁脱离旧式藏书楼之功能,可以说同文馆书阁建立,为我国大学图书馆发展之萌芽。
在我国现代图书馆建立之前,旧有的藏书楼已经不能不能满足人们阅读的需要,此时各地纷纷成立的各种学会为满足会员的求知需求,建立了不少学会藏书楼,它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股重要潮流。创制学会,是晚清知识分子通过媒介参与公共事务、发表心声的社会启蒙活动,他们的活动意识不在满足于个体的单独行为,试图通过团体场域来推动各种新思潮的传播,藏书楼则成为学会进行信息、思想交流的场地。学会藏书楼在提供思想传播公共平台的职能时,无形中将藏书楼的封闭性隐去,逐渐走向开放性。学会藏书楼开放性体现在开放式阅读、阅读的收费制(每个会员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任意阅读书籍),但学会藏书楼所藏图书的主流大多与学会的宗旨密切相关,这也是其有别于图书馆的博采众收之理念的区别于局限。
我国第一代规模较大、较为成熟完备的新型图书馆是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和古越藏书楼,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清末民初大学图书馆的范例,而古越藏书楼则开启了公共图书馆的先河。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我国新兴的大学图书馆的起步,它在继承传统官学藏书的形式飞同时,也吸纳了西方式大学图书馆的理念,融汇了晚清教育发展的需要。古越藏书楼“集议于庚子,告成于癸卯”,地亦即创办于1900年,建成于1903年。创办者徐树兰从西方的图书馆得到了启发:“泰西各国讲求教育,辄以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都会之地,学校既多,大必建楼藏书,资人观览。……一时文学蒸蒸日上,良有以也。”[2]他“参酌各国规制”制定了《古越藏书楼章程》,还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在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递变的过程中,时人对图书馆理念的传播业促进了藏书楼职能的转变。1892年,郑观应在《论外邦之图书馆事业》一文详细介绍了西方各国图书馆在馆藏方法、借阅制度等内容,其引领了图书馆理念在中国传播的先河。1896年,李端桑上奏清政府《请推广学校折》;1904年,徐树兰奏文《论西方图书馆》;1906年6月,罗振玉在《教育世界》上发表《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1909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第11期发表《图书馆》一文。这些文章的发表,逐渐让工人从藏书楼藏书为一己私有之理念转化为图书为公共文化资源,在管理方面,也由个人传统管理朝着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
在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的递变过程中,具有划时代作用和最重要影响的是京师图书馆的创建。宣统元年八月初五,清政府批准《学部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标志着京师图书馆正式诞生。随着各种类型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的出现、发展,各类图书馆法规与之相应诞生。宣统二年,即京师图书馆成立的第二年,学部颁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该章程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指出:“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上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应该说这一思想是深得现代新型图书馆之精髓,确定了图书馆的职能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之地,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时,这是我国官方颁布的第一个图书馆法规。章程明确了关于“图书馆”名称的法定地位,自此“图书馆”正式取代中国传统的“藏书楼”。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图书馆规程》,这些图书馆法规成为现代图书馆立法的开端。至此,图书馆的管理从无序化走向规范化。
以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的建立和颁布,是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预示了从藏书楼到现代性图书馆发展的曲折历程。
[1]《同文馆题名录》(第四次),光绪十二年刊。
[2]徐树兰《为捐建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文》,载《古越藏书楼书目》,光绪三十年十月崇实书局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