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贯彻音乐美育思想的《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研究

2013-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课程

党 岱

(南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台,它确定了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为目的,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转换思路、在教学思维、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以“审美”为核心。实际上,《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鉴赏力、审美素养。而在这门课程中的每一历史时期都有关于音乐美学思想知识的环节,并且在讲授著名乐曲时都离不开审美知识的涉入。所以说,离开了审美知识的关照,此门课程的讲解和学习都将显得枯燥。

1.《中国音乐史》需要注重审美层面的讲解

(1)《中国音乐史》是学生从文化背景方面审视音乐的基础、重要课程

《中国音乐史》是大学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性理论类课程,所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音乐的发展情况,包括音乐家、名曲、乐律、音乐思想、乐器等等。学好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音乐人物、乐曲等,而且对音乐文化知识的获得反过来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演奏、演唱层面素养的积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从文化的层面、审美的视野去理解、领悟其中的音乐文化知识。所以说,《中国音乐史》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课程,是一门需要文化关照的课程,绝不是无关紧要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式的知识传授和获得。

(2)《中国音乐史》包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审美情感

《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中,古代音乐史是重中之重,而古代音乐史所涉及的音乐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几千年深厚的积淀,有着别样的韵味、浓厚的审美情感、丰富的人文知识。比如:关于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关于古琴音乐的方方面面、关于戏曲音乐的演变、关于《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等等,这样的知识举不胜举,而这些知识无不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审美情感。所以说,这门课程远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就是简单发生过的事件的累积,更不是靠读读背背、说说划划就应付教学的学科。

(3)学好《中国音乐史》要使其和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侧重审美层面的学科有机融合

在学科所属范畴里,《中国音乐史》属于音乐史学下属学科,而音乐史学是和体系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并列的音乐学所下属的三个分支。实际上,这三个分支都是相互关联、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音乐学下属的任何一个学科的阐释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的支撑或辅助。在体系音乐学里,有几门学科比较注重从审美层面分析问题,其中音乐美学本身就是关于审美的学科,而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中的诸多学科知识也自然少不了审美的关照。再来看一下《中国音乐史》的知识体系,任何一时期的音乐现象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人们的音乐审美趋向以及当时的社会或个体心理定势。换句话说,《中国音乐史》学科知识的深层阐释离不开和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侧重审美层面的学科有机融合!

2.当前《中国音乐史》教学在审美层面的缺失

(1)思想认识方面的片面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性操作。认为唱好歌、弹好琴就是学好音乐的思想不仅仅在学生中存在,在教师群体中亦相当存在。这就使得一些大学音乐系的《中国音乐史》等基础理论课不被重视甚至形同虚设,常由声乐或器乐专业的教师教这门课,结果就是上课基本上照着书念念,给学生划划考试范围。这样根本就不能激起本来就对理论课缺乏兴趣的学生的丝毫学习激情,更别提什么审美知识的学习,审美素养的提升了。

(2)师资方面的缺乏

当下的大学教师硕士以上学历已不在少数,但声乐专业比例偏大,音乐理论专业的师资相对缺乏。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思想方面对理论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当下的音乐研究生教育,声乐专业学生占较大比例。尤其是前些年,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极为稀缺,这也就使得高校音乐理论方向师资相对缺乏,很多学校不得不让声乐或器乐专业教师来带基础理论课,而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理论课教育,要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审美教育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

(3)教学方法层面的缺失

《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在当下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历史知识是“死”的,但历史知识背后的社会、人文、经济背景是“活”的。而音乐又是一种极具活力的艺术形式,那么、关于音乐的历史更应该是一种栩栩如生、厚重而不失活泼的展现。而当下的许多学校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却过于死板、过于形式化,“照本宣科”、“考前划范围”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还有就是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现代化教学课件、影音资源等。再者就是对知识的讲解、分析过于简单,不能有效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不能从大文化、经济、审美背景去分析探讨。

3.如何在美育思想指引下对《中国音乐史》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

(1)进行关于音乐审美的专题讲授

对《中国音乐史》所讲授的音乐种类、音乐人物、音乐作品等等的认识都需要从文化、审美的层面去感悟。反之,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知识的获得固然离不开音乐实践中,但对于刚入大学的音乐专业学生,要对其有全面认识,首先需要对音乐美学的一些相关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但现在的高校要么干脆就没开设《音乐美学》这门课,而开设这门课的学校也基本都不会把其放在大一,所以说,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正式讲授音乐史知识之前先用2到4节时间对音乐美学知识的一些简单知识层面,比如音乐的美的定义、范畴、音乐的功能、价值、审美标准等等。这样的讲解当然不能太死板,拘泥于形式,需要教师在课下搜集大量相关材料,并对其进行融会消化,在课堂上也需要结合实例,这些实例无需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应通过适当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结合影音材料启发学生去感知。这样的融会贯通式的讲述会使学生对音乐美的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话,在《中国音乐史》的课堂上讲解到相关知识需要审美知识的涉入时,学生才不至于无所适从。

(2)课堂上恰当的启发与引导

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其不感兴趣的情况下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教学。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文化课基础较差,在高中时就忽视对文化课的学习。大学阶段,具体到《中国音乐史》这门课,我们授课时,也可以多采取一些“讲故事”的教学方式,因为中国音乐史的知识中会涉及到诸多逸闻趣事,比如讲到古琴,我们可以讲“摔琴谢知音”、“孔子学琴”、“广陵绝响”等等,讲到隋唐音乐家,我们可以讲“长安街上赛琵琶”、“一曲止喧”、“王麻奴愧砸筚篥”等等。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典故给学生讲解,会大大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激情。笔者在讲课过程中时常穿插这样的小故事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讲故事”的同时,还在于着重启发学生通过故事去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使其逐渐学会感受其中的美,进而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意蕴,认识到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强调《中国音乐史》教学应注重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去深入的认识、领悟、品味传统音乐中蕴含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在讲到一些知识时,能够深入浅出地去融会贯通。比如笔者在讲到曲艺音乐时,会先让学生去感受几段著名的曲艺音乐片段,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接着学生所谈去给学生分析曲艺音乐的审美价值何在,如何才能较好地从中感受曲艺音乐的美,进而再结合南阳本地的大调曲让学生再去欣赏,然后再来谈感受,这时,学生的所谈就会有较大的进步。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如何去传播、传承其中的美。这样下来,学生就会逐渐的学会对音乐美的鉴赏,亦会逐渐明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的重要意义。

(3)重视实践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无论是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都必须通过音乐实践环节才能体现和完成。理论课倘若不与实践结合,则就是形而上的从理论到理论。那么,如何结合实践呢?比如,在讲到各个时期的乐器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会这些乐器演奏的学生现场演奏一些曲目,让大伙来讨论音色特征、曲目意境,老师再做总结性的引领讲授。这样,即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再比如,《中国音乐史》的讲授中涉及到各种传统音乐类型,对这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对于为其传承与保护做贡献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而对于这些传统音乐的深层认识,仅仅靠课堂上的简单讲述是没有太大帮助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践。这里的实践可从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入手,比如笔者在教学中讲到说唱音乐时,就结合南阳为河南省有名的曲艺之乡的事实,积极联系了南阳大调曲、宛梆的传承艺人,邀请他们到课堂上为学生演唱、讲解,使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曲艺音乐的魅力。另外,在讲到戏曲音乐时,笔者组织学生到了南阳著名的戏曲茶座观摩参与,学生们和很多戏曲发烧友相互热情地交流,增进了对戏曲的认识和喜爱。而在讲到传统音乐在近现代的发展时,为了使学生深入认识传统音乐在当下的生存状况,笔者组织学生编写调查问卷,然后深入学校各个系,有组织地展开关于大学生对传统音乐认识的调查,然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在课堂上共同分析问题所在,商讨应对之策。这样的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传统音乐有了极为深入的感悟。

所有这些实践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步教会学生如何在实践中逐步发现音乐美、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使得学生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一步步从文化的层面、审美的高度去思考音乐,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将其仅仅看做一门技术。这也正是审美教育应有的效果。

(4)强化互动

理论课的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课堂气氛沉闷死板,毫无生气,教师自讲自的,学生自玩自的。所以说,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激情与参与性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强化互动。在探讨一些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观点,当然前提是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这样的谈论可以分小组进行。比如,笔者在讲到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时,提前让学生四个人一组在可课下找资料,共同讨论戏曲音乐的审美问题以及在当下的生存之道,随后在课堂上让每一组选出代表谈论自己小组的观点,其他小组仔细聆听,最后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最终我再做出总结。学生们尽管有些观点不是十分到位,但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通过教师的指引讲解,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课后总结时,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前并不是太了解戏曲音乐,但通过自己课下的材料收集,通过学生们的相互交流,老师的引领,愈发认识到传统音乐的意蕴深刻,充分感受到戏曲音乐审美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互动式的探讨音乐的审美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式的说讲更直接和有效。

4.结语

在国家提倡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背景下积极有效改革《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这绝不仅仅是课程教学改革之必需,亦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传播、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之必需、更是学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文化素养之有效途径!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操作层面的实践,不断总结、探索有别于传统的《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模式,将之形成系统的理论阐释,并进一步在实践中将理论发展、完善,使这样的理论阐释进一步指引今后的教学。

[1]修海林,李吉提. 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曹理.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马达. 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美]贝内特·雷默. 音乐教育的哲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音乐史音乐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