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利改革与水利学科专业发展探析
2013-08-15张修宇左其亭
张修宇,左其亭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0045;2.郑州大学 水科学研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1)
一、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无以替代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系统生息繁衍须臾不可或缺的环境要素,还是可能危及人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安定的致灾因子。我国当今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口继续增长,资源和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引发了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和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水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人类自一开始出现就与水打交道,不断积累对水的认识和用水经验。由于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含义更加广泛。水利一词可以概括为: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治理、调控,以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研究这类活动及其对象的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就是水利科学。
水利学科的不断发展,为不同时期的水利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水利学科的研究领域既涉及探讨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哲学层面,又包含了江河湖泊的规划、开发、治理与保护及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行与管理等所需的各种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应用技术体系,并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
水利学科发展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是其特有的性质与使命所决定的,具有社会公益性、全局性与长远性的特点。水利学科研究的对象涉及国计民生中各种利害关系的调整、公共安全的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必须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赖水利学科的创新与进步,不断推动水利现代化的进程,解决水利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热点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我国水利科技的发展提供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水利学科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水利学科是具有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双重性的学科,水利事业是具有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双重性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指导下,水利交叉学科的发展呈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势头,如流域生态水文学以及水文学与气象科学的结合;环境水利学与生态水工学(包括流域区域水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水体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理论、湿地保护工程与技术以及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互动和谐的关系)的结合;生态环境水力学和渗流水力学的结合;移民社会学与水资源经济学的结合等等。
水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水信息采集、传送、处理、决策水平的提高。水信息具有时间历程长、数据量浩大、数据采集难、决策因素复杂等特点。以计算机、通讯、网络、3S等技术为代表的各类高新技术在水利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而且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水利学科与信息学科的紧密结合是水利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点。
安全与管理是水利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当前与水相关的各种安全问题已日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如因缺水引起的生态安全、洪水引起的防洪安全、建坝引起的大坝安全、不当灌排引起的土地劣化、调水引起的相关风险等,都需要水利学科从正反两面进行研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在我国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以及时空分布不均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科学管理已成为高效利用水资源的主要手段。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又有别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管理,也十分需要水利学科有相应的发展。
进人21世纪,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自然资源不断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紧缺,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危机,中国的缺水局面也将更加严峻。全球将面临气候变暖、森林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严峻的工业污染、有毒废弃物排放、酸雨、海洋污染、生物种群多样化消失等问题,为积极应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水利学科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更加综合发展的新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水利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重视对宏观问题的探索,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研究水的迁移、演变规律;将河流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流动的及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加以研究,并研究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河流的水文循环和生物群落的演替及水资源的再生性机理。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新的边缘学科的产生,将是水利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水利学科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与经济、社会科学的交叉,以及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基于水利与生态、经济、社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的解决,特别是与流域有关的问题,如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流域梯级水库的优化运行调度等,除了依靠水利科技进步与创新外,还亟待加强相关政策、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研究。在水利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全面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力地促进水利学科的发展。
三、新时期水利学科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
这个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多面向的、多形式的,并以增强对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多样性需求的适应性为目标。在强基础方面,水利学科作为兼具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决定了水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有科学和技术双重属性。水利事业作为具有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双重性的事业,决定了水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有科技和社会双重属性。因此,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决定了水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专门性。
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五个方面,不同的水利学科专业在这五个方面的基础可有不同侧重,但都应有所包含。不同来源的水利学科专业为了反映其特色,可以有与特色相应的学科基础,但作为一个适应性较强的专业,必须有其共同的核心学科基础,不应以较狭窄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特色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水利学科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专业(如土木学科、环境学科)的特色以及水利学科各专业的特色,这不仅体现在几门专业课程上,更体现在学科基础课的组成以及专业实践环节的安排上。第二层面是各个专业点的特色,这既与专业点所在学校的类型以及专业点办学的历史有关,更与培养人才的面向有关,应该把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长期欢迎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标准。每个专业点都要做到强基础前提下的有特色,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才能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
(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水利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献身、负责、求实”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和较扎实的水利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基础,同时具有把水利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法律的、生态的以至社会伦理的综合考虑与协调沟通能力的现代水利人才。
人才市场是波动的,专业人才培养却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问题。从宏观上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水利行业已成为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行业,也是国家重点投资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利事业正加速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不仅要为农业服务,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用水猛增,城市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与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统一起来。因此,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已成为水利专业教育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从微观上看,水利专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如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知识面窄、能力不强,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水利学科专业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思路是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观念上,要摆脱教育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旧观念,落实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类型是水利建设事业的需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找准坐标,定好位置,办出特色。要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认真总结新的治水思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适当增加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的知识,加强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三)建立与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水利学科专业评估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职业资格制度作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起源于英、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是在产业、行业规范化的基础上,注重职业人的知识、能力、技能等因素,注重现代社会对职业人管理的规范,从而形成了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的有序竞争机制。专业评估有利于学校对所办专业的宏观管理,有利于促进学校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协作和竞争,并对今后这些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努力方向,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进行专业评估不仅是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专业生存与创新的需要。开展水利学科专业教育评估的目的是加强国家对水利学科专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是保证和提高水利学科专业的教育质量,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更好地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