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与义《雨》诗之意境初探

2013-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陈与义仕途思乡

高 全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盐城 224051)

陈与义钟情于写雨,“就题目看,有《春雨》、《夏雨》、《秋雨》、《夜雨》、《细雨》、《风雨》,还有《观雨》、《喜雨》。单是题作《雨》的诗,即有六首。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晴雨类’,选录陈与义关于‘雨’的五七言律诗,达到二十五首之多。若把古体、绝句都算进去,那就更多了。”其中的上乘之作必是那些写“雨”又有所寄托的诗作,而同题的诗更容易比较出作者感情、寄托的演变和承袭,故本文选取了陈与义的七首同题《雨》诗,试图分析其中“雨”之异同,以期更好地把握诗人情感、经历在“雨”意象上的不同寄托。

一、表达仕途不顺的惆怅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兖兖繁华地,西风吹客衣。——《雨》

按年谱,此诗为政和八年,留京师作,是年陈与义二十九岁。二十四岁时,他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予开封府教授。政和六年,解任,七年春,入京;八年,留居京都,直到十月,才得到辟雍录的官职。这首诗是政和八年秋初之作,这时他罢任留京,等待官职,心情凄清郁闷。

诗开篇点雨,“潇潇十日雨”,“潇潇”由夏入秋的绵绵之雨,不似夏雨来得急去得快,拖拖拉拉,使人不由心生烦闷、倍感抑郁。而“十日”更是突出了阴雨连绵之久,诗人等待之迫。“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脱离雨意,但又是从雨意而出,秋燕南归,回想前迹,恍如一梦;梧桐因雨凋落,已非昨日,可见诗人的怀旧之思,失志之慨,梧桐叶落,亦引动诗人的迟暮之悲。“一凉恩到骨”又回到雨意,诉说诗人在雨中的感受,一个“恩”字,告诉我们此时的秋雨对诗人来说是莫大的恩赐,可以不再受炎夏之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皇恩的渴望,希望皇恩象这秋雨,浇透诗人内心的炎炎等候。而与此同时诗人的居地又家徒四壁,事与愿违。末句活用了杜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突出自己的穷居寥落之感。

此诗可谓句句都是“事与愿违”,先是天不随己愿,后是志不随己心,再是恩不随己意,最后是居不随己便,由雨入,由雨出,诗人所由雨触及的情都是围绕自己来阐释的,即此时的“雨”寄托的主要是思己。没有像唐人那样描写雨景,而是独写雨中人的感受,重在意胜,虽然也有燕子、梧桐等物,亦不过作为诗人精神世界的反应,故纪晓岚赞其“妙在即离之间”,刘辰翁更是对诗人独造的颈联给予了“此金人所谓偏枯失对者,安知妙意正阿堵中”的高评。

此诗中的“雨”意象之所以是 “思己”,是因为此时的陈与义在仕途上颇不得意,基本上是沉沦下僚的,所以他的创作题材在这段时间集中地表现为唱和、酬赠、感慨时序和抒发个人情怀,通过这些题材诗人或寄托壮志难酬,或感叹仕途阎良,基本都是围绕自己来寄托情思。但是这种情思在陈与义诗歌生涯中很快就被思乡、念国取代了,这点将在下文中具体论述。

同为前期创作的还有写于宣和七年的一首《雨》诗,宣和六年冬天,对陈与义来说注定又是不平静的一段岁月,是年他已三十五岁,因他的保荐人宰相王黼得罪朝廷去官,他也因此由符宝郎谪监陈留酒税。宣和七年春初陈与义至“陈留南镇”,写下了另外一首寄托不同情思的《雨》诗:

沙岸残春雨,茅簷古镇官。一时花带泪,万里客凭栏。日晚蔷薇重,楼高燕子寒。惜无陶谢手,尽力破忧端。

同上一首《雨》诗一样,此诗也是开篇名题,并点名了是春雨,一个“残”字道出了诗人眼中的“春雨”不是能滋润万物的生命之水,而是有着破坏倾向的雨水,打破了诗人的梦,仕途再无望了。没了仕途的期冀,思乡便成了生活的主题,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毛毛春雨在诗人眼里也不具温柔细腻。而“这里的古镇官,就是指监陈留酒税而言”,“一时花带泪”,把残留在花瓣上的雨水比作花的泪水,点破了诗人的情思,那斑驳的点点雨水,也是诗人心中的泪。因为诗人是远在万里的“客”,只能在这里“凭栏”抒怀,“凭栏”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其内涵有表现闺怨相思、怀人思乡、言志怀古等”显而易见,看似无声的春雨,用意想不到的力量,敲开了诗人思乡的心扉,让心头沉甸甸的,可惜诗人没有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诗才,不能借吟咏尽遣忧闷,反而使心更沉,情更切,意喻乡愁无法解脱,显得意味深长,故纪昀评:“深隐而清切,简斋完美之篇”,可谓得其神。

与前一篇不同,此篇诗人是通过对雨景的描述来抒发感情的,由雨入,由情结,也不像前首那样只是郁郁不得志,心里苦闷 ,不知自己的仕途将何去何从,这里的“雨”不仅仅是思己,更多了思乡之情 ,多了自己的身世之悲,笔端颇显凝重,情思更显寂寥,但两篇都抒发了诗人仕途不畅之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前期的这两首《雨》诗,诗人通过“雨”寄托的不外乎思己、思乡的小情小思,还集中表现在仕宦生活的苦闷上,没有跳出个人生活的狭隘藩篱,上升到对国事的忧虑中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在仕途和生活总是不如意的这段苦闷岁月里,“雨”给了诗人不少慰藉,虽然有的情思无法通过绵绵细雨解脱,但每一丝雨都折射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雨”,是陈与义仕律生涯的缩影,大都表现了他仕途不畅的抑郁以及客居他乡的羁旅情怀。

二、难解的国仇家恨

靖康之变金兵的铁骑,山河的破碎,使整个国家的生活、诗人个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使得诗人的思乡有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从而打开了诗人狭隘的个人小天地。随着社会的动荡,诗人流离失所,转徙于湖湘五年之久,后又辗转到达行在所临安,穿越了从北到南的大半个中国,其流离逃窜之苦,故国沦落之悲都毫无掩藏地体现了出来,经过坎坷艰辛的难逃岁月 ,诗人清楚的认识到要有家必须保国,小家观念在这时候必须服从大“家”利益,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所以他不再钟情于个人的吟咏 ,而是以感叹流亡,忧愤时政、颂扬抗敌、怀念乡国为后期诗歌的主要创作题材。而这些诗中的“雨”意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更多地体现为深切的国恨家仇,和无法磨灭的客居羁旅之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诗人诗中的“乡”、“家”很大程度上都代表“国”,所以我们统称这一时期诗人诗中的“雨”为国恨家仇的寄托。

忽忽忘年老,悠悠负日长。小诗妨学道,微雨好烧香。簷鹊移时立,庭梧满意凉。此身南复北,仿佛是他乡。

云起谷全暗,雨时山复明。青春望中色,白涧晚来声。远树鸟群集,高原人独耕。老夫逃世日,坚坐听阴晴。

霏霏三日雨,蔼蔼一园青。雾泽含元气,风花过洞庭。地偏寒浩荡,春半客竛竮。多少人间事,天涯醉又醒。

靖康元年,陈与义以父丧去官。此时正值金人南犯京师,他只身自陈留寓邓州南阳,是年夏天写了“忽忽忘年老”这首《雨》诗。此诗开篇没有点雨,却用“忽忽”、“悠悠”两个相反的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前者表示时间如白驹过隙,飞快流转,后者却指诗人度日如年般在忍受时间的煎熬,看似矛盾的表述却把诗人在战乱时的心情表露无遗,诗人一方面觉得自己老了,似不能再这样辗转奔波了,一方面又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过得快一点,可以早日结束这样的羁旅辗转生活。直到第四句才写到“微雨好烧香”,点出雨意,一“凉”字不同于前面诗中所写使诗人舒适,相反的更是指心凉,让诗人深觉“此身南复北,仿佛是他乡”,为了逃避金兵,诗人流离失所,离家乡越来越远,本来已逃至他乡,而诗人却说“仿佛是他乡”,可见诗人对于国运、对于自身命运的无助、无奈以及其对于国破家亡的愤慨。

“云起谷全暗”一诗,也写的是诗人逃避金兵的经历,诗中明显多了很多自然景物的描绘,“谷”、“山”、“白涧”、“远树”、“乌群”、“高原”这些意象都把诗人路途的艰辛勾勒地淋漓尽致,在这里“雨”这个物象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前面的众多物象构成了一组代表旅途艰辛的意象群,表达靖康之变给国家给诗人带来的不幸,从而寄托诗人更深的国恨家仇。

“霏霏三日雨”一诗,同样写于逃金兵之时,此诗作于建炎三年春,因为宋都在汴京,故认为岳阳为偏,所以诗人辗转到了岳阳。前六句描写了雨中景,和洞庭湖的景象,一团春色,但诗人却无心欣赏,因为诗人只是一个竛竮之客,孤单无助,又不知道在这里会呆多久,下一刻又会去哪里,故眼中的暖暖春色在诗人眼里如同秋景般萧瑟。最后三句道出了诗人的艰辛苦闷和对国事的忧虑担心。同是写春雨,同是抒发情感,但此诗和“沙岸残春雨”这首诗所表现的感情就不一样,“雨”的意象也不一样,后者注重凭栏意,思乡情,而前者因为是避兵,和后者的贬官不一样,前者已面临国家生死存亡的民族问题了,故诗人把身世之感和民族之恨交织在一起,蕴含着更深沉的痛。

通过上面这三首主写逃避金兵的《雨》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历了远较唐代“安史之乱”更为惨烈的“靖康之乱”,亲眼目睹了山河的破碎,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苦难后,陈与义诗中的“雨”意象比靖康之变之前更慷慨雄浑,更多的融入了国家政治的因素。南奔避难的五年可以说是陈与义诗歌创作中最接近“家国”的时期,因为无论是诗人的思想还是内心,在这一时期都与“家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逃亡避虏的见闻感受,对国家、民族命运和朝政的关心批评成为其诗歌中“雨”这一物象的主要寄托,也再次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不尽源泉和主题。

三、对平淡生活的渴望

战乱期间陈与义虽仍处于被贬的状态,但他仍旧是一名士大夫,所以他在衣食住行诸方面都比一般百姓要好得多,比如在他诗中所说“我马且勿驱”(《次南阳》),与普通百姓的徒步难逃不一样,他可以驱马逃避金兵。正因如此,在众人南逃的慌乱中,他多了一份闲情,可以留恋沉醉于自然乡村,如果说南奔时国仇家恨是诗人内心的主流的话,此时的乡村之景就是一段不可忽视的“插曲”。

云物澹清晓,无风溪自闲。柴门对急雨,壮观满空山。春发苍茫内,鸟鸣篁竹间。儿童笑老子,衣湿不知还。

听雨披夜襟,动雨踏晨鼓。万珠络笋舆,诗中有新语。老龙经秋卧,岁暮始一举。成功亦可迟,光采变蔬圃。道边闻井溢。可笑遽如许。旧山百尺泉,不知旱与雨。

这两首《雨》诗就是写于南奔途中的,在这途中,陈与义多次避乱入山,泛舟湖泊,羁旅行役,使他有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秀美的山水、宁静的村野,仿佛乱世中的一方净土,深深地吸引了陈与义,也使他《雨》诗中的“雨”在这乱世中多了份宁静、恬淡,重归平淡、自然。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描写雨的字眼是“急雨”、“听雨”,已然是纯粹的大自然的雨了,不再是“潇潇”的连绵雨,亦不是破人美梦的残雨,更不是寒如心扉的凉雨。与此同时,诗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自然景象,如“柴门”、“儿童”、“老子”、“蔬圃”,这些景象使得这两首诗中的“雨”意象更加平淡自然。

于颠沛流离的间隙,诗人徜徉于乡间小道,尽情享受这远离战火的暂时平淡,使得他这时的诗率真洒脱,恬淡自然。当然在陈与义长达六年的避乱南奔过程中,像这样平淡安静的村居生活是非常短暂的,他更多的时候是在奔走逃亡的路上,国破家亡、朝廷腐败以及仕途不畅这些残酷的现实都重重地压在诗人已经日趋衰老的身上,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这一段短暂的平淡抹掉,正因为这份平淡,《雨》诗正中“雨”的寄托才会完整;正因为这份平淡短暂,我们才能感知它的难得,才知诗人心中对平淡的渴望。

[1]陈与义. 陈与义集[M]. 吴书荫,金德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白敦仁. 陈与义年谱[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郭令原. 论钟嵘《诗品》对兴、比、赋的阐释[J]. 许昌学院学报,2004,(3).

[4]萧华荣. 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文治. 宋诗话全编[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陈与义仕途思乡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深入”还是“转向”?
——从陈与义生平解读其佛禅作品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二十一世纪以前的陈与义诗歌研究综述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与义诗歌研究述评
思乡与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