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静脉穿刺致动静脉瘘一例
2013-08-15刘静
刘静
股静脉是下肢主要静脉干,其上端位于股三角内,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小,哭闹不配合,临床采集血标本时常不够且易溶血,尤其是危重儿抢救监护时。而股静脉相对较粗大易固定,临床常为采血首选。我科2012年1—6月共采集新生儿血标本512例,行股静脉采血460例,一次成功率达89.8%,二次成功率达95.0%,三次成功率为100.0%,除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外,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现将发生股动静脉瘘的1例新生儿的穿刺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儿,男,5d,主因皮肤黄染2d于2012-04-21门诊就诊。因需采集静脉血查肝功能,故患儿在我科行股静脉穿刺抽血后回家。患儿家属于2012-04-25发现患儿右腹股沟有一肿物,约1.0cm×1.0cm,在本村卫生所诊断为淋巴结肿大,因患儿哺乳、睡眠好,精神状态佳,无发热等,未引起家长重视,未给予治疗。2012-04-29家属发现肿物逐渐增大而来我院就诊。查体:患儿一般状态好,右腹股沟一肿物,约4cm×3cm×3cm,正常肤色、高出皮肤、质地硬、固定、表面光滑。彩超示:可探及4.0cm×3.0cm×2.4cm无回声,可见血流信号为动静脉频谱,与股静脉相通,请心血管科医生会诊及结合临床诊断为:动静脉瘘。在彩超指引下行局部按压止血术,4h后动静脉瘘口闭合,无血流通过,次日晨彩超示瘘口关闭,住院观察2d,肿物未增大,彩超示瘘口闭合。术后1周复查肿物约为3cm×2cm×2cm,内无血流信号,2周后复查肿物2cm×1cm×1cm,1个月后复查肿物1.0cm×0.5 cm×0.3cm,2 个月后复查肿物缩小至 0.3cm ×0.2cm ×0.1cm。穿刺经过:据操作者两人回忆,为患儿行股静脉穿刺时,首先常规摆患儿体位,定位后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后于腹股沟下方3cm处进针,10~15°,缓慢进针未见回血,且退针过程未见回血,反复3次均未成功,拔针后按压穿刺点约5min,于另一侧腹股沟采取同样方法、手法穿刺一次成功,取血化验。
2 讨论
动静脉瘘形成主要是因为动静脉同时受伤形成共同的通道,压力大的动脉血经通道流向静脉血混合。动静脉瘘分直接、间接瘘,创源彼此之间对合,在数天之内就可直接交通称为直接交通瘘;如动静脉创口不能直接对合而在两者之间有血肿存在,以后血肿机化形成贯穿于动静脉之间的囊或管称间接瘘[1]。
本例患儿为间接动静脉瘘。经科室人员讨论认为:新生儿行股静脉穿刺时体位十分重要,患儿仰卧、垫高穿刺侧臀部、大腿外展与躯干呈45°、膝关节曲成直角,充分暴露股三角[2],两种定位方法: (1)用手指触摸股动脉搏动,在搏动最明显处内侧就是穿刺点;(2)耻骨联合上缘与髂前上棘连线,以脐窝为中心做一垂线与腹股沟交叉点就是穿刺点。定位后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后就可采血。临床采血时常两人合作,助手固定患儿上身及双手、对侧下肢,操作者可采取直刺或斜刺法进针,无论何种方法要求缓慢进针缓慢退针,防止快速进、退针造成血液未能及时回血而反复穿刺血管引起血肿等。因新生儿哭闹不安不配合,笔者认为连线法、斜刺法更适合于新生儿科,直刺时注射器针头进入股静脉长度无非为股静脉的直径大小,而斜刺时针头与股静脉平行,针头进入长度远大于股静脉直径,相对来说斜刺法取血成功率高于直刺法。但斜刺需注意以下几点:(1)进针点为腹股沟下1~2cm,穿刺针进入皮肤不得超过3.0~3.5cm,防止刺入过长而进入腹腔。(2)进针角度为20~30°(肥胖患儿可加大到30~40°),边进边抽吸,进入股静脉后立即停止并加以固定抽血至所需血量。(3)拔针后同时棉球按压进针点与股静脉穿刺点,时间为3~5min或更长至不出血。在临床操作中,斜刺时进针点选择尤为重要,目测进针点、股静脉穿刺点连线平行于大腿干,只有这样进针行穿刺,即便针头穿入股动脉或股静脉,原理上不可能同时穿破动静脉血管形成瘘,再就是按压时间酌情延长。对于男患儿尤其小早产儿在穿刺前先要确定睾丸是否降入阴囊,防止刺伤睾丸影响生育功能。对于门诊采血患儿做好指导: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注意有无出血、血肿等情况,并注意局部清洁,有异常及时就诊。
1 易峰涛,魏崇健,宋华志,等.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研究与介入治疗 [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1):46.
2 杜秋兰,陈小风.新生儿股静脉穿刺体表定位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6):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