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意识与公民文化——对《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反思
2013-08-15周书焕
周书焕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年)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自1894年开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最为著名。勒庞在此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勒庞对群体心理研究尽管有失偏颇,但仍然对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有所启示。
一、个体民主意识的成熟是公民文化建设的基础
勒庞指出,由于群体的人多势众、群体中的传染现象和群体的暗示现象三个原因所决定,组织化群体会具有两个根本性的特征:一是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把个人的这种从众心理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二是“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会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效力”[1](P11)。这两个特征的存在会使个体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非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必须是受到限制的。最能体现美国政治体制设计理论的《联邦党人文集》,其初衷之一就在于对即将建立的民主制度进行限制。正如作者们所言,最初的宪法制定者的初衷,不是保护民主,而是尽可能地给民主加上一个缰绳,即限制民主。于是,他们选择通过制定了一部新宪法,设计了一个保守的体制,来防止将来人民通过变革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这就是美国宪法的最初构想之一。因为,在他们看来,“在不同阶级的公民中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如果多数人由一种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少数人的权利就没有保障”。这就是民主政体的主要“弊病”——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针对这一弊病,“我们所要探究的重大题目就是,维护公益和私人权利免遭这种党争的危险,同时保持民众政府的精神和形式”[2](P48)。
亨廷顿认为:“今天在美国有关统治的一些问题正是因为民主过剩而引起的。……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节制。”[3](P188)因为,第一,民主只不过是形成权威的一种方法,而并非是普遍适用的惟一方法,专业知识、资历、阅历和特殊才能在某些领域有时应优先民主的原则而成为权威的来源;第二,“一项通常被视为善良的价值,被运用到最大限度时,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情况”,同样,民主也要适度,“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转”也通常需要某些个人和集团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某种程度上的冷漠和回避”。“这也是民主有效地发生功用的原因之一。”[3](P1101)
文化是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对人类自身生活经验的总结,其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原则和价值体系,内存于思想、制度、设施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之中并通过他们表现出来。“在文化的意义上,社会的发展也就是人本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对人的培育和塑造,没有一种文化精神为人提供价值支撑、行为规范和力量整合,社会将失去秩序、稳定和前进的方向。”[4]民主有限性的观念不仅是个体公民民主意识成熟的主要标志,也是民主政治得以有效运转的必备要件。受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我国社会缺乏权利观念,更多强调的是义务观念。而公民文化的核心则在于对公民权利的强调,在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因此,要构建我国新型的公民文化,必须首先从改造和完善我国文化属性和制度环境入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梁漱溟先生指出:“本来社会秩序(一切法制礼俗),都是随着社会事实(经济及其他)产生,而使这些社会事实走得通的一个法子,必然是事情到了那一步才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新的制度,而要想一个新制度成功,非先从造成新的事实上着手不可。”[5](P187)
二、领导者的民主意识是公民文化建设的前提
现代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都是政党政治,现代政治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政党的领导和指引。政党的领导人对于政治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一事实的存在,使得公共权力在具有公共性的同时,又体现出其特殊性。所谓公共权力的特殊性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是由社会中一部分人组成的,这些组成成员不仅有着各自的特殊利益需求,而且他们所代表的集团或阶级也有着特殊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具有他们自己的、不同于社会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偏好,从而使公共权力在实际的运行中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利益倾向和偏好,甚至变成一部分人实现其利益的特权和工具[6](P4-7)。也就是说,政治家的施政行为具有特定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宪政学者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2](P364)
所以,领导层的言行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的言行,他们的民主意识及其程度影响和制约着一国的公民文化建设的成败。
三、群体民主意识的提高是公民文化建设的关键
勒庞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著称。他认为,个体的意识个性淹没在群众心理之中,群众心理诱发出情绪,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得到传播。一国公民文化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民主意识。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探讨了有助于维护美国民主制度的原因。他提出,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三项:地理环境、法制、生活习惯和人情。在他看来,这三种因素都对调整和指导美国的民主制度有所贡献,然而,如果按贡献大小作一区分的话,自然环境不如法制,法制又不如民情[7](P320-362)。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明确指出:“公民文化这项研究开始于对政治民主发展的关心。……一个稳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还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持民主系统,否则,这种系统获得成功的机会将是渺茫的。”[8](P443)
因此,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必须注重对公民进行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为政治的民主化及其有效运作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正如应克复在谈到中国宪政时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宪政在1905年似乎就有了端倪,但是,必须在文化上先有突破,否则,真正的民主制度难以建立。”[9](P210)
四、强有力政府的建立是公民文化建设的保证
在勒庞看来,领袖的意志是群体的核心,他是各色人等形成组织的第一要素,领袖为他们组成派别铺平了道路。罗伯特·米歇尔斯也宣称,人类天生的倾向于接受少数人的统治。通过炫耀武力、制造恐怖气氛以及个人的威信和广泛的宣传,统治者有效地实施统治;所谓的“多数统治”、“人民主权”、“向人民负责”只是一种幻觉[10](P350-351)。这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说明强势政府在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家塞缪尔·享廷顿认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11](P1)他认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动乱。为了防止这种动乱的发生,这些转型国家必须有一个更有效的政府官僚体制,从而为社会变革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手段。应克复也指出:“近代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建立充满着暴力,这是近代民主运动的重要特征之一。”[12](P208)这就决定了社会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必须首先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努力维护转型中良好的政治秩序,在此基础上,实行渐进式的社会改革和政治转型。
然而,“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稳定的政治秩序不仅是指制度上的合理结构,而且,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指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其所在的政治制度的内心认同和信仰。在一个国家中,当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相适应时,政治体系就稳定;反之,当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出现隔阂,不能相互适应时,政治体系就会动荡不安,政治秩序就会陷入混乱”[13](P89)。因此,民主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公民文化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一国想要在社会转型中保持政治秩序和实现社会改革,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民文化(以政治文化为核心),从而“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13](P96)。
具体来说,政府在公民文化建设中的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就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来说,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种文化形态内部都有一种主导性的文化精神引导和规约着其他的文化精神,以实现文化自身内部的整合,从而保持文化形态自身的统一性。”[1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明确采用多元主义政策的国家寥寥无几”[15]。因此,在公民文化建设中,必须强化政府对公民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和主导性。第二,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内在的合理性。在构建本国公民文化的过程中,要在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推进传统文化改造和转型的基础上,确保公民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兼容性。第三,优化公民文化建设外部环境,确保公民文化建设形成内生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机制。第四,积极鼓励、支持农民参与公民文化建设,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切实调动农民参加公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美]汉密尔顿,麦迪逊,杰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克罗齐,亨廷顿.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是出版社,1984.
[4]刘西平,曹津燕.知识产权教育与知识产权文化[J].知识产权,2007,(1).
[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卷2)[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6]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8.
[8][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徐湘林,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9]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任军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1][美]塞缪尔·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4]隽鸿飞.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思想理论研究,2010,(7).
[15]常士訚.多元文化主义是普世的吗?[J].政治思想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