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3-08-15刘波潘亚琴郑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想大学生

刘波,潘亚琴,郑珍

(1.湖北科技学院基建管理处,湖北咸宁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随着“90后”一代开始步入大学,“90后”大学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怎样活着有意义”等价值问题时,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90后”大学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为了真实把握“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提高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009年我们通过问卷方式对湖北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2份,回收率为96.8%。问卷主要从大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爱情观、择业观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

一、“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现状

1.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关注影响国家主权、安全、民生等方面的国内国际大事。在回答对“近一年来国内外所发生事件的关心程度如何?”问题时,90后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关注度。对国内所发生的事件,回答“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的比例依次为:“汶川地震”为98.6%;“北京奥运”为96.7%;“三鹿毒奶粉事件”为91.9%;“南方雪灾”为89.4%;“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漫步”为86.9%;“拉萨3.14事件”为84.9%;“两岸基本实现‘三通’”为69.1%。对国际上所发生的事件,回答“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的比例依次为:“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区球经济衰退”为79.9%;“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为74.6%;“索马里海盗疯狂劫船”为65.1%;“俄格发生武装冲突”为36.8%;“以军空袭重挫巴以和平进程”为33.7%;“泰国政局持续动荡”为29.1%。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对涉及民族精神、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民生等国内外重大事件尤为关注。

2.90后大学生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持肯定态度,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理性看待。对我国近一年来政治局势的看法,4.3%的学生认为“非常稳定”,63.6%的学生认为“基本稳定但仍有不确定因素”;对我国近一年来经济局势的看法是:12.5%的学生认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60.8%的学生认为“发展很快,问题不少”;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诸如社会腐败问题,学生表现出较强烈的“忧虑”,高达94.0%的学生认为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37.0%)和“比较严重”(57.0%)。总体而言,90 后大学生对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比较认同,既对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表现出坚定的信心,也对社会发展过程的不足持有一定的政治理性。

3.90后大学生政治信念比较坚定,但政治信仰呈现弱化的倾向。在回答有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等政治观点的看法时,79.0%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指导作用”;73.9%的学生认为“到21世纪中叶中国仍将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65.2%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81.3%的学生赞同“社会主义终究战胜资本主义”。可见,90后大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等基本政治立场与原则是持肯定态度。

但在政治信仰问题上90后大学生则呈现出弱化趋势。在如何看待入党问题上,在已经入党和打算入党的学生中,有49.5%的人认为“为工作增加筹码”,21.0%的学生认为是“为共产主义奋斗”,18.3%的学生“说不清”;在对已经和打算入党的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仅有8.5%的学生认为其入党动机是“信仰共产主义”,而33.7%的学生入党动机是“更好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18.1%的学生认为是“为社会和他人多做贡献”。学生入党动机的多元化与功利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信念与信仰的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其实效。

4.90后大学生对与个人密切相关的社会道德品质的评价上,总体趋向积极。他们对个人自身的道德品质评价“很强”和“较强”的比例依次是:竞争意识(70.6%)、进取意识(61.0%)、自立能力(51.4%)、协作意识(48.0%)、道德修养水平(46.3%)、社会责任感(44.6%)、组织纪律性(43.8%)、奉献精神(36.1%)。而对自身道德品质评价“较弱”和“非常弱”的比例依次为:奉献精神(19.9%)、组织纪律性(19.9%)、社会责任感(16.4%)、自立能力(14.4%)、协作意识(13.8%)、道德修养水平(12.8%)、进取意识(8.5%)、竞争意识(5.6%)。可见,90后大学生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评价总体持积极、肯定态度,尤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自立能力等时代需要的精神认可程度较高;但90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组织纪律性、社会责任感等品质认可程度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

5.90后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价值取向上更倾向于个人本位,重视个人利益的诉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换关系”的观点,17.8%的学生表示“完全同意”,66.6%的学生表示“基本同意”;在对待“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评价时,82.6%的学生表示同意;27.2%的学生“完全同意”、51.1%的学生“基本同意”“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84.8%的学生赞同“传统的‘重义轻利’应颠倒过来”的观点;甚至有94.1%的学生同意“竞争不能顾及良心与道德”的观点。由此可见,以个人本位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可见一般。这在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时得到印证,有61.3%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意识”“较强”和“很强”。90后大学生虽然关注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但并非走向极端,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时,他们大多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兼顾。如83.2%的学生同意“个人利益应服从党和国家利益”的观点;76.7%的学生赞同“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体现个人价值”的观点;85.4%的学生认可“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与索取的统一”的观点。

6.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理想健康向上,目标追求趋向现实主义,人生价值实现方式趋于务实。在回答“一生中什么东西最重要?”这个问题时,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亲情(67.1%)、健康(59.7%)、友情(49.5%)、爱情(28.4%)、事业(22.5%);而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名誉(1.4%)、地位(2.3%)、权力(4.8%)。在回答“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问题时,60.9%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10.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地位的高低”;85.4%的学生完全赞同和基本赞同“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与索取的统一”。在回答“你认为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时,59.6%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争取别人的帮助”,15.2%的学生认为要“靠个人奋斗”,18.6%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5.8%的学生认为“顺其自然”。总体看来,90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积极的,价值选择更加务实,理想主义色彩逐渐淡化,价值观念逐渐趋向多元,与过去相比,拥有浓郁的亲情、健康的体魄和享受生活的思想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推崇。

7.90后大学生对爱情、婚姻的认识积极、主动,赋予理性。在回答对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看法问题时,46.7%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正常的身心需要”;23.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恋人”;17.9%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谈恋爱“能体验人生”;2.3%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谈恋爱“可以促进学习”。而对于大学生同居问题的看法,44.1%的学生认为“不道德但可以理解”;38.3%的学生认为“真心相爱,无须指责”;11.2%的学生认为是“不道德行为”。可见,90后大学生对恋爱、同居等问题的看法日趋理性。在择偶标准的问题上,90后学生更重视人格品德的标准。73.0%的学生认为选择爱人的第一要素是“人格品德”,其他依次是:才华学识(9.5%)、仪表相貌(6.5%)、社会地位(1.2%)。总体看来,90后大学生比较注重爱情在满足身心需要、人生幸福中的意义,择偶标准更倾向于德才兼备等传统美德,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趋于理性。

8.90后大学生学业与择业观念相当务实,关心自己的学业,注重学习与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联系,关注个人前途的发展。在回答学习的目的问题时,47.2%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在于“期望专业成就,实现自身价值”;31.2%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是为“谋求理想职业和地位”;7.5%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4.6%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了祖国、社会发展需要。在选择将来就业去向时,67.4%的学生希望在中心城市或特区工作;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学生就业意向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64.6%)、党政机关(50.6%)、三资企业(40.4%)、科研单位(40.3%)、民办企业(22.8%);在选择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时,排在前五位的因素依次是:经济收入(85.0%)、能否发挥专业特长(65.8%)、工作舒适程度(55.4%)、地理位置(32.9%)、社会地位(24.5%)。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学业与择业问题上,注重学习与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联系,关注个人前途的发展,择业选择比较务实、功利,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需要。

二、对加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发展与变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价值目标转向社会现实存在;二是价值取向趋向个人本位;三是价值标准逐步多元化;四是价值的实现方式上更直接和务实。

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变化虽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但也隐含着不少消极性的变化:诸如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的逐渐弱化,入党动机的功利化趋向;奉献精神的逐渐淡化、组织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偏弱;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中“单纯利己”的个人主义倾向;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中表现出的“实惠化”、“功利化”、“世俗化”等,[1]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注意。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正是社会发展和变迁中的负立面直接造成了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消极变化,当然,这也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滞后、90后大学生在特有环境中的个体成长过程缺乏信念理想等有关。我们认为,改变这种现状,增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效性,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对象的价值诉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90后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生存压力日益增强,加之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对育人工作“社会本位”倾向的普遍强调,对现实形势的严峻性的估计不足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欠重视,使高校价值观教育不仅丧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而且使有限教育空间也逐渐被挤占,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诉求难以得到体现。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育人理念,明确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诉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主张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即是在处理各种复杂而具体的社会事务时,应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应从根本上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把对人的高度重视和切身关注放在第一位。[3]因此,只有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这个中心,坚持人本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内在发展,充分运用价值观教育的强大育人功能。

2.发挥德育作用,保障价值观教育的运行机制

高校德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中负有引领、导向的作用。高校德育一方面肩负着坚持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重要责任,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主义非核心价值体系担负着导引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影响与冲击。目前,高校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价值观要求与大学生现有的价值观现状之间的矛盾;突出矛盾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高校德育规律,从转化矛盾入手,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价值观要求与自身价值观现状之间的差距,自觉认识到自身价值观所存在的偏差与不足,加强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二是,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真正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高校每个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贯彻落实。

3.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丰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社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使90后大学生群体呈现自我意思强、接受新事物快、社会信息获取渠道多、思想稳定性差等鲜明特点,这些,都给目前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加之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信息获得的渠道一旦不畅或信息失真,极易造成大学生群体思想的波动,进而引发不必要的社会事件;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也极易引发学生心理的波动与失衡;信息传播途径的广泛与开放性,也极易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消极思潮的侵蚀。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都使得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显得更加迫切与必要。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更新和丰富价值观教育内容,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特点”、“贴近学生的现实要求”、“贴近大学教育的精神诉求”[4],要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生活、学习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一并解决,从而有效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模式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吸引力与影响力,是因为在教育方式上,过于强调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学生多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重复的、空洞的、强迫性的说教。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譬如情境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模式、互动教育模式、比较教育模式等[5]),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将个体教育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将德育与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将理性教育和情感认知结合起来,从教育动态实践中探索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模式。

[1]陈新华.试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31 ~13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3]郭学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理念[J].教书育人,2008,(2):81 ~83.

[4]陈必华,王鹏.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155~157.

[5]龙一平,沈绍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诉求及其实现[J].前沿,2009,(9):131~13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