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探析
2013-08-15庞利
庞 利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在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产生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发明的能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和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基地。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所高等学校,也应具有知识创新的功能。构建与广播电视大学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创新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广播电视大学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是顺应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趋势。
一、培养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1.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
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持续的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掌握知识与信息并不断创新的人才就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利用的重要载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重要的作用。1998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强调了教育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就是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在2013年1月的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教育科研要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过程中发挥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些都指明了高等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科研成果服务多样化社会的重要使命。
2. 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学与科研是当代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任务,社会赋予高校的任务就是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还要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科研工作是高校办学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广播电视大学在向开放大学转型之际,要想真正成为一所新型大学、一个办学实体,承担起服务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责任,就应该具有与其地位及社会责任相匹配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强化科研工作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牢固树立科研思想、养成科研精神、创新科研思维,在各项工作中自觉地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理论, 探索教育教学实践和科学管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
二、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创新能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数量少,社会的影响力低
广播电视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而科研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而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内涵建设的发展,科研工作才逐渐被受重视。教师们开始积极地写文章、做课题,一大批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的理论成果就涌现出来了。然而高水平研究成果少、高级别课题立项总量少。与普通高校相比,广播电视大学高水平论文发表的数量、被权威检索系统SCI、EI、ISTP等收录论文的数量、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次数,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等都有很大差距。这也是由于论文和著作的数量被当作衡量科研水平的尺度和职称评定的硬件,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多少也直接与教师的职称联系在一起,不少教师不得不为数量的达标盲目地编写。与大量文章发表需求相对应,一些刊物由季刊变双月刊,双月刊变月刊,月刊变半月刊,甚至旬刊。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的科研成果也少了。
2. 科研队伍数量不足,人才质量结构性缺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大批优秀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创新,也不可能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广播电视大学历来缺乏一个科研氛围,科研队伍力量薄弱,部分领导、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不了解科研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对科研缺少正确的认识,造成只有少数人员从事研究工作,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实际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很少进行理论层面的创新,更少用于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电大科研课题申报主要以松散型小群体或独立研究为主, 群体合作研究显得不突出,在课题申报时,常常出现教师之间成员组合互相撞车的情况,对外难于形成科研合力。从广播电视大学的科研成果看,多数成果集中于少数教师身上,有的教师一年有10多项研究成果,有的教师几年都没有1项研究成果,即便是成果多产的老师,由于没有团队和项目的支撑而制约了其科研能力的提升,使得其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3. 教学负担重,科研方向缺少目的性和计划性
广播电视大学属于典型的教学型成人高校,全职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双肩挑”,作为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负担重、责任大,既要负责面授教学,还要负责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授课门类又多造成教师疲于应付上课和事务性工作,很难抽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许多教师对自己的学科前沿把握不够,在缺乏带头人的情况下未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生长点,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研究规划,研究成果不连贯,影响了研究的整体质量。
4. 缺乏科研扶持和支持政策,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受限制
广播电视大学既不属于普通高等学校序列,又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序列。因此,许多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学校的高层次的科研项目都不能申报,导致了重大课题来源的缺乏。再加上外界对电大办学水平存在一些偏见,认为电大做好教学培训就行了,不用做科研,把电大混为一般的培训机构,电大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审等方面受到一些人为的不公正待遇,使电大丧失部分科研机会,也打击了电大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1]在科学研究中长期处于边缘,这极大地限制了电大的科研工作的发展,阻碍了电大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对提升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
1. 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科研创新的重要保障,政策是导向,措施是具体的操作手段和方法。政府要出台更多保障广播电视大学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并适度倾斜。广播电视大学由于学校性质的限制,教师申请校外科研项目有一定的限制,这制约了学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制度,突破对广播电视大学这类成人高校的限制,转变外界对成人高校科研工作的歧视,为成人高校科研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自信心。
2. 大力推进科研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团队
学科交叉和团队作战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更得依靠多学科研究人员的集体智慧。广播电视大学要克服现有院系设置和科研管理中影响人员流动和团队形成的不利因素,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教师的跨院系流动,坚持“项目依托型”科研团队运作模式,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联合电大系统内外力量共建科研团队,吸收校外专家和分校教师参与团队建设,组建一批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实现集群创新。高度重视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通过项目扶持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走出一条从青年学术骨干到学术带头人的成长道路。
3.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基地是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出发点,是学校汇聚人才团队、组织高水平科研、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按照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依托优势学科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科研基地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选派科研人员每年到科研基地交流,使技术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运用和发挥。要加大对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基地建设的投资,进一步搭建和完善科研创新平台,提高基地可持续创新能力。
4.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的关键是人才。要结合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提高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抓好科研创新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研究人员的选拔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创新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注重科研梯队建设,培养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优良、素质优秀、善于合作、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一方面加强现有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科研和学科培训,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与分散、面授与远程、脱产与业余、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结合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 选择紧密结合当前远程开放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或热点的问题进行培训,[2]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另一方面在培养和稳定骨干科研人员的基础上,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
5.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科学研究重在创新,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同样也需要创新。我们必须以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科研工作管理创新,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基于能力、业绩并充分体现创新价值的薪酬制度,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化政策的导向与驱动作用,营造一种宽松自由、鼓励进取的学术氛围,为学校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底蕴和环境。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强科研激励力度,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注重论文质量,鼓励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原创性研究。努力扩大科研成果奖励范围,引导师生善于总结科研成果,鼓励多出高水平学术著作,提高科研论文的质量,增加被检索引用的数量,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及专利申请工作。
[1]余嘉强,吴结. 浅议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工作[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2]徐爱国,等. 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