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8-15刘春丽
刘春丽,张 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聚焦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各高校应当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实践,构建了“一体两翼”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一体”是主干课程,指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必修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两翼”,一翼,是延伸课程,指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团体辅导工作坊的方式开展系列选修课;一翼,是活动课程,指学校里一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有关的教育活动。通过“一体两翼”形成一个既包括必修课程,又包括选修课程,还包括隐形课程的大课程体系,以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切实需求。
一、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从2010年起,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三年选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普测。《大学生人格问卷》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该问卷包括64个问题,涵盖了身体健康状况、情绪反映、自我认识、学习心理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能够较为客观的了解新生入学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对2010、2011、2012三年新生选择的症状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每个选项的选择率各不相同,但是总排名前十位的心理问题表现高度一致。按综合选择率从高到低排序,可以看出高职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自信心不足,表现为“缺乏自信心”(32.11%)、“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29.7%)、“过于信赖别人”(27.48%)、“在乎别人的视线”(27.04%)。第二,强迫倾向,表现为“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37.37%),“对脏很在乎”(34.66%),“爱操心”(28.44%)。第三,神经衰弱倾向,表现为“思想不能集中”(36.75%)、“记忆力减退”(27.85%)、“缺乏耐力”(29.85%)。此结论与国内相关调查结果较一致,说明以上心理问题在高职新生中普遍性存在,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系统教育进行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特点
在“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加一年顶岗实习,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短,专业课任务重,不可能用大量的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所以,构建与高职学制特点相匹配的、适应高职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一体两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一方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性、实践性、层次性的学科特点。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不侧重人类所积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侧重将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它不单纯关注有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而是同时关注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心理基本正常的和心理素质优良的三个层面的全体学生。其使命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开发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发展,使其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幸福人生。[1]
(二)整合性原则。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有大课程体系的意识,整合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在内的显性课程和包括实习实践、校园文化、文体活动在内的隐性课程。构建一种以全面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咨询辅导、社团活动、文化建设为补充的大课程体系。
(三)主体性原则。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特点、心理特点,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和切实存在的心理困惑,有针对性的编订教学大纲、确定教学要点、设计教育环节。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多做、多想、多讨论、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启发、自我教育。
三、“一体两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课程内容
“一体两翼”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主干课程、延伸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部分。
主干课程,指大一上学期开设必修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计16个学时。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大纲,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概述和心理咨询常识、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生涯规划、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恋爱及性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八个部分。通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延伸课程,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团体辅导工作坊的形式开设的选修课,每门选修课计16个学时,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因为高职教育实行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且大一普遍开设必修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选修课程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共三学期,六门课程。大一第二学期,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入学适应和目标迷茫问题,开设选修课《新生环境适应与学习能力训练》和《生涯规划辅导》,大二第一学期,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个人发展与人际、情感冲突问题,开设选修课《积极心态训练》和《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训练》,大二第二学期,是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最后一学期,开设选修课《就业面试心理行为训练》和《压力挫折情绪管理训练》。与主干课程相比,延伸课程更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
活动课程,指学校里一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有关的教育活动。与主干课程和延伸课程不同,活动课程对教育者来说是有目的、可以设计、可以预见结果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潜在的、隐形的、无意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程包括常规化日常心理咨询、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主题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定期化的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经常化的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助手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等,它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促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和提高。
(二)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它在教会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自我认知及调适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其教学理念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设计上,要把学生的心理体验和经验获得作为课程的支点;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运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助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启发讲授、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研讨、问题辨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个教学环节,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团体动力中实现增进个体心理健康、完善自我人格的目标。
(三)教学管理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务处、学工处和各系部的通力配合。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套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保障体系。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挂帅,教务、学工等相关处室和各系部领导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领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负责组织主干课程的教科研工作。建立了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负责组织学生按时积极参与各类课程活动。通过责任明晰的管理体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有人管理、有人组织、有人协调、有人落实。
(四)考核评价
高职生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为一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如果只关注学生量化成绩,采用单一的用闭卷考试(考核知识点)或考查(提交论文)的方式进行诊断性评价,极容易使学生只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考试内容,忽视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2],显然并不合适。但,如果不对学生必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量化考核,又无法把握学生对应知应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和延伸课程实行了综合性考核的方式。主干课程,即必修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理论考试50%+形成性考核50%的方式进行。延伸课程,即以团体辅导工作坊的方式开展的系列选修课,采用个人成长分析报告50%+形成性考核50%的方式进行。其中,理论考试为期末开卷考试,旨在帮助学生梳理应知应会的知识点;个人成长分析报告为书面格式,旨在引导学生反思在课程学习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形成性考核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考核,用学生自评、小组他评和教师他评三者结合的方法进行,侧重考核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度、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性考核,既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又督促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促使学生发现自我、完善人格、提高素质。
[1]朴素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建设[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49~51.
[2]杨琴,林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研究[J].校园心理,2012,(10):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