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
2013-08-15刘笑丽
刘笑丽
三叉神经痛是针灸科常见疾病,是指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的针刺样、刀割样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笔者自2008年8月~2012年8月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男18例,女38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10余年。三叉神经眼支痛者5例,上颌支痛者39例,下颌支痛者12例。中医辨证分型:风寒袭络型23例,风热灼络型13例,气滞血瘀型11例,气血亏虚型9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 主穴:风池(双侧)、合谷(双侧)、阿是穴(扳机点)。配穴:眼支痛者加阳白透鱼腰、太阳、攒竹,上颌支痛者加四白、下关、迎香,下颌支痛者加承浆、颊车、下关、翳风。风寒袭络型加外关(双侧),风热灼络型加曲池(双侧),气滞血瘀型加太冲(双侧),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双侧)。操作: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30 min。风寒袭络、风热灼络、气滞血瘀型均针用泻法,气血亏虚型针用补法。风寒袭络、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型:阿是穴(扳机点)、鱼腰穴(眼支痛)、四白穴(上颌支痛)、承浆穴(下颌支痛)隔姜灸,每日1次,每次20 min;风热灼络型:阳白穴拔罐、大椎穴点刺拔罐,5 d 1次。
2.2 穴位注射 取穴:下关穴(患侧)、风池穴(患侧)。药物: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0.25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操作:5 ml注射器针刺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液缓慢注入,每个穴位0.5~1 ml,隔日1次。
2.3 疗程 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4 d。
3 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疼痛较前明显减轻,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无效:疼痛较前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本组56例中,1个疗程治愈21例,有效28例;2个疗程治愈1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69.64%,总有效率为94.64%。
5 讨论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面痛”范畴,多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或浸淫面部阳明、太阳筋脉,气血痹阻而致,或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阻络,不通则痛[1],久病则气血亏虚,筋脉失荣,时痛时止,缠绵难愈。针灸取风池穴以疏风通络,合谷穴以调气止痛,外关穴疏风散寒,曲池穴疏风清热,太冲穴疏肝理气,配合谷穴以调和气血,足三里穴补益气血,其他以局部取穴为主,旨在疏通面部筋脉,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隔姜灸旨在温通气血,使筋脉得以润养[2],风热为阳邪,易袭阳位,故取阳白穴拔罐、大椎穴点刺拔罐以清热解表。诸穴合用共奏祛邪通络、活血止痛之功,针、灸、罐并用,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与其发生脱髓鞘有关[3],下关穴位于三叉神经总干分支处[4],风池穴深层为枕小神经分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局部穴位注射能营养神经,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恢复,而利多卡因不仅有明显镇痛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显著提高痛阈,故针灸配合穴位注射两者相得益彰,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无副作用。而风池穴的穴位注射治疗机理尚不清楚,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1] 石学敏主编.针灸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05.
[2] 贺芳玲.穴位注射加隔姜灸治疗三叉神经痛1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12:535.
[3] 郑丽霞主编.神经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
[4] 武玉明.TDP照射配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3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