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融入可雇佣性培养研究

2013-08-15刘素姣

关键词:学科大学生专业

刘素姣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一、可雇佣性的内涵及可雇佣性培养的意义

可雇佣性是大学生能够获取并成功胜任一定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特征等要素的综合,包括获取就业能力和胜任就业能力两个范畴。美国劳工部SCANS报告发布了关于可雇佣性的基本技能与能力的结构框架,其中包括基础技能、思维技能、个人特性三大基础领域和资源运用、人际关系、信息素养、综合素养、科技运用五大能力领域[1]。可雇佣性教育培养一般采取“嵌入式”、“模块式”、“体验学习式”等模式。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大学生这种“准公共产品”的制造者,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可雇佣性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在就业率成为考核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指标的前提下,不可否认,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教育整体呈现出狭隘性、肤浅性和形式化:可雇佣性培养对象仅局限于面向应届毕业生,培养方式流于组织几个讲座、上几节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培养内容只是着眼于眼前的就业形势和应聘技巧。

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雇佣性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课程建设是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突破口;把雇佣性教育融入整个大学阶段的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保证可雇佣性培养持久、有效的根本途径。笔者立足可雇佣性教育应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的观点,分析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融入可雇佣性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旨在促进该专业基于可雇佣性培养的教学改革,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

二、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

(一)学科年轻化,社会认可度低

1997年,我国建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辖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6个二级学科,从成立至今,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不足20年,属于比较年轻的新兴学科。年轻的公共管理学科搭载着21世纪初高校扩招的快车,以攻城掠地的速度扩张,甚至超过了如法学等传统学科,体现了强劲的生长力[2]。但是,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在获得大发展的同时,各种危机也如影相随。

首先,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教育需求,引发了人才培养质量危机。公共管理专业创建的时间短,发展速度迅猛,师资缺乏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凸显。教学多见于填鸭式的传统方式,教师基本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研究滞后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失去平衡,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学科面临“合法性危机”。

其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时间短,社会影响力较低,被其他学科替代性强,不容易被社会所认同。用人单位对公共管理人才的信任危机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多学科交叉,缺乏核心技术

公共管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一门牵涉到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人文学科。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其技术性本身就不如理工科强,再加上多学科交叉的复杂背景,使得该学科的知识面铺得很宽却不精。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给社会和用人单位留下了这种印象:该专业学生什么都懂,也什么都不懂,专业应用实践性强,学生实践能力差,体现不出来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文科专业,目前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核心和独特能力[3]。这种学科的非竞争性使得任何社会科学家都可以参与公共管理研究、咨询工作,其专业业绩甚至可以比公共管理学者更为显著。

(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

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应用学科,该专业不仅要培养研究学者,更重要的是为公共管理各领域培养能够胜任工作的管理人员。这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教与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科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必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同时,人们对政府和公共组织处理公共事务效率与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种变化趋势要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不同情境下灵活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不考虑改革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把雇佣性培养置于课程教学之外,一般通过学科教学之外的就业讲座和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进行,割裂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锻炼实践的关系。以此权宜之计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杯水车薪,收效甚微。依据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根本途径,进行可雇佣性融入课程教学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融入可雇佣性培养的措施

(一)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繁多,往往持续到大三结束才能上完;实践性课程仅仅在毕业前的大四才仓促上马,此时学生已经处于考研或为就业而奔波的胶着状态,根本无心学习这些课程,使本来就很少的实践课程形同虚设。这种按传统计划模式运行、与就业市场相脱离、学科本位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重知识教育、轻能力提高,重学科体系、轻实践锻炼,导致该专业许多大学生思维视角狭隘、实践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弱、职业能力不足[4]。课程设置的“但求无过”造成了对毕业生可雇佣性培养的“大过”。这种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体系,需从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第一,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第二,从大学低年级开始,较早把可雇佣性培养嵌入课程教学。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践行可雇佣性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评定已经由身份的鉴定与学位的授予向可雇佣性人才培养转移。相比其他传统专业,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更需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和规划嵌入可雇佣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公共管理专业的年轻化特点使其可雇佣性培养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更容易撇开传统教学的羁绊。该专业基于可雇佣性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更容易配合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明确并不时强化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目标的督促和导向作用。公共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文科专业,其多学科交叉和核心能力缺乏的特点,决定了除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力这项专业技能外,更应该重视毕业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通用技能的培养。

其次,改革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于文化素质、专业技术、职业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小组活动、项目学习、专题讨论等教学策略适时嵌入可雇佣性教育,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到现代的启发式、从传统的传授者到现代的研讨者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再次,改革以知识内容为主的考核方式为考核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公共管理专业综合素质要求宽泛,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大多数教师依然选择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这种考核方式弱化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抑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改革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方式为以能力考核为主,可以激励学生配合教师的可雇佣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可雇佣性的自我开发与学习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贴上了“标准化喂养”的标签。学生只知道僵化地吸收知识,而不会对知识进行运用、检验和创新,或者是分析问题思维单一,视角狭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呈现出“知识无活力化”[5]。因此,教师应改变机械灌输的传统做法,采取有效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可雇佣性方面的自我学习和开发,提升学生的可雇佣性。可雇佣性人才培养的逻辑要求学生必须抛弃“知识袋”式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代之于一种基于行动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模式[6]。

(四)管理层应积极为可雇佣性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教育,除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之外,学校管理层也应为此项教学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以保证改革持续有效地推进。首先,学校应加强公共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使公共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相匹配,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解除该专业由于学生数量多、培养质量差而产生的学科“合法性危机”和人才“不信任危机”;其次,现今高校的奖评机制使得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蔚然成风,教师的教育者角色正在被放逐到边缘地带。改革学校评优、职称评审机制,提高考核体系中教学质量所占的比重,促进大学高学历、高职称的杰出教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已刻不容缓;最后,大学生实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公共管理专业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习与社会实践中体验工作,增强能力。

[1][美]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 [EB/OL].http://wdr.doleta.gov/opr/FULLTEXT/1999_35.pdf.

[2]孙林,郑铭贤.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对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分析——基于2004—2010年国考招考简章职位表中的数据[J].现代教育科学,2012,(4).

[3]周敬伟.我国公共管理学独特能力思考[J].求索,2005,(6).

[4]汪霞,钱小龙.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课程修正:差异性的应对[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

[5]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6]赵颖,郝德永.可雇佣性: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猜你喜欢

学科大学生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