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3-08-15王继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师资艺术专业

王继阳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软硬件皆匮乏

根据我国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显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被教育部审批确定为“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究其原因,在于国家对于该专业的规范要求中对所需要的设备、教学场地和师资力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专业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在开设本专业时必须既考虑到专业讲授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共性教育,又要结合每一名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问题的“一对一”指导,同时还有大量的例如上镜、录音等实践课程,需要专业的场所和设备支持。这样一来对于专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便使得一些高校不堪重负。尤其是在当前一些高校片面的追求专业“大而全”的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费远远高出一般专业,因而一些原不具有实力的院校不顾实际开设或扩张了这一专业,造成了专业基础设施跟不上教学的需求。部分院校为解决专业设备不足的问题,仅通过简单改造多媒体教室、或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组织学生实训等方式暂时维持,但这些方式皆有其缺陷,根本无法满足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正常教学需要。

(二)教育理念滞后、教材相对陈旧

当前我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中,大多数院校在教材和教学理念选择上倾向于采取中国传媒大学制定的教材和培养思路,而没有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当前市场的需求,因而也就无法深入挖据学生的潜力和发展个性。观察当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不难发现,当前的播音与主持教学依旧偏重于对于播音员的培养,只注重学生的播音技巧的传授,如语句停顿、稿件基调等等,教师的示范性教学也以一些指定稿件为对象,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教学,而对于理论部分则一笔带过。这一方式对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大打折扣,仅仅成为播放稿件的“肉喇叭”,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旦离开了前方记者的采访和后期编辑的编写,则对稿件无所适从。同样,在教材方面,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选择使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诚然,该教材有其可取之处,但10年前编写的内容不一定还能适用于当前发展迅猛的广播电视传媒业,过分依赖该部教材导致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学生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无法与时俱进,教学的实效性难以保障。

(三)师资力量有限,难以保障教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因而对于师资力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是在该专业的本、专科生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历,对于播音主持工作有必要的切身体会。在当前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般院校师资构成中可以发现,常年从事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任课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丰富,但由于理论研究占用着大量的时间,无法从事专门的实践工作,因而理论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部分院校招聘地方电台、电视台的一线播音主持人员参与本、专科生教学,但这部分人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其理论根基不够扎实、学术修养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很好的学习理论知识,专业功底也很不牢靠。此外,当前一些高校甚至还出现由于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又无力引进外部专业教学人员而采用抽调中文、声乐专业教师进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现象,这种“得过且过”式的办学思路根本无法在学生培养和专业建设上有任何建树,反而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

二、提升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质量途径探析

(一)强化教育监管,提高办学门槛

解决当前部分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设置与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有效介入,对于一些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远远不符合国家要求的本、专科院校,及时予其下达停招或限招的命令,从源头上保障教育质量。对此,笔者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所辖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学生培养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对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缺少足够的专任教师的学校及时下达指令要求整改或取消招生资格。在今后有关高校申请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时,主管部门也应在审查过程中持谨慎态度,可制定相关软硬件设施的硬性规定,凡不能达标者不予批准。同时,学校方面,也应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对学校发展负责的态度,对本校所开设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继续开设本专业,而不能仅看中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置学生与学校的长远发展于不顾。

(二)坚持宽紧适度,优化培养方式

做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改革工作,还应当关注学生选拔入学层面中的各项问题。当前电视频道主持人选拔已经改变了以往那种单纯依靠亮丽的形象、磁性的声音为主的选拔方式,开始逐步关注主持人的个人文化素养和内涵。因此,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选拔学生时,也应当全面综合的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即兴评述能力,在录取方式上,也应当逐步加大对于学生文化课程的成绩考察力度。同时,针对不同条件的考生,学校方面应当制定不同的录取原则。例如,对于一些形象不理想但声音条件较好,或语言方面存在瑕疵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临场应变能力较好的学生,招考教师应当认真对待其优缺点,尽可能的不放弃任何一名可塑之才。同样,在学生培养方面,高校也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例如,在大一、大二阶段,学校应将培养重心放在学生专业基础素质养成和文化基础素养养成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社会学知识。大三、大四阶段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长培养,如在专业内将学生培养重心分为“新闻播音员”、“新闻主播”、“综艺节目主持人”等类别,因材施教,尽量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以使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特征。

(三)充实师资队伍,拓宽招聘渠道

师资问题一直是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大关键问题,能否获得良好、充足的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传播学重点院校优秀师资力量较为集中,而南方一些实力雄厚、能够提供较高待遇的高校也获得了很好的教师资源。但是大部分地方高校或非重点高校则无力或无条件获得充足的优秀专业教师资源。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讲,应当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一步培训,如与地方电台电视台合作,定期选派部分教师进入电台、电视台进行实习培训,以加深其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定期要求电台、电视台甚至网络媒体的职业记者、优秀主持人来校开办讲座,将最前沿的传媒信息带入课堂。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实施专业校际合作项目,对所拥有的优秀师资力量进行合理的共享,也使得教师、学生在校际合作中吐故纳新、扬长避短、尽快认清自身的不足并找到有效的提升途径。其次,从教师自身层面来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也应当认清专业发展实质,及时把握前言专业信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必要时前往高层级院校进行进修和深造,以满足日常教学、实践需要。

三、小 结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受众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上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阵地,负担有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职责。因而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只有从实际出发,认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质内涵,把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行业负责的原则,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能力强、素质好、理论熟、业务精的专业人才。

[1]刘国建.播音与主持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现代物业,2012,(1):86 ~88.

[2]金沐,孙媛媛.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原则[J].世纪桥,2009,(10):137 ~138.

[3]马石头.探析播音与主持专业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案[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94 ~96.

[4]薛天.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2 ~154.

[5]付程.21世纪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要求[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1):115~120.

[6]王睿.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7]毕一鸣.播音主持人艺术专业教育忧思录[J].传媒观察,2004,(8):39 ~41.

[8]栾洪金.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思考[J].当代传播,2008,(4):97 ~98.

[9]郑晓燕.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办学现实问题及对策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 ~112.

猜你喜欢

师资艺术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