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13-08-15宁强
宁 强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对于应用型特色较为明显的英语专业来说,培养具有跨专业知识,重实践的技能型人才既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制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能力培养要求,又符合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英语人才应具有较实用的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因此,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夯实跨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英语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坚持“保本增色”的指导思想
“保本”就是要严格依照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学大纲开设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达到国家大纲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质要求。“增色”就是科学、系统地设置与社会人才市场需要接轨的复合型方向课程组,拓宽学生相关专业知识面。通过采用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知识的方式培养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应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学生发展出口。为使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将专业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采取专业+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方式进行模块式设置发展方向。专业方向开设应突破单一的传统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与学校办学实际相结合,开设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商贸翻译、英日复语等复合型方向。并根据各专业方向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涉外相关专业就业、深造,留学,考取公职的引导和指导。
专业可根据市场调查与毕业生反馈并结合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实践,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情况,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发展方向,建立良好的专业方向与方向课程的评估、准入与退出机制。
二、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与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化人才培养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部分学生突出基础理论的教育,使其具有进一步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的能力;对部分学生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其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能有效的满足各方面学生的需求。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可采用 3+1“刚性+柔性”的培养模式,即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完成对学生技能性培养、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构建,用一年时间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和个性优势拓展。前三年的教学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与训练,使学生具备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是专业的“共性化”教育阶段,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第四学年的教学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优势发展的选择与需要,依据学生的发展意愿,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实践课程及毕业实践课程设置,安排落实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需求,是专业的“个性化”教育阶段,具有明显的“柔性”特征。在整个四年教学过程中,前三年强化“过程管理”,着重教学过程的检查和监督,注重教学各环节有效落实。最后一年则过渡到“目标管理”,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七、第八学期学生将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的统一起来。学生可将自己所学相关专业知识与理论付诸于社会实践,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实践进行毕业论文创作,同时最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三、打造“强交际,懂专业,重实践”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特色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则,根据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特点,积极开设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突出“强交际,懂专业,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加强或增设相关课程和实践训练,以加强英语交际能力训练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对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应贯穿专业“3+1”的教学模式的始终。为进一步加强“强交际、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外籍教师承担课程的比例应逐年递增,课程门类应逐渐丰富。可考虑将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演讲与辩论等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担任并将此类课程开设贯穿大一到大三学年,做到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同时,为保证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高质量培养,专业口语类课程也应尽量采取小班型授课模式(每班不超过15人)。此外,外籍教师除承担口语类课程外,还可承担英语国家概况及欧洲文化入门等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以确保学生学习方式与内容均具有较强的现代化、国际化特征。专业还应相应的开设口语、写作、口译、笔译实践,复合型方向课程实践等“强交际”的语言能力实践训练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开设可考虑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商贸金融与翻译、商务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比较、国际商法、商务谈判、外贸函电、旅游英语、旅游业务实务等能力与知识并重的跨专业课程。此类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开设也可有效的支撑专业“强交际,懂专业”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四、科学化设置复合型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具有统一性。为此,专业应重点研讨,并分析复合型实践课程体系的落实办法。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将实践课程体系按照基础技能—应用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实现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确保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完备性。实践教学环节应以学生实践训练为主,教师讲授点评为辅,可选择分别在第三至第七学期进行。按照学生培养阶段的梯次分别制定“以获得不同能力”的实践目标。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听说读写课程进行理论讲授之外,第三,第四学期设置听说、读写等实践课程,强化专业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使之达到教育部外语专业基础阶段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获取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专业四级权威证书。在第五,第六学期开设口译(一)、(二)笔译(一)、(二)等理论课程,同时辅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笔译实践与口译实践课程。此外,通过综合技能实践将学生英语专业技能与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生跨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这种以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跨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而且能促进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第七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践前,还可针对相关行业中不同岗位特点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各要素,将其分解到实践环节中,建立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如按照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组的特点设置专业行业模拟实践,分门别类对相关可预见工作场景进行职业能力模拟演练,促进专业与职业的自然衔接与过度,以岗位熟练优势提高专业学生职业技能。
五、建立“多证式”学生复合型人才自我培养引导机制
除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复合型改革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还依赖于专业的培养方式能否给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培养路径和相应的人才成长环境。对此,可采取“毕业证+学位证+能力证”的多证式人才培养引导机制。学位证和毕业证是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刚性成果;能力证则是学生跨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柔性成果。跨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除参加本专业国家统一考试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外,可通过课外自主学习或选修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学习的方式,实现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准备并参加国家各部委或国际机构的认证或职业能力证书考试,将学生跨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衡量学生的成功复合提供支撑点。英语专业学生除可参加的相应考试有伦敦工商会考试局举办的LCCIEB考试、剑桥大学考试中心颁发的BEC商务英语类证书等外,还可考取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市场营销师、金融英语、法律英语、英文导游等证书。此类相关职业能力证书不仅为学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实现途径,同时也是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
英语专业一个很多高校都开设的大众化专业,单纯就专业本身而言,其特色并不明显。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英语专业的特色建设应以服务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人才培养突破口,勇于改革创新,从指导思想、培养模式、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及学生自我培养引导机制等方面打造英语+专业方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宁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学理论,2010,(35).
[2] 戴炜栋. 高校外语展业教育发展报告[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 曹瑞明. 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4] 何兆熊. 对应于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 山东外语教学,2004,(6).
[5] 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 方健壮. 外语专业在21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 高教探索,2001,(1).
[7]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 戴炜栋. 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 外语界,1999,(4).
[9] 杜瑞清.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实践[J]. 外语教学,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