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廊桥遗梦》的哲学思辨

2013-08-15郑兵丽

关键词:弗朗西斯罗伯特本能

郑兵丽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1400)

《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的一部力作,它的故事内容引人深思,读者对故事结局的评价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弗朗西斯卡(Francesca)是美国依阿华州的一个农夫之妻,她生性爱浪漫,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却在保守的小镇中压抑着自己的天性,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罗伯特·金凯(Robert Kincard)——最后的牛仔之一,这个身上有着她一切梦想的男子出现在她面前,共鸣的火花使他们都认为自己找到了灵魂的伴侣[1](P20-132)。但是,短暂的四天相守,根本不足以成全他们浪漫的爱情,残酷的分离近在眼前。最终两人选择委屈自己的爱情,承担自己的责任,用一生的思念来守护他们的爱情。在《廊桥遗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从相逢、相恋到相别的全过程。这是一段婚外恋情,一个被作家用“真实性”、“悲剧性”和“死亡”包装过的浪漫的婚外情故事。但是,有多少人也为了这段肝肠寸断的爱情而惋惜!到底是追随自己的精神归宿“快乐地”远走四方,还是成全社会道德的要求“正确地”留居故地?笔者将对痛彻心扉的分离从哲学角度加以分析。

一、真爱的选择——理智遵从本能

遇到罗伯特之前的弗朗西斯卡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夫之妻。闭塞的小镇,保守的邻居,单一而缺乏新鲜的生活压抑了她所有的梦幻,抹灭了她原有的温柔,扼杀了她浪漫的天性,她不得不让自己变得庸俗粗陋。可是,她内心对于优雅的渴望,像水一样存在于她肌肤的每个细胞。此时出现的罗伯特,无疑是她闭塞的生活中相比较而言最完美的男人。他是一个常年在外的摄影家,终日与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练就了他类似于豹类动物的双腿,矫健有力,性感撩人。他浑身上下散发着无可争议的雄性魅力。他身上所体现的优点是那么卓尔不群,承载了她梦想的全部。

罗伯特也曾是一位多情浪人,多年奔波于野外的流浪生活让他充满了对性的本能渴求。准确地调焦锁定目标已成为他的习惯,此刻的她使他眼前一亮,就像是一只等在原地待捕的雌性动物。善良单纯的弗朗西斯卡遇上了幽默体贴的罗伯特,这种生理以及心理上的互补,促使两个人之间萌生了爱意[2]。古老的廊桥,孤独的远游客,寻觅已久的两个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其中,无意识是由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组成,而生命本能的主要内容是口渴、饥饿、性欲等。马尔库塞提出,意识系后天形成,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与生俱来,受“快乐原则”支配,因此,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3](P67)。好感和喜欢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初次见面时,弗朗西斯卡低头的娇羞触动了一个单身汉心底的弦,车上罗伯特不经意的碰触,也打破了妇人心底的平静。廊桥和那钉在桥头的纸条,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他们像一对情窦初开的男女,成双成对的出游,浪漫的烛光晚餐,浴室、卧房也留下了他们心灵与肉体交织的身影,他们忘却年龄与世俗的限制,享受着只属于他们的时光。他们使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美好而有生气。

爱情到来的时候,总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伴随着情不自禁的迷恋,却又不可避免地真情难却。大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留给了人们无尽的遗憾,却也是一段等待回首的美丽。一个人一生只会有一个自己真正所爱的人,彼此结合的双方却不一定是彼此的真爱,只是由于一纸婚约被冠上了“妻子”或“丈夫”的名义,从此相伴度过余生。然而,婚后遇到真爱,无疑是对这段婚姻最沉重的打击,也是对这段真爱最残酷的回应。女主人公的爱情在丈夫外出时降临,这是她的幸运也是不幸。那时的他和她又如此的冷静,虽然尝到了爱情的滋味,仅仅几日,但这几日却让他和她回味一生。情欲只是一道桥梁,帮助他们抵达彼此的内心,发掘更多的相同点。欲,被我们认定为一种动物性,而爱,则是一种对这种动物性经过抑制、权衡、牺牲、奉献等等人为精加工之后,相对稳定和宽广得多的感情。欲是本能,而爱要自律。当罗伯特驾驶着汽车留下一路风尘离开时,他不是一个人走了,他不再是孤独的,他带走了她的心,只是留下了她的人来肩负她所必须面对的责任。短短四天的情感碰撞,却将这段完美的爱情印刻在两个人的生命里,随着血液一起奔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二、内心的矛盾挣扎——理智与情感的碰撞

欧美西方白人的主流爱情观的核心内容是浪漫主义。他们崇尚浪漫与自由,觉得爱情要有浪漫色彩,否则就太压抑了,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西方人的主流爱情观一般是爱情至上的,在他们的意识形态里,浪漫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天赐的。从作品中来看,这个故事的地点选择在美国一个闭塞的小镇,在那里,人们的思想比美国许多城市要拘束很多,女主人公考虑的也更多。众所周知,美国是个相比较而言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化的国家,要是换成稍微开放点的地区,结局也许就不是这样了,也许作品会失去残缺的美,但是,主人公起码会拥有爱情,不管这爱情是否有一天会归于平淡,但是起码得到一个懂自己的人。罗伯特明显更了解、更能读懂弗朗西斯卡的内心。

弗洛伊德认为,自由、幸福与性欲具有实质性联系,性欲为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主要源泉,同时又为他们在文明中的必要约束提供了根据,为了把自由和幸福精神化以解决这个冲突,就必须削弱这种联系。两位主人公一见钟情,四天的疯狂相爱之后,迫于理智上的种种考虑,最终劳燕分飞。他们为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而宁愿永失我爱的遗憾和凄美使人潸然泪下[4]。这本是一段令人发指的婚外情,冲破了婚姻道德的底线,然而却在主人公为家庭、为责任、为义务做出牺牲时解脱了他们所应背负的道德枷锁。但是,责任与爱情并不能混为一谈。他们如何选择都不能被评判对错。他们选择爱情在一起,有了爱情滋养的生活,就算是锅碗瓢盆,也是幸福的。每个丈夫都有责任让妻子生活得幸福快乐。妻子想要的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也许只是一次浪漫的晚餐,但是,这些她从丈夫那里得不到。这些落寞和孤寂成为她们心里最柔软的痛,所以,她们渴望去追求内心需求的东西。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一切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不要说他们是因为寂寞,寂寞只是他们爱情的导火索。即使弗朗西斯卡没有跟她的情人走,这个家也不再完美,空留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完全没有意义,徒劳地留住了人却没留住心,这一切只剩下了应付。

作品中最感动人的情节,不是短短的四天时光,而是分离后在镇上相会,滂沱大雨,孤独狼狈的他与俪影双双的他们的对比;是他压抑着内心的冲动,静静等待的苦涩;是她想走却不能走,内心无法言语的痛。就是从那一刻起,这样撕心裂肺般的痛和遗憾就一直伴随着两个人,直到逝去!爱一个人,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社会加在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身上的对家庭的责任也许是不公的,这种肝肠寸断的分离对两人是残忍的。生活中,欢乐是肤浅的,是过眼云烟,只有痛苦才是深刻的、刻骨铭心的、永远难忘的。背负了责任,却用两个人一生的幸福来祭奠,这样的爱与痛的交织,是对真爱最残酷的回应。

真爱让人在第一眼就认定了彼此,被人们称之为一见钟情。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被冠上理智的标签,适时的感情用事换来一生的陪伴,这也未尝不可。

廊桥成为镌刻在两个人心中无法磨灭的一道风景。

三、相思终老——欲望与理智的统一

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矛盾体,弗朗西斯卡身上的这种矛盾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是自己的爱情本能,对罗伯特的疯狂爱恋;另一方面,是自己从小接受的道德教育,为人妇、为人母的社会责任。《廊桥遗梦》仿佛是一面镜子,现代人的思想与情怀在它的映射下显露无遗。周围充斥着信息化,喧闹的都市麻痹了人们的神经,简单的两点一线生活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缺少灵魂、缺少活力的新一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真正的自我在哪里?人生中充满了困境,也充满了选择,不是人们的智慧不够,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来应对,而是困境本身就是因为走不出才称之为困境。面对困境的选择,没有两全,只有两难。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面临的选择:爱情还是责任?无论选择什么,都注定辜负和背叛。要么辜负自己,要么背叛他人,只怪世事弄人[5]。对于他们的相遇,人们该思考的不是最后他们在一起还是没在一起,而是罗伯特的到来点燃了弗朗西斯卡心中深藏的梦想,这份被唤醒的梦想将使她一生都不再孤寂,从此,她的生命注入了活力,有了更多值得她回忆与珍惜的东西。

在已经没有选择的时候,不必再去考虑还有什么东西放不下,一切都是过往云烟,没有什么是非得到不可的。人生中美好的东西太多,不可能全都握在手中,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多一些满足少一些遗憾。缘分天定,无缘莫哀。遗憾总是让人感受到残缺的美,却也拥有了回忆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爱情会让人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会让人以为失去了谁就不能活下去了。但是,爱情的玫瑰,总让人奋不顾身去采摘,纵使知道鲜花有刺,也绝不退缩。

假如两人最后没有经历22年的异地相思,而是抛弃一切生活在一起又会怎样呢?人的幸福的感情也是短暂的,时间久了,是否还能像这四天一样保持激情,是否还能给我们留下如此痛彻心扉的遗憾。生命承载了太多的情非得已,却也不能够为谁停留,时间总是向着未来推移,淹没了萍水相逢,也吞噬了一见钟情。不必再去为了成为过往的故事而神伤,各种凋零的情绪已经装点了曾经的邂逅,心中烙下的印记就埋藏在回忆里。不必再寻找什么,一切美丽都徘徊在脑海……

[1][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5.

[2]仝祥民.美丽浪漫的梦中情[J].名作欣赏,1997,(3).

[3][美]罗·洛梅.爱与意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4]治芳.又岂在朝朝暮暮[J].安徽大学学报,1997,(2).

[5]张富生.呜咽的老号——关于《廓桥遗梦》的再认识[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6).

猜你喜欢

弗朗西斯罗伯特本能
[法国]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作品5幅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大哲学家买鱼
大哲学家买鱼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