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哲学角度解构时下之“语言恐慌”

2013-08-15蒋智敏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后现代主义新生

蒋智敏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我国词汇的激增,单是近20年来我国汉语新生词语就达2000多个。网络话语、电视语言等也渐成时尚。据调查,经常使用“顶”、“美眉”、“粉丝”、“酱紫”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电视荧屏也丝毫不甘落后,像“超女”、“走起”等这些电视词汇,其影响比网络语言更为深广。因为电视节目的受众动辄上百万上千万,无论城市农村,无论文化高低,无论年老年幼,都在电视荧屏的覆盖之下,电视语言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网络。面对来势汹汹的新生词汇,很多人担心汉语的纯洁性将会因此受影响。对于外来词的涌入(如日语词汇“宅”、“萝莉”、“控”、“御姐”等),国内一些专家还有着深层的忧虑——中日文化落差。他们认为大量外国词汇的引入体现了中国文化创造力的落后。文以载道,语言的使用体现着哲学理念。语言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源远流长。语言既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材料和工具。语言学的某些成果还直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而哲学则对语言学起着指导的作用。笔者试引用一些哲学理论,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解决这种“语言恐慌”。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欧美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以具有破坏、颠覆、批判等主要特征的后结构主义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和批判的武器,拆除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宣告元话语与元叙事的失败。它背离现代主义对永恒性和深度性的追求,玩弄支离破碎的语义,获得一连串的暂时性的空洞能指[1](P236)。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几乎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包括人类的语言。语言的后现代性表现之一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统一的叙事角度,没有一致的时空观,所有的只是片段、零散。自我的关注,本能和直觉的推崇,人的孤独、迷惘、异化,理性、信仰、理想的幻灭,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衰落,现实的破碎和混乱,内心独白,意识流,讽仿,情节的淡化,时空的交错,叙述的内倾,作者的隐退,语义的混乱,新闻片式的写作,版面的特意花哨等都是影响下的外在表象。可以说,解构是其唯一的结构。如,巴塞尔姆的小说《句子》通篇只有一个句子,长达7页,由两千多个单词构成,从头至尾主语都没有出现;《儿子手册》则是用片段拼贴而成的一片“手记”。布托尔的日记体小说《时间表》将现在、过去、未来、现实、历时、幻想交织在一起,像是一个迷宫。同时,语言的后现代性也表现在语词的迅速变换及其使用的非传统性。如“很青春”、“粉可爱”、“悲催”等这些不合语法、错字正用的新生词汇,都是后现代主义对人的思维和观念影响的表征。在后工业社会中,一切传统的生活模式、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都要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是结构、重组。在消散的后现代,不仅是艺术家,连同大多普通大众都感到世界的变形和流动太过迅速而难以把握,甚至连自我都无法确定更惶恐完全展现。当人们探索自己的心灵,想要传达自己内在的心声和感觉的时候,感到语言的有限甚至语言变成了障碍。人们感到语言对自身的剥离,因而只能让自己放弃理性的思维,让无意识自然流出,直接呈现在文本中、交流中。结果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混乱”的新文本、新词汇变成了我们最新的表达方式,形成了一种新“语言”。世界在变化,我们身在其中自然会遭遇,变化是最正常的生活状态,因此我们面对新生词汇的来势汹汹无须惊慌,一切都将成为日常。

二、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看

维特根斯坦可谓是现代语言哲学的开山鼻祖。据说,“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来自于维特根斯坦观看球赛时产生的灵感。他说:“我也将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2](P7)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指,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在于其使用,一个词的含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这也正是语言游戏的要旨所在。语言游戏存在于人类活动中,或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语词或句子没有独立自主的“真正的”意义,它们的意义要视它们被用在什么语言游戏中而定[3](P162)。因此,对于外来词汇的涌入,我们不能单一地将其判断为文化的入侵和本国文化的异化。相反,我们应当看到,相同词汇在不同语言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含义以及产生的不同作用。比如,国门初开时从日本引入的“不景气”、“新锐”、“完胜”、“人气”、“友情演出”,它们符合了我们的需要,并在我们的“语言游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也可以判断出我们在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而现在的一些漫画词汇,如“宅”等,也反映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所以,词汇、语言只是人类用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外在方式与符号,是工具和手段。至于这些符号是自己所造还是他人所造无关大碍,我们只是选择适合的而已,更无须恐慌。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游戏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约定俗成却又不断演化,往往具有任意性,由之产生的悖论就在于“规则实际上不能决定任何行为方式,因为每种行为方式都可以做得符合规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汇的变化、语言的变化其实是具有“符合规则”的“任意性”的。说“任意”是因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由它的本质特征即其社会性所决定的。正如季羡林先生说:“全世界的语言文字发展演化的历史都证明了一个事实:语言文字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4](P1)世界上的东西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说其“规则”是因为语言有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功能。新生词语的产生、流传、消失是不以人的主观好恶或意志为转移的。语言规则常被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遵守、违背、突破、直至创建新规则,周而复始。这些潜在的“规则”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因此,对于新生词汇大可不必恐慌,不要把词汇的变化无常、纷繁复杂简单地归结为文化的沦陷,伦理的丧失。

三、从马克思语言观中的实践生存原则看

马克思与西方形而上学对语言的理解不同,在他看来,语言是现实的、感性的意识,语言作为人对存在本身的一种非逻辑的领悟和无意识把握的凝结[5](P369)。语言的目的只是试图表现人的本己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的诗意性。由于语言植根于人的存在的感性活动中,因而说人生存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中就是说人生活在自己的语言世界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人类的家园。”从马克思语言观我们可以发现实践是人的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存在的真理形式。人类生活的过程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人类发展实践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在改变自己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即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的镜像折射,社会的发展变化引起语言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地体现在新生词上。而新生词的选择、使用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新生词承载了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一些传统词语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如“潜水”(只看帖不回帖)、“青蛙”(丑男)、“恐龙”(丑女)……这些词汇的再“创作”使得这些“旧瓶”里早已被装上了“新酒”,而且现在使用更多的是这些词语的新含义。词汇的变化背后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张扬了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异质性、差异性。实践同时也决定着新生词的生命力,一些曾经陌生的网络语言现在已经非常熟悉,如“下载”、“链接”、“复制”等等,早已被我们接受。重大社会事件常会催生新词语“群”,如“范跑跑”(表示胆小、不负责任)、“郭美美”(表示造假)等。这些词汇势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退出我们的使用范围。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完全不必为新词的蜂拥而至及其貌似无序的状况吓倒,实践是隐藏在语言背后无形的指挥棒,指引着语言前行的道路。新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将持续发展,语言也会永远常变。

四、务实哲学精神的制约

中国哲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就其发展而言可以简单概括为“从务虚到务实”的演变。传统哲学中,老庄哲学有着一定务虚的性质。比如:老子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信言不美,无为而治。庄子认为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他主张的人生是一场“晓梦迷蝴蝶”的逍遥游。他和惠子关于“子非鱼”和“子非我”的一系列争论都颇有深意,表现出对务虚的乐趣。传统哲学在儒家那里,其主要内容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变成了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哲学。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这种哲学都处于“独尊”的位置,久而久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也必然影响到我们的语言。当一些来势汹汹的“舶来词”在现实生活中不再具有实用价值时,它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忘却、抛弃,而那些承载着我们悠久文化历史沉淀的词语、文字却会长久地保留并被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汉字的“纯洁性”并不会因为一些浮云般的“舶来词”而遭到破坏。我们的词语、文字当然是优秀的文字,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载体。务实哲学精神的存在像无形的规则制约着“舶来词”的生命力,也确保着我国文字语言的独立性。

五、“无为而治”的永恒之途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事万物发展有其自身不为人类所知之道理,人类穷尽精力也无非只是得其形而非其实。譬如语言,无论如何规范,它始终以其自己的方式生生息息。有以无立,无以有成。有无相辅相成,相反相成。“道,无之称也。”无,是道的一个名字,不是空空如也,不是一无所有,而是阴阳皆在其中。人类当顺着自然的规律,坦然面对。人们对名相的执著,不但将万物禁锢在名相之中,而且将自己对万物的认知也限制在万物的名相之中,而失去万物的本真,失去生命的本真。破除名相,破除分别,破除是非,是回归自然,是众生由迷惑通向觉悟的大道。“离一切诸相,则成一切诸佛。”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季羡林.卷首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0,(1).

[5]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后现代主义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维特根斯坦语篇分析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