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学生就业与择业心理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013-08-15张以清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职校职业心理

张以清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一、前言

职校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作为职场“新鲜人”,因为缺乏经验,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他们有的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宁愿“宅”在家里;有的对岗位和薪酬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一蹴而就;有的眼高手低,对工作高不凑,低不就。一些人就此成为困难族。因此,必须寻找一种途径作为突破,即开展就业与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职业心理疏导和培训,让学生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认识自我,调整心态,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明确自己未来的理想和追求,初涉职场,不挑三拣四,抱着学习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起,真正自立。

目前职校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教育现状如何? 职校学生对就业和择业的认识和期望怎样? 他们在就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准备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校开展了职业学校就业与择业心理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

二、调查情况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在本校 2008级至 2011级在校学生中开展,共61个班级。学生涉及专业有机电类、自控类、电子类、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共12个。

2.问卷发放

本次调研采用我校自行设计的《职业学校就业与择业康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共20题,内容涉及4个部分:对专业的认识,对就业的认识、择业意向以及影响因素、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7份,回收2407份,回收率100%。

3.调查结果分析

(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在回答选择专业的原因上,21.89%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34.77%的学生是因为这个专业就业好,43.34%的学生则是因为听从父母的意见。

在对专业的了解上,18.11%的学生了解所学专业,63.07%的学生大致了解,还有 18.82%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

对是否喜欢所学专业,63.61% 的学生态度一般,这些学生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认为既然进入职校学习,就在现有状态下尽力将专业学好。17%的学生明确表明,在通过几年的学习之后,喜欢上了所学专业并立志将其学好学精,争取在该专业领域有所成就和发展。14.25% 的学生在经过与专业接触之后,仍然提不起对专业的过多兴趣。5.14%学生虽然在本专业学习一段时间,对专业的兴趣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出现逆反心理,完全不喜欢目前所学的专业。

在是否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问题上,60%的同学回答不确定,要看情况而定,30%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10%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综上所述,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比较盲目,缺乏了解,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学校应采取措施有效的指导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提高专业的认同度,树立自信心。

(2)对就业的认识

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了解职校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对就业的话题是否感兴趣,就业压力的大小,希望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就业与择业的知识,实施就业与择业教育主体的选择,在就业方面希望获得哪些指导,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和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有72%的学生对就业与择业的话题感兴趣,28%的学生不感兴趣。

70%以上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就业压力比较大。

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上,80% 以上的学生都希望获得职业知识指导和择业方法与技艺指导。

在实施就业与择业教育的主体选择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专管员、班主任、企业师傅。说明学生希望在进行就业与择业教育时能结合学校的就业实际进行,能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在获得就业与择业知识的途径方面,47.2%的学生选择了学校;30%的学生选择用人单位;还有 10% 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家长;12.8%的学生选择了媒体网络。

在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上,28.43%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媒体网络;24.7% 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及其他社会关系;而依靠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校外人才市场提供信息的分别占了35.7% 和11.17%。

对于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有13.21% 的学生不了解;58.62%的学生稍微了解;仅28.17%的学生了解。

综上所述,很多学生关注就业,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出路感到担忧,但对就业政策、流程等关注不够。对就业信息的获得缺乏主动性,对就业认识不够,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3)择业意向及影响因素

51.1%的学生希望到外企工作;40.67%的学生希望到国企工作;只有8.23%的学生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

在择业的影响因素方面,经济收入与福利是职校学生择业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次要影响因素有个人发展机会、工作地点以及工作环境等。

说明,在市场经济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学生非常讲求实际,在选择单位是最看重的因素是经济效益,其就业价值观趋于功利化。而“工作单位性质”、“社会需要”等因素对学生择业的影响很微弱,这凸显出学生在择业时自我导向性强,追求自我实现,多考虑个人切身利益,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待加强。

(4)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60%以上的同学认为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对自己有帮助,希望通过心理学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拓展活动、心理测试、心理剧的排练和表演以及其他多种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本次调查表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的就业准备还不充分,表现为就业心理还不成熟,对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关注度还不够。为了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工作机会,增强就业竞争力,赢取就业机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

调查中反映出一部分学生,由于目标和方向不明确,对未来没有规划,他们容易随波逐流。这部分学生就业时容易产生压力,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面对问题并进行自我调整。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增加了解,还需要通过实践与学习,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该是有层次的。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宏观和“遥远的”。此时学生刚完成由初中学生到职校学生的角色转换,第一次接触“专业”这个名词,虽然也在报考之前向学校作了咨询,或许还有父母亲友的介绍,但总体而言学生对于角色的转变是懵懂而被动的,再加上中考失败的阴影会使其产生角色转变的抗拒心理,因此对一年级新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性格能力及环境的利弊,正确认识自我,重塑自信心。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基本适应和熟悉了新的学习生活,开始进入专业的学习,基本完成角色的转变,但是他们对于职业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这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点应是通过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和职业的重要意义,进行自我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于三、四年级学生而言,从生理上而言已基本进入成人阶段(18岁),从学习上而言,学生已进入专业学习的成熟阶段,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开始工学交替(5年制)或专业实习(3年制)。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重点帮助学生了解面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与解决技巧,从而让他们对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形成初步的心理准备。同时,就业前也可进行心理潜能训练和适应性教育,把心理辅导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实习中,以利于毕业生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我校体现“全员参与”的理念,专业教师、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就业专管员、职业生涯导师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就业与择业心理指导“学校——家庭”一体化

我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比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可能遇到的就业心理误区给与分析,进行引导;课余时间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帮学生解决具体就业心理问题,从而使学生面对类似就业心理问题时,知道应当怎样应对,并且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招生就业处通过各系的就业专管员大力宣传国家就业政策,让学生的就业观念能与国家就业引导同步,从而促进学生就业与国家需要完美结合;邀请企业相关人士开展就业专场介绍等等。上述校内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对职校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学生依赖性强,在选择专业、就业决策时,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的择业观影响很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一体化合作机制,使其作为学校心理辅导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毕业生就业择业期间,学校应主动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转达、宣传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法规、形势等,要求家庭结合学校的就业资料,开展学生毕业就业的疏导工作。这样,学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就业观同步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发挥各自的长处,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3.就业与择业心理辅导个别化

目前,我校的就业与择业心理指导采用上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这是普及性的教育方式,很难帮助学生解决个自的就业心理问题。实际上,从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偏差不大,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继续升学与就业的矛盾;机电类、自控类专业的女生在就业时遇到困扰等等,他们得到辅导的机会却不多,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心理辅导的效果。

为此,要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从调研中也看出网络是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一个方式。所以可以通过QQ聊天、网上信箱、电子邮件或者个别交谈、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等方式进行。

4.职业基本素养内在化

从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学生认为在求职中重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诚信、能吃苦、团队精神,这其实是职业基本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各类职业对职业基本素养的总体要求具有以下几点:敬业精神、强烈责任感、适应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崇尚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强等。

所以,我校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积极倡导塑造“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的品格。

我们实施教室7S的教育管理活动。通过“清洁、清理、清扫、整顿、素养、节约、安全”的宣传和规范,培养良好习惯,为适应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实行劳动礼仪值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的承担值周工作。学生在值周期间要承担的工作有文明示范,劳动保洁两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律、自强的精神,树立劳动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遵礼、达礼、用礼,以便塑造完美的自我,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才。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校有英语沙龙社、礼仪社、电子制作社、廖雨轩文学社、青韵文学社、呦优动漫社、音乐舞蹈社、“心苑”社、小记者站等27个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我校共有2000多名住宿生,我校学生成立了宿舍管理委员会,探索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学生自治管理模式。每天晚自修的点名、学校校门的夜间管理、学校校园的夜间巡逻、宿舍各项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住宿生节假日返家车票代购等工作都由宿舍管理委员会的同学在学生工作处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完成。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进而逐步形成就业过程中所需的敬业、协作、沟通、竞争等职业基本素养,为顺利就业与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面对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开拓进取,以提高职业素养为着力点,并将它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每个毕业生都能顺利走向社会,成为职业战场上的胜利者。

[1] 刘继平.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2] 万庆元.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模式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3] 徐燕飞,陈谷平.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五化”问题及其对策[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职校职业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心理感受
职业写作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我爱的职业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