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升科研服务地方能力的战略思考
2013-08-15杨岗营
杨岗营
(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贵州毕节 551700)
一、概念界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升科研服务地方能力的战略思考”,有几个核心概念,必须首先加以界定。
第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概念应至少包括如下内涵:其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已是大势所趋,原有的高等教育格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和标志;其二,是通过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专科及以下层次的学校通过重组、合并升格而成;其三,本科办学时间短。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最长的从1998年开始,最短的可能刚刚升格;其四,办学历史以师范类教育居多;其五,多位于地级行政区(地级市、地区、州、盟等),且办学经费以地级行政单位拨款为主。截止2011年4月,在我国大陆,90%左右的地级行政区,都拥有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具有的“地方性”,是其天然烙印和特点。
第二,服务地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具有的“地方性”特点,决定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其办学定位的必然选择。学校的一切工作,诸如教学、科研、管理等等,都要以服务地方发展为依归。下面以贵州省毕节学院为例来说明服务地方在学校各项工作及发展规划中的突出地位。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推动在毕节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毕节学院是毕节试验区唯一的本科院校。毕节试验区是科学发展观的先行探索和实践,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是促进贫困地区、贫困山区研究探索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以及如何评价发展这样几个涉及科学发展观的最根本的问题。25年来,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开发扶贫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口控制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2年5月21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学院召开了“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进大会”,明确提出了毕节试验区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毕节试验区要力争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我省崛起的‘金三角’;10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毕节学院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发展共赢的着力点,是毕节学院服务地方战略布局的关键点。
第三,战略思考。毕节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升科研工作服务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但是在认真践行大学使命,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自2005年升本以来,毕节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科研服务地方的能力。如何有效提升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建构“应用型”特色的产学研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队伍,是关系到毕节学院生存和发展战略问题。
二、现状分析
(一)升本以来的做法及成效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营造氛围
学校先后制定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科研成果奖励试行办法》等20余项管理制度。加大了项目经费配套和科技成果奖励的力度,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2.抓项目源头,促成果转化
坚持“抓源头、重管理、促转化”的科研理念。“抓源头”主要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组织选择和申报课题,效果较好。我校先后实现了国家攻关计划、星火计划、国家软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国家语委项目的立项。“重管理”,主要是从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和结题,做到全程跟踪,适时检查,按计划进行考核,确保项目按时顺利结题,提高学校、项目负责人的科研信誉。“促转化”,主要是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积极创造条件,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团队建设为中心,增强整体科研能力
我校先后遴选7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经过4年建设培育,取得显著成效:应用化学成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逻辑学、生态学、采矿工程、特殊教育学成为省重点支持学科。围绕重点学科组建学术团队,目前已经拥有“贵州省科研创新人才团队——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科研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逻辑与信息穿心团队”、“贵州省教学团队——逻辑学通识教育教学团队”。
4.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科研平台建设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打造科研平台。已获批建立农业部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毕节综合试验站、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毕节试验区研究院,毕节-贵州大学毕节循环经济研究院落户我校(共建),还建有彝学研究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化学化工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
5.加强合作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由于长柄双花木不同发育阶段的植物经济策略不同,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保育时应针对其不同发育阶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长柄双花木幼苗需要较高的叶含水量,有研究表明长柄双花木幼苗叶片水含量和光合速率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上升[46],其幼苗适宜生长在较湿润且遮荫的环境中。因此在迁地保护时应注意对幼苗进行适当的遮荫,以促进幼苗的生长;而在幼树和成树阶段,叶厚度和叶面积逐渐增大,植株需要较强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对于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种群的幼树和成树,应对其周围树木进行适当修剪与清理,以保证其对光照的需求。
大力支持教师和校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近年承办了国家一级学会四年一度的“中国逻辑学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家信标委组织的“传统彝文信息化全国研讨会”等高规格学术会议。为加快彝文信息化建设,分别派出4名教师参加了在德国法兰克福和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编码大会”。支持教师参加奥地利维也纳“第三届水文学与生态学多学科国家会议”、香港“2011年应用化学工程国际会议”、西安“世界泛逻辑大会”、北京“世界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等等。
(二)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领军人物缺乏,教授、博士较少;缺少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争取和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力较弱;高水平的成果较少;科研经费总量小。
三、战略思考
(一)问题意识——寻找着力点,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脉动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2月7日正式以国办函[2013]35号文件形式批复实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提出了建构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多党合作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明确了毕节试验区未来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全国贫困地区探索超常规后发赶超之路“探路子、做示范”。
《规划》)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提出的五大战略定位,是毕节学院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更是毕节学院提升科研服务地方能力的战略高地。只有围绕毕节试验区五大战略定位布局、整合、重构毕节学院科研工作,才能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位置、找对位置,从而与试验区共发展、共繁荣。
(二)思路及重点——提升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的战略思考
要加强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推动协同创新的进一步深入,鼓励、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和社会事业,提升服务地方的水平。首先,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通过科研体制创新,实现科学管理、规范有序的科研工作新机制。其次,实施人才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通过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制订人才激励等措施。再次,强化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理念,坚持产研结合,促进科研项目转化,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工作,实现科技服务生产经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后,狠抓科研项目,力争在2013—2016年间,有国家自科项目和其他千万级项目的突破。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的战略思考
为了有效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的能力,在重点工作中,结合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充分凸显特色研究优势,重点打造“六大品牌”,使之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乃至世界知名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
(2)“逻辑学研究”品牌。加强逻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精心打造三个研究方向:逻辑史与比较逻辑、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逻辑应用。一方面保持我校逻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使我校逻辑学研究水平始终走在全省的前列,成为西部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逻辑学研究重镇。另一方面大力促进逻辑学应用研究,在逻辑与素质教育、逻辑与康复训练(特殊群体的心理认知机制)、逻辑与经济管理、逻辑与法律等方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3)“试验区研究”品牌。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是贵州乃至中国倍受瞩目和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科学研究领域。试验区研究以实现全区跨越式发展、兼顾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利用和配置各类资源,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提供和优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组织和协调各方关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智力和理论及其咨询服务支撑。
(4)“特殊教育学研究”品牌。以学校列入“国家特殊教育学校二期建设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立项,中央财政支持5 000万,地方配套和学校自筹1 111万元,总经费达6 111万元)为契机,以校级重点学科和省重点支持学科“特殊教育学”、“恩梅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实验室”为依托,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优质资源,加强在聋哑教育、融合教育、自闭症、康复训练、心理认知模式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特殊教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和康复训练基地。
(5)“古典文献学研究”品牌。以现有的校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为依托,整合我校的图书馆学、少数民族文学、墨学研究、老学研究、《说文》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等研究团队,打造“古典文献学研究”品牌工程。
(6)“黔西北文化研究”品牌。紧紧围绕黔西北历史文化、多民族共生融合文化、红色文化、毕节试验区文化,特别是构建好夜郎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支柱,不断打造“黔西北文化研究”品牌,凸显毕节学院作为地方性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自然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的战略思考
我校要结合地域优势,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加强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推动协同创新的进一步深入,鼓励、支持教师在推进“四个一体化”进程中寻找科研着力点,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提升服务地方的水平。
(1)打造煤矿安全生产产、学、研平台。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48号),我校申报的“毕节学院—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毕节学院-鲁中矿业合作双方的优势,加强合作,进一步打造煤矿安全生产产、学、研平台,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并且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2)创建煤磷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整合学校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通过凝练低品位磷矿浮选技术、粉煤灰磷石膏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焦炉煤气深度脱硫技术三个学科方向特色,建成煤化工实验室、磷化工实验室及部分教授(博士)实验室,补充分析测试实验室仪器设备,并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煤磷化工工程技术中心学科特色与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的融合。紧密结合煤磷化工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大力推进煤磷化工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升煤磷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服务社会的能力。
(3)创建乌蒙山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针对毕节试验区生态脆弱的现实,以学校现有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生态学”和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创建乌蒙山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中心以服务乌蒙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为导向,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能力为宗旨,开展生物资源开发和生态修复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成为乌蒙山区生物资源开发的技术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把研究中心建成为乌蒙山区生物资源开发和生态修复的技术研发平台和成果推广示范基地。
(4)创办“建设工程试验与检测中心”。毕节试验区“双二百”规划(到2030年,毕节市常住人口达到200万人,建成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为建筑工程类人才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我校工科类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平台,同时为试验区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每年可为试验区输送大批具有丰富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实践经验、掌握先进试验技术和适用计算软件的专业技术人才,缓解毕节试验区土木工程人才的急需。同时,可为试验区的建设提供工程检测和工程服务等技术支持,为试验区节约大量资金,也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
四、结语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说:“人们都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阐释了高等院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各种支持,而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处于本地区的高等院校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了解地方所需、了解地方和自己的特色等等,在这种相互促进的正能量积累过程中,一方面提升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可以给予高等院校更多的支持,从而实现和谐共生、共赢、持续发展。
[1]柯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2]苏雁,孔爱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个关键词[N].光明日报,2010-05-13.
[3]孙雷,周宏.一般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