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谈: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回顾与前瞻: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史初探

2013-08-15宋孝忠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利学院

宋孝忠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发展规划处,河南郑州 450045)

中国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重视水利是历代统治者的必然选择,重视水利教育也是应有之义。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园地一株鲜艳的奇葩。展望新的百年,有必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前瞻未来,实现国家赋予水利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萌芽:晚清时期的水利高等教育

水利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经历了慢长的孕育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要素,为民初水利高等教育的萌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五千年的治水历史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治水实践中,形成了符合自身需要的水利技术和水利理论,孕育了朴素的水利教育思想,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水利专业技术培训的记载。例如,《管子·度地》中就有“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的记载,建议由学习过水利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任水官。这显示出早在战国时期水利教育已初见端倪。

据记载,汉代已有水利专业技术工作,相关人员称作水工。例如,在修建长300多里的关中漕渠时曾“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史记·河渠书》)。到明代,水利工程内部专业分工已较细密,例如万历三年(1575年)在进行京杭运河的洳河改线规划时,主管官吏傅希挚曾“遣锥手、步弓、水平、画匠人等,于三难去处逐一踏勘”(《行水金鉴》卷121),其分工是锥手负责地质勘探,步弓是丈量,水平是高程水准测量,画匠是绘图。这么细致的专业分工,专业人员不可能不经过专门的教育或培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水利教育的状况。

北宋中期,胡瑗主张“明体达用”,在学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前者学习经学基本理论,属于“明体”之学;后者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属于“达用”之学。他强调“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汉书·沟洫志》)。也就是把治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和历算等科,这不仅开创了我国分科教学之先河,也开创了水利教育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倡导的分科教学在庆历中(1041~1048年)被仁宗所看重,“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其中特设堰水利田的水利科。这是比较早的关于正规水利技术教育的正式记载。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为了能够推行他的变法,王安石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并曾在太学中介绍水利工程知识,但这一举措随变法失败而烟消云散。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采用“分斋制”教学,其中设“艺能课”,专授水学、工学、建筑、农艺等。沈百先认为,“其水学一科,乃水利教育之创始”[1](P371)。

由于治水人才的缺乏,1900年京师大学堂工科设土木学门,课程有河海工学等,这是我国培养水利高等人才的重要标志。1908年,吕佩芬正式设立“河工研究所”,地址在永定河南四工防汛公所。1910年,孙宝琦在山东成立“河工研究所”,对河工、河务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这些河工研究机构虽然只具有职业教育性质,但已清楚地表明水利高等教育已处于萌芽状态。

二是洋务运动后各级各类专门学堂的建立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产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为了“自强求富”,封建地主阶级经世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救国论,拉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许多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志士仁人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民,纷纷兴学校,办教育,开民智,以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洋务教育在全国逐渐展开,各地兴办了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建立,标志着具有崭新意义的新型教育模式在中国开始萌芽,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开设工程学、电学等五个专门学,工程学修习《水利机器学》。可以说,北洋西学堂在我国水利机械工程事业的创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上海格致学院在办学章程中明确开设水学科目《水重学》,分为静水学与动水学,并制定了课程大纲。自从北洋西学堂和上海格致书院开设水利学课目后,水利逐渐为更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在其他一些学堂中也设置水利学科的课程。这些学校进行专门的水利科学的教育说明了水利教育正在兴起。

1896年,在筹建京师大学堂时,管理官书局大臣孙家鼐在《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学问宜分科”,而且开列了详细的“十科分学”方案,即“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五曰文学科,各国语言文字附焉;六曰武学科,水师附焉;七曰农学科,种植水利附焉;八曰工学科,制造格致各学附焉;九曰商学科,轮舟铁路电报附焉;十曰医学科,地产植物各化学附焉。”[2](P24)这种分科教学更接近于现代的学科分类模式,其中明确提出在农学中开设水利学科。

1901年,袁世凯在《奏办山东大学堂折》中对学堂课程进行了明确划分。大学堂课程分政学、艺学两门,艺学一门分为八科,即算学、天文学、地质学、测量学、格物学、化学、生物学、译学。其中格物学内分水学、力学、气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电学八目[3](P625)。可见水利学已明确成为大学堂的一门正规课程。

1904年,清政府制定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等规定,大学堂内设农科、工科等分科大学。工科分科大学设9个工学门,各工学门均设主课《水力学》,其中5个工学门还设主课《水力机》;高等农业学堂学科程度章第二规定排水及开垦法列为农科实习课,土木工程科将水利工学列为主课,高等工业学堂学科程度章第四规定河海工、测量、施工法等均列为应学课程;中等工业学堂学科程度章规定,中等工业学堂本科分为10科,其中土木科将河海工、测量、施工法等也列为实习科目的主要内容[4](P516)。

三是西学东渐后一批归国留学生不仅带来西方先进的水利科学,而且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产生准备了高质量的师资。

我国近代水利教育就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张骞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聘请的校长许肇南和李仪祉、杨孝述、沈祖伟、顾维精、刘梦锡、伏金门等一批教职员,其中多为留学欧美大学的工科毕业生,他们大多在晚晴末期利用庚子赔款而留学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首任校长许肇南于1905年东渡日本,立志学习“科学救国”的本领。1908年转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深造,后又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电机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及电气工程师职称,其后入哈佛大学攻读工业经济和经营管理。1914年,许肇南学成回国,向张謇提出设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建议,立即得到张謇同意。

1909年,李仪祉由西潼铁路筹备处派赴德国留学,考入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攻读铁路水利专业。1913年,他陪同时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郭希仁去欧洲考察水利,目睹欧洲许多国家水利的先进,深感旧中国水利事业的落后。考察后,他直接留在德国,进入丹泽工科大学攻读水利专业,并投在德国水利科学家恩格尔斯门下求学,从此一生致力于水利教育,为发展我国近代水利事业贡献巨大。

杨孝述先入清华大学学习,后又考取公费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电工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建后,他毅然辞去美孚洋行的高薪职务,来校担任基础课的教授。当时尚无教材课本,教师大多采用英、美书籍,用英语讲授。杨孝述自编教材,用国语讲解,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他特别注重实验,经常到实验室指导,凡有质疑问难,必耐心解释。1925年春,他由教务主任升任河海工程大学校长。

可以说,李仪祉先生及一批水利专家相继留学归来,不仅引进了西方水利科学,也为水利高等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较强的师资,从而开启了我国近代水利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肇始:民国时期的水利高等教育

经过洋务派苦心孤诣的经营,洋务学堂不断发展,形成了我国近代专门学堂和高等学堂的基础。中华民国在继承清末高等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也部分地继承了清末部门办学的做法。

辛亥革命后,当时的一些学堂已开始设置水利学方面的课程。1911年,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在《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章程》中规定:航海专科修习《水面测量学》与《水力学》,铁路专科修习《水力学》。1913年遵照教育部指示,将铁路专科改为土木科,开设《水力学》、《河海工学》。1913年,北洋大学颁布的《大学规程》中,对各门课程进行了调整和充实,规定矿冶、土木等学门修习《测量学》和《水力学》等课程,土木学门还开设专门课程《水力机械及实验》和《水利工程学》。1916年,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工科也开设水学课目,教授《河海工学》、《城市灌水学》、《抽水机械学》等课程。

1915年,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为培养导淮技术人才,在江苏高邮设“江苏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这是一所水利测量方面的专科学校。同年,由张謇倡议,教育家黄炎培、沈恩孚在南京开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水利专家李仪祉受聘任教务部主任,兼教授。该校成立之初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意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为我国第一个水利高等教育学府。

1929年,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正式建立;1931年,升格为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942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镇平县办学,更名为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946年校址迁至开封,在校学生达500人,现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这是继河海工科大学之后,又一所专门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校。

此外,1932年,李仪祉在陕西西安建立陕西省水利专科学校,1933年开始招生。

与此同时,水利高等教育开始在综合性大学中成为独立的系种或专业。1926年,清华大学在土木工程系下设水利工程组。1938年,分别迁入陕西和重庆的北洋工学院和中央大学设置水利工程学系,这是我国首批建立水利系的综合大学。1935年秋季,经过入学考试,方宗岱和邓先仁成为武汉大学的首批研究生,他们都进入水利工程门学习[5](P16),这应该是水利类研究生教育的肇始。

20世纪40年代水利工程相继修建,出现了水利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1943年教育主管部门要求20所高等院校的土木系一律设置水利组,当年水利类招生人数达到400名,并在中央大学、西北工学院招收了水利工程学研究生10名[6]。

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独立设置的4所水利专科学校先后经过调整,或并入他校、或停办,全国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水利高等学校,只有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交通大学、西北工学院、兰州大学、南京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川北大学、私立乡村建没学院、河北省立工学院、河北省农学院、西北农学院、山东省立农学院、湖北省立农学院、江西省立水利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和私立信江农业专科学校等21所高等学校相继设立水利系(科),年招生仅500余人,在校生1 321人。

三、发展:“十七年”时期的水利高等教育

“十七年”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开始这一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50年北洋大学(1951年改名为天津大学)等19所高等学校设水利系(科)。1951年11月,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拟定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的序幕,成立了一批水利高等院校。

1952,武汉大学水利系、南昌大学水利系、广西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南京大学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即现今的河海大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水利专门高等学校。1954年,国务院批准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为基础组建武汉水利学院,它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华南工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的水利系(科),以及天津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沈阳农学院、河北农学院的农田水利专业合并,学校设有农田水利工程和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两个专业,1959年增设电力类专业,改名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3年,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此后,随着水利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增长,又先后成立了一批独立设置的水利高等学校。

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北京水利学校,合并组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学校先后辗转河北岳城、邯郸办学,于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学校主体迁往郑州办学,2013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成为新中国培养水电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

1958年,南昌工程学院的前身江西水利电力学院正式建立。1962年,因当时的经济困难,一度停办,1978年恢复建校,从1987年调整为水利电力部直属院校,此后历经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

1952年在天津创办的河北水利土木学校于1958年升格为高等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1960年,更名为“河北水利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此后,该校几迁其址,又几易其名,现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1957年,太原水利学校和山西省水土保持学校组建而成山西省太原水利专科学校,1960年更名为山西水利学院,现为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还有一些学校历经演变,已并入或合并组建新的学校。如始建于1956年的黑龙江水利学校于1958年升格为黑龙江水利电力学院,1994更名为黑龙江水利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并入黑龙江大学。始建于1955年的山东省水利学校,于1984年正式改建为山东水利专科学校,1999年,与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省林业学校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始建于1953年的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于1958年升格为吉林省长春水利电力专科学校,1985年更名为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与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长春工学院。

此外,一批高等学校新设水利系或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如1955年大连工学院设立水利工程系,1958年浙江大学重建河川专业、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设立农水专业,1959年广西大学设立水建专业等。60年代初期,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出现了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十七年”时期,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始培养研究生。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1955年,刘光文等教授开始培养研究生,吴正平等4人成为河海大学“径流及水文计算”和“水利经济计算”研究生[7](P112);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建校伊始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并把培养研究生作为学校上水平的主要标志,从1955年至1966年,共招收研究生80名,其中包括少量的外国留学研究生[8](P74-75);1962年,姚汉源教授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招收了“中国水利史”研究生,周魁一先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史研究生。1963年,姚汉源调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当时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务长,从1963年到1966年期间共招收了3名水利史专业的研究生,开创了水利史学科和水利史研究的先河。

四、动荡:“文革”时期的水利高等教育

1966年“文革”开始,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水利高等教育同样出现了停滞和倒退。各水利院校停止招生,教学组织被彻底摧垮,学校陷入混乱状态,校舍、教学设备、贵重仪器以及图书资料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间的1966-1970年的5年中,水利高等教育完全停止了招生。1972年,一些水利院校开始采用选拔与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2-3年,人数依然很少。1973年在学校中开展了所谓“反回潮”、“反复辟”和“向十七年对着干”的运动,推行一套极左路线,提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所谓“上管改”的教育方针,完全否定了党在学校中的领导作用。1974年又推行所谓“朝阳农学院经验”,使一些院校的水利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可以说,“文革”10年,把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五、繁荣:改革开放时期的水利高等教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水利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山东水利专科学校、东北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等相继复办或新建,水利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至1999年,全国有8所独立设置的水利高等院校,53所高等学校设置了水利系(院)或水利专业,其中水利部直属学校有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4所。1999年,全国招收水利骨干专业学生5 000人,在校生18 000人[9](P125)。

二是办学层次不断完备。改革开放以后,水利高等教育逐步建立起以培养本科为主,专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俱全的教育层次。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修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学科专业总量压缩的情况下,将水利类专业从土木工程中分离出来,明确“水利工程”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的一级学科,在随后的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中,水利工程也被列为工科门类的一级学科。至1999年,全国共有74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招收水利类专业的研究生,有58 个博士点、170 余个硕士点[9](P126)。

进入21世纪,根据“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国家对国务院部委所属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以及许多中专和技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81所普通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河海大学改由教育部直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黄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与水利部脱离了长达几十年的隶属关系。目前,我国共有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南昌工程学院、三峡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5所水利类本科高校,有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等10所高等专科学校。此外还有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大学水利学院、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等一大批开设水利类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据统计,2010年,我国水利类毕业生18 894人,招收23 381 人,在校生达74 773 人[10](P31)。展望未来,水利高等教育前景光明。

:

[1]沈百先,章光彩.中华水利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有限股份公司,1979.

[2]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海河志》编纂委员会.海河志(第四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周叶中,涂上飙.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行政院水利委员会三十二年度培育各级水利人才计划草案[J].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季刊第2卷,1943,(2).

[7]刘晓群.河海大学校史(1915—1985年)[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8]校史编写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四十年[M].1994(未正式出版).

[9]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中国水利教育50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10]谢焕忠.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水利水电水利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湖南水利水电》2021年总目次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水利工会
农村水利水电
水利监督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