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3-08-15段桂湘
段桂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1)
一、前言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现象引起了外语界的极大重视,思辨能力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何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引起教育界学者的广泛探讨。然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并不多见。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是更为广大的英语学习群体,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对象,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思辨的能力也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值得外语研究者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二、思辨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思辨能力”一词来源于英文“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曾经被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后来文秋芳结合众多外语教育研究者的建议,将其译为更为确切的“思辨能力”一词。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论据评价能力等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既蕴含着独立思考、求证精神、创新精神,又包括一般性思维能力的分析、比较、综合、推理、推测、检验、评价等核心技能 (谷慧娟,2011)。
关于思辨能力,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既包括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构建,也包括培养思辨能力的途径探索。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外有 Delphi(1990)提出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从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方面来界定思辨能力。Paul & Elder(2006)提出了“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 ”即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王强,姜雪艳,2012)。文秋芳(2009)构建了思辨能力的层级理论模型,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细分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这一理论模型对国内学者进行思辨能力的研究影响最大。在培养思辨能力的研究方面,黄源深(2010)呼吁从英语专业的教学转型、课程设置、四八级考试等方面进行彻底改造,从而根治“思辨缺席”。李莉文(2011)从写作教学研究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阮全友(2012)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 “四层学习身份理论”、“行动学习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行动学习理论中的在“行动中学习”、“行动中反思”等理念,以学习者的四层身份(文本解码者身份、意义构建者身份、文本使用者身份以及文本分析者身份)参与实践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在国内高校还是一个尚未全面展开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的关注很少,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都以培养学生掌握足够的英语词汇、语法、能用英文较好地表达语义,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为目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则更多地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为目标,重点在背诵记忆单词,做各种练习题。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但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看到文章中单词语法没有太多错误,但是全文的逻辑混乱,论据无法证明论点;在口语表达中,当被问到就某一观点有什么看法时,学生经常会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能说什么;在阅读文章中,学生虽然认识大部分单词,但是无法解答出提出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表明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状:学生虽然学到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但思辨能力还很缺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首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其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第三,培养思辨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孙有中,2010),能将此能力应用于今后多种多样的环境和工作之中。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出能用英语有效地交流,自主学习能力强,综合文化素质高,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的学生。
四、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直以来,精读课程的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因此,精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最好时机,也是值得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环节。基于前人关于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及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探索,并结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特点,笔者分析和总结了一些精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辨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以往的精读课程中,教师通常以教授词汇知识,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教学主要停留在 remembering和 understanding两个层面上,而思维活动的applying,analyzing,evaluating,creating涉及甚少,教学的思辨含量极低。教师必须真正意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精读文章的阅读理解中创造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不同见解,并互相评估和反思。从这样的教学理念出发才能从宏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增强元思辨能力,拓展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
其次,在教学理念更新的基础上,教师自身也应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了解思辨能力的内涵,懂得如何在精读教学中有机融入思辨能力的相关训练,如何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教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思辨素质,才能更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应该一方面多阅读有关思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文献,积极参与有关思辨能力的教学研讨会,了解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和提高思辨能力的技巧;另一方面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吸取他们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好方法,同时自己在精读教学中实践各种思辨训练,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有效的心得和反思需改进的方面。
2.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创造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必须贯穿于精读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环节,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思考、分析、推理、评价等思维,鼓励学生的广泛参与。
以笔者所教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找出课后练习task one中几个阅读问题的答案,并思考task two列举的句子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同时尽力解决文章中的语言问题,如新单词、短语和复杂句。预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和同学老师一起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导入部分提出既与课文主题有关,又贴近学生生活和关注点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先提示文章的组织结构,引导学生分部分去理解课文,并一起探究预习过程中找出的答案的正确性,最终归纳文章每部分的中心思想。在解决每部分文章表层的问题之后,老师还可适当提出个别拓展性问题,在课堂上发起讨论,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教师在课文分析过程中同时对重点词汇和句型详细分析讲解,对学生不明白的词汇辨析举例区分。讲解完课文以后,教师还可利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或作者观点进行评价,可借鉴课后练习task three中的论题。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既掌握了词汇语法知识,全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较多地思考了问题,用分析、推理、拓展、评判的眼光深层次看待所学课文,在教师创造的一次次机会中锻炼了思辨能力。
3.启发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辨
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目标的实现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配合,那就是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当教师设计好并抛出问题时,学生不一定就能马上想到思路并立刻投入讨论。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学生感到无措,一下子不知道从哪想起,于是大多数选择保持沉默。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启发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第二单元Man and Technology(人类与技术)为例:教师可提出讨论问题: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应视学生的反应一步步加以启发和引导,比如,教师可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环境、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去思考和例证。教师的启发应该只是协助打开思维,而不是代替思考,所以不能把所有的思考内容都提示给学生,而是在打开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去思考更多方面,形成和构建自己的观点。
探究式教学旨在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观点分析和看待问题。在教学中,就某个语言知识点,教师不应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则,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究不同意见,如就课文中作者的某个观点展开辩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鼓励和赞赏学生的思辨。通过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思辨能力中的分析和评价技能得到锻炼。
4.倡导合作互动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过程中,合作互动这一学习方式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合作互动学习是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互换信息,互动交流。在合作中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共同分析推理,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
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3~4人的一些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共同完成课前预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交换不同意见并讨论确定最终答案。在词汇把握,文章理解方面不懂的地方也可先共同查阅资料,自主探索,相互帮助解答,最后仍不懂的汇总在课堂上提出请老师解答。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应提倡小组讨论,创造开展思辨的氛围,集思广益。通过合作互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元思辨能力,从宏观上计划、调控、评价自己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认知技能,并提升了学生的情感特质,如好奇、开放、自信等。总之,通过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主学习意识,能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思辨活动的进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理念和自身思辨素质的改善,教学内容和环节的有效设计,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此外,多媒体或网络教学能创造轻松有趣的思辨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思辨任务,也可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辅助手段。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方向,期待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和研究,找出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逐步改善学生“思辨缺席”的状况。
[1]谷慧娟. 高师语言学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J]. 教育评论,2011,(4).
[2]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外语界,2010,(1).
[3]李莉文. 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J]. 中国外语,2011,(3).
[4]阮全友. 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2012,(1).
[5]孙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6]王强,姜雪艳.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综合策略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2).
[7]文秋芳,等.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