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文化解析
2013-08-15刘静
刘 静
(武汉轻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中心,好莱坞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贯穿着美国主流价值观,反映了美国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美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文化对内传播、对外渗透的主要方式之一。好莱坞电影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美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电影人通过恢宏浩大的电影场面和华丽炫目的电脑特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也将美式文化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在诸多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英雄们气宇非凡、无所不能、机智勇敢、个性独特、关心民众、维护正义、家庭乃至国家利益,追求自由、民主、独立,把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
一、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的来源
美国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家,美国的英雄主义不是抽象的,它源于美国特定的历史、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追本溯源,从美国的建立看,第一批来到北美大陆的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北美的清教徒。这些清教徒在欧洲遭到了宗教迫害,为了能够更自由美好地生活,不再受到压迫和约束而移民新大陆,这种追求自由的大无畏意识奠定了美国尊崇个人英雄主义的基础,是美国英雄主义的历史渊源。其后美国人为了实现其民族的独立主权与殖民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美国获得主权的独立证明了美国人骨子里的英雄主义气概,是美国自由、民主、反独裁的内在精神的驱使。随后美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拓荒者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依靠个人的努力与辛勤劳动,在荒原上建立起了与东部可相提并论的经济发展带。西进运动的成功使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勤奋进取、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给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赋予了新的内容。
二战后的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强国,其英雄主义情结更加膨胀,开始向全球进行文化渗透,把其英雄主义价值观通过各种文化媒介向世界传递。好莱坞电影作为最佳的视听传播媒介,已成为美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的最佳途径,美国借助好莱坞电影积极扩张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企图把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和文化都归于“美国领导”之下,企图在全球实现美国文化霸权。好莱坞电影承担着传播美国英雄民主精神的职责的同时也一步步地帮助美国实现着文化霸权的愿望。
纵观美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活力的源泉,是其主流社会重要的基本的信念和社会共识。美国人坚信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奋斗。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主义、平等观念、乐观进取、求实创新等美国民族精神对美国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独特的凝聚和支柱作用。可以说,美国精神是美国走向成功和辉煌的秘诀所在。它蕴涵着深奥的哲理,反映着美国人的信仰意识和价值观念,凝聚着美国人的智慧。
二、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的特征
好莱坞电影已成为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主要传播途径,它有着其他媒介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好莱坞电影以制片投资巨大、摄影技术高超、表演难度极强、影像造型新奇、视听效果震撼、声色冲击力强、票房收入显著、市场覆盖广阔等特征而著称于世,集各传播媒介的优点于一身,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视听享受,成功塑造的英雄形象能让广大影迷记忆犹新。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不仅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是美国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大规模宣传,一个个电影英雄在世界范围被模仿崇拜。银幕上的那些个人英雄形象既具有美国本土原型英雄的本质特征,也有着时代赋予的特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进步,各种英雄的特质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好莱坞英雄电影中的英雄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有非凡的外形和气质
强健的体魄和硬朗的气质是好莱坞电影中英雄必备的自然身体条件。纵观好莱坞电影中众多英雄的扮演者,如《第一滴血》系列影片中兰博的扮演者史泰龙、《终结者》系列影片中魔鬼终结者的扮演者阿诺德施瓦辛格、《虎胆龙威》系列影片中热血警探约翰迈克莱恩的扮演者布鲁斯威利斯、《谍影重重》系列影片中孤胆特工杰森伯尼的扮演者马特达蒙、《007》系列影片中007詹姆斯邦德的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等都是因为首先具有出众的体格和外形成为英雄主角的最佳人选。英雄身上强健的肌肉代表了强大的力量,硬朗的气质代表着坚毅的心灵,这种源于西方古罗马神话中英雄的典型形象也是好莱坞英雄电影中英雄的特征。
(二)有超凡的能力和气魄
同邪恶势力作斗争一直是美国英雄的必经之路,战胜邪恶和厄运的能力也是英雄必须具备的能力。一帆风顺在美国人看来不是英雄所具备的经历。因而,在好莱坞电影中不论是自由自在的牛仔英雄,还是超凡脱俗的超级英雄,还是出生草根的平民英雄,他们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遭遇坎坷来争取成功,这样的成功才更有价值和激励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部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都不会一帆风顺,大多要经历事业的挫折、朋友的背叛、亲人的误解、内心的挣扎等种种磨炼,才能成功。即使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他在电影中也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才能克敌制胜。英雄们的成功是对他们超凡能力的一种彰显和证明。
(三)有独特的个性和美德
英雄人物和普通大众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行我素、不惧危难,果断刚毅、机智勇敢、信念坚定、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英雄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是良好秩序和传统道德的捍卫者,情操高尚、疾恶如仇,敢于和邪恶势力作斗争。不少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他们还有着极强的家庭责任感,努力维护家庭安全与和谐。好莱坞英雄电影中的孤胆英雄也好,铁血战士也好,妙手神探也好,大多有着自己深爱的爱人或妻女,为维护爱人或妻女的幸福可以不顾一切。如好莱坞大片《变脸》中的警探西恩即使深陷困境,也不惜用生命来保护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容不得敌人对其家庭有任何的破坏。
(四)有自我救赎和拯救他人的精神
美国社会中的传统基督教文化深入人心,密切影响着美国人民的生活,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式的英雄主义里包含救赎主义和拯救精神,当电影里主角一次次超越自我、一次次灵魂升华、一次次拯救世界、一次次成就他人的时候,救赎精神为他们的头顶戴上了天使的光环,这也正像美国人所认同的英雄一样,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利于社会的英雄才是真英雄。正如好莱坞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银行家安迪实现自我救赎和拯救他人的过程,看我们看到基督教教义中希望、执着、坚持的信念中人性的光辉。当安迪被指控谋杀与人偷情的妻子被判终身监禁时,他从未放弃为自己洗脱冤屈、走出监狱、重见光明的希望。安迪在监狱里20年的时光中,秘密地进行着自我救赎,终于用一把小斧子挖通了那条通往自由的道路。安迪在自我救赎的同时,还在竭力拯救着他的狱友们,他在肖申克监狱中扩建图书馆,帮助狱友们识字读书,反抗典狱长的专权,成功越狱后还将典狱长的罪行公之于众导致典狱长畏罪自杀。安迪在逃出监狱之后与获得成功假释的狱友瑞德站在墨西哥的阳光海岸紧紧相拥的镜头至今令观众们回味,那是实现救赎愿望后的真实的快乐与幸福感。
三、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是美国典型的商业化电影
商业化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商业化的内容倾向于消遣和娱乐,更肤浅,强凋人情趣味,注重犯罪、暴力、性、金钱权力,使娱乐变得更煽情。商业化电影是指为营利而制作的影片,它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产品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的认可为目的。好莱坞电影业是以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好莱坞电影帝国的缔造不仅是电影在运作上的成功,更是电影文化产业的成功。好莱坞的辉煌是电影产品的辉煌,更是电影商业化的辉煌。
绝大多数成功的好莱坞电影都有续集,这是典型的商业化运作,制片商们可以从延续不断的续集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例如好莱坞众多的英雄电影,《超人》系列、《蜘蛛侠》系列、《钢铁侠》系列、《蝙蝠侠》系列、《变形金刚》系列,以及《007》系列等,这些系列化的英雄电影完美体现了美国商业化电影的产业链条。以《007》系列电影为例,从二十世纪60年代第一部007电影问世至今,22部007电影共为制片方带来了50多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成为制片方巨大的“印钞机”。票房之外的小说、漫画、电视、网络游戏、玩具、授权商品等种种衍生产品也为电影产业获取了极大利润。除此之外,007系列电影中,詹姆斯邦德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几乎都是商业广告:阿斯顿马丁跑车、欧米茄手表、索爱手机、walther系列枪支、Brioni品牌西装等,这些商业品牌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在更大范围内被人们所熟知,同时巨额的广告费也源源不断流入制片方的腰包里。这种品牌商业信息与娱乐产品不分你我的广告植入方式可以说是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重要特征。好莱坞英雄电影已经成为票房最具号召力,美国最赚钱的电影之一,它所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都表达出信仰、使命感与为正义不畏死的“英雄特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已经成为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精髓和灵魂。
四、结语
好莱坞电影不仅是“美国梦”的制造者,更是“美式英雄”的制造者。美国人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王国,也塑造了“美国式”英雄,里面透露着英雄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作为商业电影要获取观众,英雄始终是真实的、多面的,鲜活的,让观众爱不释手。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充斥着为自由为幸福而战斗的救世主理想,也包含着对人类、对民主、对社会的思考,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美国是借助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宣扬其政治经济和大众文化,企图在全球实现美国文化霸权。我们在被好莱坞电影豪华的特效和宏大的场面吸引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才能不至于迷失在它所营造的视觉奇观之中。
[1]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其荣.美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3]齐瑾.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J].安顺学院学报,2009,(2).
[4]史莹娟. 美国英雄电影的文化透析[J]. 电影文学,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