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寝室“脏乱差”现象思考

2013-08-15成心漪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寝室宿舍卫生

成心漪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是大学生开始独立生活的起点、直接参与人际关系的场所。提起寝室,也许它不大、设施简单、无华丽的装饰,但总让人想起三五人或九十人在一起看书、卧谈、休息的场景,亲切、温馨、舒适。然而现在高校部分学生寝室的真实写照却是脏、乱、差:地上是随处乱丢的废纸、易拉罐、一次性快餐盒、换下来未洗的袜子、卷成一团的接线板和各式充电器;桌上杂乱堆放着课本、包包、卷纸、水杯、毛巾、电脑网线和水果;床上则是未叠的被子、衣服、晾衣架,甚至还有打开但未吃完的零食……各种味道在这里混杂、各种情绪在其间交替,这样的屋子,剥夺了“寝室”原本该有的干净、整洁,谈何舒适?又怎能使之与“象牙塔”联系在一起,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向往呢?

2012年5月16日,出席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面向企业转化推介会的夏宝龙省长在谈到高校管理时说:“有些学校学生不让老师进宿舍,因为里面乱得跟狗窝似的。”这句话重重落在与会的每一位高校和企业负责人心上,也不禁唤起了自己的共鸣,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将从以下三方面对高校学生寝室“脏乱差”想象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偏差

任何一种现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家庭教育偏差助长了这一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1. 90后的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独立与开放,倾向于追求事业的成功与物资的富足;家长更多地成了孩子的“钱包”,长辈与孩子之间的亲情相对淡化。

2.“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指导理念影响着家长的家庭教育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得尤为迫切。父母将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投射到子女的学业成绩上,竭尽一切所能为孩子提供物质生活上的条件:孩子懒得洗袜子,穿脏了就扔;家长得知后,非但不责备,反而一打一打往学校送,生怕孩子受苦抑或因为这些父母眼中的“琐碎小事”影响学习、耽误时间。且不说孩子周末、节假日的往返接送,在每月固定的寝室卫生检查日当天一早,个别家长甚至赶来学校给孩子叠被子、打扫寝室卫生!还有家长打电话反映说:学生宿舍洗衣房的公共洗衣机不干净,希望学校准许其将自行购买的洗衣机搬进寝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试想过去,别说洗衣机,连台电风扇和一张像样桌椅都没有的毛胚房里,白天是教室,晚上当卧室,依然满满挤着无数个渴求知识的孩子。

3. 家长的溺爱。子女从出生起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经历过动荡与起伏的家长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受任何委屈,一路小心翼翼,为孩子规划铺路、设计未来,坚信只要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硬件就能让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结果,离开了父母的保护伞,他们在学校连个像样的“窝”都没有!父母的“爱”与“呵护”,从开始的那一刻起,渐渐地让习惯取代了子女眼中的温暖,非但与成才的心愿背道而驰,反而用行动给孩子灌输了一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1]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益,坏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累。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家长没有理由对子女教育“卸责”,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旨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二、学校宿舍管理不到位

“子不教,父之过。”诚然,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作为大学生,他们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因而高校学生寝室出现“脏乱差”想象,恰恰反映了部分高校宿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宿舍功能单一。一方面,持续的扩招使得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另一方面,资金的不足使得高校学生宿舍基础设施滞后,进而导致宿舍仅仅局限于学生休息场所这一简单功能。

由于基础设施条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私自购买并使用电热水壶、电热毯、电暖器、电饭煲等大功率违禁电器,学生往往在独处时抑或宿管人员、辅导员等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使用,因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加大了高校宿舍管理的难度;由于宿舍功能单一,多数学生在宿舍的时间越来越少、与室友的交流越来越少、感情淡化,遇事逐渐习惯了自行处理:四人间的寝室,大一刚入校,彼此相处融洽,寝室卫生轮流打扫;日子久了,有同学内务乱成一团,室友提醒后仍无动于衷,于是其他成员慢慢变成“懒得说”,甚至最终都被其“传染”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破窗”现象,倘若不及时修护好这“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后果将不堪设想。[2]

2012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对大学生宿舍配置进行规定,公布了《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公寓配置标准》,对高校寝室人均建筑面积、成员人数、内部基本设施构造、插头网孔等一一做了规定,并委托高校后勤协会对学生公寓逐幢进行检查验收,迈出了学生公寓管理有章可循的第一步。

2.宿舍管理工作过程缺乏有效沟通。有些高校在制定和修改“寝室管理条例”、“寝室卫生检查办法和处罚条例”等规章制度时,直接由相关部门执行并下达文件,缺乏与学生之间正面的必要的联系、交流、沟通,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疏漏。

宿舍管理工作是一个管理者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仅仅靠管理者内部协商、靠听取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意见是远远不够的,而应深入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使各项条例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建立起寝室管理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3.宿舍管理与育人相脱节。管理宿舍,不单是保证学生及寝室安全那么简单,它并不是一般的学生生活管理,而是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德育教育。当前,宿舍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辅导员对自己负责的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包括个性、爱好、脾气、学习成绩、心理状况、思想表现;各高校宿管会、自律委员会虽然存在,却主要承担寝室卫生检查及寝室星级考评等短期常规工作,学生宿舍优雅文化氛围建设相对较弱。

我们说,宿舍管理的目的不是处罚学生,而是通过适当奖惩起到警戒和榜样的教育作用。与其一味实施严管措施惩罚违纪学生,不如思考:如何利用寝室这个课堂和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主动告别寝室“脏乱差”现象,还自己一个美丽和谐的校园之家。

三、学生自我教育缺失

1.他们多为90后,未经历过大的波动,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要优越,且多为独生子女,因而自我意识强、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弱,有强烈的反叛心理和嫉妒心;他们强调个人空间,集体观念淡薄:有学生认为寝室是私人空间,尤其床铺、物品、个人桌柜的整洁与否,完全是自己的事,与他人和学校无关,因此非常抵触学校的卫生检查和宿舍管理。的确,生活是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但是,寝室作为大学生共同的家,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即“它既有宿舍成员共享的公共领域,又有个体自己掌控的私人领域”。公域是由人们的言行互动构成的场域,是行动者通过言行展现自我、与他人协力行动的领域;公域的秩序是私域自由存在的保障。[3]显然,寝室卫生是每一位寝室成员共同努力打造的一个卫生环境,属于公域的范畴。

2.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上网成了多数大学生最重要的消遣方式。然而网络的虚拟减少了他们与现实社会的接触,无形中削弱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归属感与认同感;当自身权益受到任何一丝侵害时,当与室友、同学发生矛盾争执时,他们更多的是宣泄情绪,以冷漠甚至有些极端的方式表现不满,而不是冷静思考、反省自己,进而去化解分歧、解决问题。

自我教育与教育是统一的过程,后者包含前者同时又为前者服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寝室卫生脏乱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脏乱差由来已久而大家都见怪不怪。打扫寝室,本是举手之劳,理应天天坚持,然而自恃“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却不屑做、不愿做。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了从干净利索到脏乱不堪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有人选择了抗争,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放弃。显然,寝室整洁与否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包括个体在内的群体意识、意愿、意志问题。一个连寝室卫生都不屑抑或不愿打扫的人,又怎会有服务同学、服务班级、服务学校、最终服务社会的意识呢?

强调“立德树人”,终究离不开一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寝室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其环境、氛围是校园文化生活的缩影,争创整洁、和谐寝室,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1]许友强,罗芳玲. 家庭德育的核心——教孩子学会做人[J]. 网络财富,2010,(12).

[2]唐星星. 论“破窗理论”在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3]周金运. 透视高校宿舍中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J]. 理论观察,2008,(1).

猜你喜欢

寝室宿舍卫生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热得快炸了
寝室闹鬼记
卫生与健康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热得快炸了
卫生歌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