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同体构建的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2013-08-15廉立军黄秀江黄晓鹂

关键词:资源共享共同体成员

廉立军,李 丽,黄秀江,黄晓鹂

(1.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唐山康复医疗中心,河北 唐山063000)

康复医疗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疾病、损伤导致的躯体功能与结构障碍、个体活动以及参与能力受限的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提高伤、病、残人士的生存质量和重返社会为专业特征。卫生部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13号)中明确指出,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逐步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康复医学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1年8月,卫生部启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各试点城市在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康复医疗资源区域规划”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作为康复医疗资源统筹规划与合理利用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适宜的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构建方式,对康复医疗资源区域规划乃至整个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借助共同体理论对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进行探索研究。

一、共同体与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

(一)共同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共同体”是由德国学者滕尼斯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提出来的,被定义为“忠诚的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和稳定的社会结构”[1]。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强调人与人之间基于共同价值而形成的一种紧密关系。在集约化生产结构的诉求下,共同体进一步被理解为一定的个体、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具有明显的自我和他者的正向认同价值[2]。当代共同体的概念得到了极大扩展,各种共同体形态不断涌现,如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等。尽管共同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它们总是会形成一些基本特征,如公共性、共同性、共通性、稳定性和闭合性[3]。共同体是多种主体或事物直接或间接地存在于同一时空条件下,这是不同主体或事物产生一定联系并构成共同体存在的首要前提;共同性是共同体赖以存在的基础;共通或接纳是共同体结合的基础形式;共同体具有一定的闭合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共同体是个体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必要途径。

(二)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共同体赖以生成的基本要素[4]。共同体是一个协作系统,而真正的协作是在人们追求共同目标中产生的,共同目标是共同体生成的前提;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追问和确认,就共同体指向来说,指个体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归属感,身份认同是共同体生成的基础;归属感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满意和依恋程度的情感体验,是共同体维系的纽带。共同体力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背景的一致性、目标的集中程度、成员思想的独立性、成员彼此了解程度、解散需求是否存在、共同体成员情绪的稳定性、共同体行为受制约程度、领导者个人因素[5]。共同体的独特作用在于能使在范围内的成员间最大限度的共享资源,包括人员、设备、经验、信息等等,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为成员尽可能的提供无障碍的融通渠道,在群体范围内形成合力,从而促进共同目标的完成,并为成员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各种不同形态共同体的涌现也正是基于其这一独特作用的建立和运行的。

(三)医学领域中共同体应用实践

中国第一个跨区域合作的医疗共同体1997年10月31日在杭州宣告建立[6],来自杭州、武汉、天津、沈阳4家医院的院长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签署协议,组建“四医院皮肤科区域协作网络”。2007年9月25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召开会议,“北京市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启动[7]。2011年3月22日,卫生部机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启动。长期以来,我国在医学资源共享、特别是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在医学资源共享上取得的实际效果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长效机制相对不健全,研究成果多是谈阻力、说经费等等,把更多的责任推给其它部门,在自身方面找原因的力度不够。医学资源共享的方式很多,找出适合本地区的适宜发展模式,在成本最低化,协作最简洁等方面做文章,才能切实提高本地区康复医学资源共享的实效,为康复医疗服务水平的切实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共同体构建在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中的实现

(一)共同目标的形成确立

作为共同体基本要素之一的共同目标的形成与确立,在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康复医学被越来越重视的大好环境下,进行区域性康复医学共同体建设,要在广泛、详实调研相关资源实际状况与切实需求的情况下,确立本区域康复医学资源建设达到的适宜目标。我国现有康复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体系不完善,各级康复机构之间没有明显的划分,定位不准确,“机构分层次、疾病分轻重、治疗分阶段、政策有差别”是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8]。只有了解真实的共同需求,并切实结合本地实际,才能准确制定合理的共同目标,并得到成员的高度认同。可结合标准调查表,对本地区康复医学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院校、研究所等进行全面调查,包括人员、设备、信息资源等等,详细了解本地区康复医学实际及相关人员的真实需求。综合区域实际,形成不同康复主体不同定位上的具体目标,并使之成为每个成员出于对组织活动的认同、从内心滋生的服从组织利益的共同认识。

(二)身份认同的有效提升

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区域康复医学共同体建设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使成员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这对共同体构建良性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只有共同体成员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才能保证康复医学资源建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可通过稳定、持续的系列学术及实践活动增强地区意识,加强业界人员的深入交流;提供共同体活动空间,通过建设区域康复医学网站、搭建本地康复医学博客圈等多种方式,构建成员的交流平台;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完善康复资源沟通机制。身份认同感的提升是建立在成员康复医学资源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的,必须详细了解各自在康复医学领域能够发挥出的潜在能量,既充分了解真实需求与供给。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成员提供本区域康复医学人员的研究与治疗专长,专业康复医疗设备分布、数量及其治疗功能、专业人员康复医学信息资源需求等,在此基础确保成员能够平等参本地区康复医学资源建设,并确保全部康复医学相关资源的无障碍获取。

(三)归属感意识培养强化

归属感的培养强化有助于区域康复医学共同体的稳固与发展。要采取积极措施,逐渐形成康复医学共同体文化,向成员灌输情感意识。使成员深刻认识到共同体是成员成长与体现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是获得康复医学资源及提升康复医疗水平的最直接空间。培养成员责任感,形成特有的康复医学共同体风尚。在共同体的日常活动中,要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业务竞赛与交流,通过活动倡导责任意识,弘扬责任意识给成员带来的实际效果。对于责任意识强的成员及时给予肯定、表彰和奖励,要让成员在共同体中获得更多人的尊重,让责任感成为共同体意识形态的主流。共同体的各项专业资源要让成员充分共享,并使之成为提升自身康复医疗业务水平的核心动力。要让成员从共同体利益与荣誉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使成员认识到应该积极参与共同体活动,完成共同目标,主动向共同体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各种层面、不同形式的的培养和强化,逐渐形成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近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本地康复医疗服务之合力。

三、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康复医学资源供需全面整合

资源是共享的基础,需求是共享的动力。本地相关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全面整合,是作好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康复医学资源供给方面,须对本地区康复医学相关高校、医院、社区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主要包括相关人员的研究与治疗专长、教育培训经历、学术科研情况、相关学术机构任职情况等;康复治疗设备的型号、数量与功能,康复研究与治疗提供能力等进行分类汇总。需求方面,须对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化分析,并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对康复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康复医学资源供需整合,调查上到机构总体,下到每位人员及每台设备,都要尽量全面。特别注重社区调查,社区康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康复事业发展模式[9],尚处发展初级阶段,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二)协同保障机制完备明晰合理

《“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鼓励部门和单位密切协作,为康复医学教育、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医疗保障制度和政策措施,营造全社会关注康复医学事业的环境。我国未来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疏通“瓶颈”,有赖于部门的通力合作,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10]。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涉及单位众多、需求各异,完备明晰的协同保障机制的建立,将使资源共享渠道实质性畅通,有效避免建设流于形式。应积极探索分层协同保障机制,着力培育打造地区康复医疗服务示范中心。明确各级各类康复医疗相关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康复医学资源共享制度建设,使各方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作用,推进康复资源实质性共享。强化体系建设质量控制,提高服务能力,保证康复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内在需求。

(三)地方高校学科服务创新引领

充分发挥地方相关高校在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如何使康复医学资源的交流与获取更便捷。康复医学资源的高效获取,从本质上也即是康复医学信息的深度交流。康复医学资源只有转化为标准化的康复信息,才能使交流更顺畅。高校相关院系在康复医学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及科研经验,走在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及相关研究的前沿;学科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更是高校图书馆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相关院系及图书馆资源及人员的专业优势,使其在康复研究与专业资源建设方面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并以相关高校为纽带,与外区域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情报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为本地区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科学方法引入提升成效保障

综合运用SWOT、定标比超等科学方法,强化对资源建设的成效保证。SWOT分析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其指导思想是全面把握组织内部优势与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最佳战略组合,制定符合组织未来发展要求的战略规划[11]。定标比超法可将自身的服务或活动过程与确定的竞争对手或者行业内外的一流单位进行对照分析,提炼有用的情报或具体方法,从而改进自身的服务或管理等环节,最终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12],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规范连续的比较分析,帮助自身寻找、确认、跟踪、学习并超越竞争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建立适宜的康复医学资源共享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严格执行绩效考评制度,确保康复医学资源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 语

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是整个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整体康复医学水平的提高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康复医疗资源有限,且区域分布不均匀,不同层次的医疗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借助共同体理论在资源共享方面所能发挥的独特优势,进行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为康复医疗服务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共同体理论指导下,促进与提升不同层次的康复医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水平,必将对本地区乃至整个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57.

[2]胡晶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40-42.

[3]马俊峰.“共同体”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2):47-52.

[4]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杜全生,韩智勇,周延泽,高瑞平.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

[5]杨文.基于共同体思想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J].商业时代,2011(25):78-80.

[6]第一个医疗协作共同体在杭州建立[M].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1998:897.

[7]刘华.“共同体”引领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北京市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J].中国数字医学,2008(9):76-77.

[8]王葆华,密忠祥,程军,崔志茹,刘菲,黄秋晨,周小跃,鲍雯.我国康复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医院,2012,12(6):9-10.

[9]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4.

[10]卓大宏.中国当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大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61):1-4.

[11]李娜.SWOT分析应用于竞争情报活动的实例研究——SWOT分析与“赛特”之成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4):288-290.

[12]谢新洲,吴淑燕.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定标比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37-151.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共同体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