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孔子的持家道德*

2013-08-15陈京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持家颜回管仲

陈京华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从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来,儒学在中国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奔腾不息的历史洪流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同时,也推动着儒学的不断创新。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创新后,儒家的道德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仍然十分明显,这些道德价值观的深处也折射出了儒家对世界、人类的思考和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的基础便是家庭的道德伦理,而孔子的持家之方又是其家庭道德伦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讲究家国一体,家庭的兴衰对于个人也是十分重要的。成由勤俭败由奢,要想很好的持家,必须有正确的对待富贵观,勤俭持家。孔子在其思想财富中,在这一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一、孔子的富贵观

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如果当孔子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碰撞时,孔子便会坚守他内心的道德律。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追求富与贵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喜好富贵,鄙视贫贱,这是人的本能的欲望,既然是本能的欲望,就不应该把个人的喜好富贵和鄙视贫贱作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小人爱财,君子也可以爱财。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不是以其道得之的富贵,宁可不要。无论是吃饭还是颠沛流离都不能违背“仁”。孔子讲富贵,往往是和仁义相联系的,这也是儒学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其中的“道”,就是要遵循仁义,虽然追求富贵,可是不违背道德。孔子观察一个人,他的着眼点主要是品德和才干,而不是家资。孔子观察他的弟子公冶长“虽在螺纯之中,非其罪也”,所以“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是冤屈的,是无罪的,孔子只看中他家庭的经济情况,只看重他的品德,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南容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看来南容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况且他还用“三复白圭”来勉励自己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所以“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可以看出,孔子在家庭道德观上是把道德品质的修养放在首位的,而不是以富贵取人。

孔子认为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只有内心坚守“道”,保持高尚的人格,就是值得称赞的。孔子曾经以此来鼓励自己的学生,孔子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论语·子罕》)孔子虽然也追求富贵,但是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节操,即是道。孔子认为虽然子路衣着穷酸,但是和衣狐貉的人站在一起能从容大度,不以此为耻辱,是符合道的,值得赞扬。孔子有一个深受自己喜爱的学生叫颜回,孔子赞扬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孔子比较喜欢的一个弟子,他虽身居陋巷,吃着简单的饭食,喝着清水,过着这样在别人看来十分清苦的生活,可是他自己却依然很快乐,这是多么值得赞扬的情操啊。所以孔子夸奖颜回“贤哉回也”。孔子赞扬颜回“不改其乐”的品质是因为颜回心中有孔子思想中蕴含的道德律,为了这个道德追求,纵然物质生活上清苦也能乐在其中。无论富贵还是贫穷,都有一颗平常心。

孔子认为只要能得到富贵,只要不违背道德,无论怎么样的方式都不是那么重要了。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就是说富贵若可以求,就是执鞭贱职,吾亦愿为。如不可求,还是从吾所好吧。这一点孔子的实用主义倾向就十分明显了,只要是能得到富贵,无论尊卑贵贱的职务都可以去做。可是孔子并不是为达目的而不择方式的人,因为孔子内心还是有他的道德律的,那就是必须合乎道德。孔子修养境界是十分高的,无论身处何境,人格依然是高尚的。

追求富贵家庭理财也很重要,卫国的公子荆在这方面就得到过孔子的赞扬。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论语·子路》)卫国的大夫公子荆在当时有很会理财的名声,孔子谈到他的时候向弟子介绍说:“他是很善于居家理财的。开始有一些积蓄时,他就会说:‘差不多够了’。等到积蓄又多一些时,他会说:‘很完备了啊’。等到财物很富有的时候,他就说:‘这很完美啊’。”孔子认为家庭的兴旺,也要靠居家理财,善于管理家业以达到富有才是美的,这也反映了孔子对富有的喜爱。

富贵与国家的关系,也是息息相关的。孔子说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好好学习并且心中有一个信念,坚守心中的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危乱的国家不去生活居住,国家有道就出来为官,天下无道,就归隐。如果在有道的国家还处于贫穷的状态是可耻的;如果处在无道的国家而富贵,那就是耻辱的。孔子认为在个人的富贵与否也关乎道德,“邦有道,贫且贱焉”、“邦无道,富且贵焉”都是可耻的,反之才是符合道德的。这里孔子的个人家庭的富贵就与国家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家国一体”的天下情怀。孔子认为对于百姓,都应当使其富起来。

孔子的富贵观念在家庭中的意义不仅在于金钱物质丰裕、社会地位的尊宠,更在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完满充实、人格道德高贵高尚。也不难看出,孔子的富贵观表达了一种基于本能情感的人文诉求,它要求追求富贵要取之有道,遵“道”、循“义”的富贵才可取。物质上的富贵还要和精神上的富贵相结合,那就是要学,学习知识道德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到仁存于心,这样的富贵才合乎“道”。

二、戒奢宁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孔子作为一代圣人,行圣人之大道,为万世师表,做事光明磊落,无论身处何境,都能从容以对,富不骄,贫不谄,毕生践行的是“仁”的道德律,作为家庭生活上,体现出来便是戒奢宁俭。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奢侈便不会谦逊,俭朴便会固陋,但是和不谦逊相比,还是宁愿固陋。因为节俭是符合“礼”的。在孔子的道德观念里,是很推崇“礼”的。“礼”是很隆重的,有点时候甚至是奢侈的,大禹为了祭祀就做出非常精美的服饰,受到孔子的赞扬。但是孔子的“礼”形式上要求不能简化,但是本质上却是推崇“俭”的。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原?”孔子说:“你所问的意义大了。一切的礼,与其过于奢侈,宁过在节俭上。丧礼与其过于治办,宁过在哀戚上。”礼本是人心之仁,是仁的形式上的表达。太过奢侈就过于文饰,流于浮华。俭却不拘于程节,虽略显质朴,却是不失仁之本。所以说戒奢宁俭。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节俭的民族,铺张浪费始终是为大家所不认同的行为。中国儿童刚入学学习的第一首唐诗就是《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从小都受着这种美德教育,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即使礼仪,只要心存敬畏,朴素简约一样能够表达出感情。

孔子少年的时候家境贫贱,属于没落贵族,孔子从小应该体会到生活之艰辛。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孔子说自己年轻时贫贱,故多能做些鄙事。一个贫贱之人是知道俭朴的。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生活不需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就够了,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食若过饱了就属贪;居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居若过安,则是逸,或是满足。如果有足够的饭可以吃就故意不吃饱,留点余地。这个余地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有贪念。而居无求安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要警示自己的意思。每日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事都谨慎些,就可能少出问题。“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说不要对任何事情都怀有过多的奢望。在生活上要保持一种平常之心态,也是孔子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的体现。西方人说要我们每天都做一件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激励自己保持前进的动力。只要心存道德,住在俭朴的地方也无所谓了。《论语》记载说,自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孔子想居住到中原以外边远的地方。有人说:“物质条件太差了,怎么办呢?”孔子淡然地回答道,“君子到那儿居住,物质条件有什么差的呢?”可见,孔子对食、居的条件是提倡俭朴的。管仲一直是孔子敬佩的政治家,可是当学生问管子俭吗?却得到了孔子的批评。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论语·八佾》)管子虽然立下了莫大的功劳,但是孔子认为他的用心是出自权谋功利的私心,是不符合圣贤大道的。所以孔子讥讽他说:管仲以功业自满,为人器量狭隘,不是正大光明的气象,是器小的表现。当时有人不同意孔子的意思,说:管仲很俭朴啊。孔子回答说:凡是俭朴的人,一定是节制用度的,可是管仲筑有三归之台,以藏财货,他生活的奢靡程度可见一斑。又设置了许多官署,每人只负责一件事情,互相之间各不兼任,以至于他的官禄十分冗沉,这样做,怎么能叫做俭呢?

孔子在生活中不光提倡食、居之大俭,也提倡俭从小处入手。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孔子说,“麻冕是古礼,现在改用黑丝作冕,比麻冕节省了,我从众,也用黑丝冕。臣对君在堂下拜,这是古礼,现在都在堂上拜,我觉得这样似太骄了,虽违逆于众,我依旧在堂下拜。孔子认为用黑丝冕帽子比较节俭,就很赞同,说明孔子在对待礼上,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也是提倡节俭的。

三、孔子持家道德意义

孔子的持家道德是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家庭道德更是发展成为三纲五常的封建教条,被现当代学者所鄙夷摒弃。而孔子的家庭道德中的有益部分却依然被保存了下来,被后世所推崇。孔子的持家道德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提倡人们勤俭持家,创造财富,建设美好家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使利,有利于抵制拜金主义,这当然并不否认个人的私利,而是要求个人追求财富的手段要正当,合乎义。要用义去指导个人利益的实现。

猜你喜欢

持家颜回管仲
颜回偷食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颜回之乐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持家有道之旧瓶新用
能干的土豆皮
鹊桥仙·三八妇女节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