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吴文化传承的苏南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3-08-15李浙红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吴语苏南校园文化

李浙红

(苏州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地方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办学条件、明确办学目标、凝练办学理念、追求教育理想,从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处于经济繁荣的长三角地区的苏南高职院校,如何在吴地文化中汲取宝贵的养料,主动接受吴地文化的影响,大力促进地方院校与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摆在苏南地区高校当下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的课题。

所谓文化,大体说来是生活于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环境之下的人或者民族创造的所有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规章制度、道德和传统,还包括人类心智活动的历史。它是一个民族最本质和最具有特征的财富,并且在历史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制约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进程。每种文化的背后都有一种隐含的信念与假设,但是,生活于这种文化之下的人们却经常不会察觉到这些假设的存在,因为这些信念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地潜伏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的分支,长期以来,它以其独有的特点屹立于中华文化大家庭。吴文化,即吴地区域文化,泛指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从语言上说,属于吴语中的苏锡常方言片,其区域范围,一般指长江三角洲地带,形象地说,即以太湖为躯体,上海、南京作首尾,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为肢节。苏南(这里仅指苏、锡、常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区,吴文化源远流长。

校园文化是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组织制度、道德规范,由全校师生的教风、学风、校风以及学校独特的校容校貌、师生的精神风貌等共同构成的人文环境。也就是说:校园文化通常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综合这三者,其根本的价值体现,就是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办学特色是一所地方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甚至办学理想,从而形成的比较持久与稳定的发展方式。

鉴于地方高校一方面有着与行业发展并驾齐驱的历史特点,一方面又容易积极主动与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以求得更大规模的稳定发展,从长远来看。地方高校还要走出地区,走向世界,所以,区域文化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具有了鲜明而突出的影响,而这种地方特色又恰恰能够成为地方高校的国际竞争优势。在苏南地区,吴文化对培育苏南高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吴文化的一般解释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吴文化和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其他区域文化一样,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亚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传统性、独特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吴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一样,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的生存状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等,是当地人们的一种生活规范。

通过对苏锡常三地的大学校园的调研与城市文化精神的研究,结合对吴文化传统的权威性研究,根据当前苏南高院的实际发展走向,汲取吴文化的精髓建设苏南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借鉴景观独特的句吴水乡文化,建设苏南高校校园文化

波涛滚滚的长江,风景旖旎的江南运河,纵横交错的河网,星罗棋布的湖沼,构成吴地灿烂多姿的水乡景观。水乡泽国既是培植与发展吴文化的基础物质条件,也是吴文化的存在方式。唐宋以后的“苏湖熟,天下足”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至今流传,并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外地学子,心向往之,情独钟之。吴文化的水文化,不但表现为发达的农业文化,而且突出表现为“鱼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农耕文化与鱼文化的基础上,外化为我们今天熟悉的别具一格的苏南饮食文化,苏南的船文化,苏南的桥文化。与此同时,这种“水文化”,对吴文化的深层结构产生了诸多影响,绵软的吴语,清丽的吴歌,柔美的评弹,“水磨调”(昆曲前身),“水磨工”(红木家具制作),“苏州工”(玉雕艺术)等等,无不如流水一般,精妙而细腻,并影响到吴地文明的讲究、细致、周密的工作态度,自律、审慎、谦谨的生活态度,和谐、宁静、淡定的社会氛围。所以,创立和建设和谐校园,苏南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苏南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继承吴地工匠的优良文化传统,特别是他们的工作态度与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在高、精、尖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二、导入吴歌昆曲为代表的吴语文化,融和苏南高校校园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能表现文化特征的符号,语言的认同几乎可以说是文化的认同,语言(方言)的差异性往往比较直接的体现了文化的差异。但是,自古以来吴语与中原等地区的语言却是可以彼此交流无障碍的,例如,言偃北上求学于孔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伍子胥奔吴求渡,可以听懂吴国渔夫的吴歌。所以,吴文化是中华大文化的一员,从历史发展的过程加以研究,吴语就是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融合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吴地居民用吴语进行思维、交流、沟通。同时也用吴方言抒发感情、创作艺术,从而出现了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吴语文学艺术,顾颉刚先生《吴歌小史》中认为,吴歌不迟于诗经。六朝以后,江南安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吴声杂曲,并出江南”的盛况。至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和现代文坛陆文夫、范小青等作家的创作,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吴语创作成为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执中国戏曲200多年之牛耳。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直接体现。吴语不仅表现了吴地居民的特有思维方式,还表现出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情,理所当然地成为吴文化的符号特征。把吴语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和吴方言的教学导入苏南高校,则是以此为媒介,创设了一个营造优美的苏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平台。

三、传承尚武与重文并重的吴地民风,培植苏南高校校园文化

史籍记载,春秋时候的吴人好剑敢死,正是民风尚武的表现,吴越宝剑的佳话就是一个明证。居史学界的权威研究,一直到六朝以后民风渐渐趋向重文,江南出才子是世人一致的公认。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份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其中,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辖境相当于今天的苏州市及吴县、常熟、昆山、吴江等县市),共有状元24人。截止到2012年9月12日,苏州籍的两院院士一共有110位,高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自古以来,吴地民间父课教、母劝子、妻促夫读书求学的动人景象书载不绝。“耕读传家”,“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是吴地人民的优良传统与社会风尚。社会风气是社会心理的外化形态,反之,这种社会心理也势必感染、影响到生活在本区域每一个人,甚至是惊鸿一瞥的匆匆过客,他们在惊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山水静美之余,还深为苏南地区人才辈出而折服。因此,苏南高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是其校园文化的主要特色;而请来诸多的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登上校园讲台,不失为建设苏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一条捷径。

四、更新适时顺变的吴文化开放功能,融摄苏南高校校园文化

吴文化经历了从蛮荒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轨迹。这正是吴文化善于吸收、融摄外来文化,加以提炼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自有的先进文化形态的开放性功能分不开。吴文化的开放性早在其萌芽期就显示出来,无论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还是行为文化,句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自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中古以来,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船坚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吴地人民最先睁开双眼看世界,凭借沿江靠海的地理位置,吴地成为西学东渐的桥头堡,提倡改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有识之士率先在吴地应运而生,王韬、冯桂芬、薛福成等等是杰出代表。在他们影响下,吴文化主动融摄外国的先进科技、思想文化,在吴地诞生了一批最早的近代企业和文化机构,吴地成为中国近代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国近代文明的中心点,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最活跃的区域,追其成因,不外乎是吴文化的适时顺变的开放功能与优良传统使之然也。今日苏南地区高校一样能够适时顺变,将这种优良传统继承与发扬,苏南高校的文化建设重点已经开始更多地放眼看世界,不但注意导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比较多地关注最新的世界教育的动态变化,也更加看重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以增强苏南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的根系于地方文化的土壤,它的主要定位,是服务地方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方文化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辐射和融合作用”,具体表现在“地方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浸润作用,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地域文化催生并凝炼校园文化”可见,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两者之间相辅相承,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目前,苏南地区的高校都能够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加强地方特色学科建设,开展吴文化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在传承吴文化的同时,要看到,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学生文体活动、社团活动,还应当全方位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参与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与校园文化产生互动并凝练、提升校园文化。

[1]杭建伟. 浅论吴文化资源与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9).

[2]曹毓民. 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构建的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

猜你喜欢

吴语苏南校园文化
苏南年俗亦动人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