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2013-08-15陈军明
陈军明
(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湖北 咸宁 4371000)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古人亦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同样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从广泛的阅读中摄取了丰厚的知识,积淀了丰富的感情,积累了多样的写作技能,写出的文章自然是内容充实,感情充沛,富有文采了。书读多了,自然能独具慧眼,对生活就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自然胸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灵动的情感,内含活跃的想象力。写好作文,无以替代的第一环节是积累体验、丰富语言,学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这就指出个性化的作文必需以个性化的阅读为前题条件。的确,语文教学中,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阵营,它们各有特点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实现迁移的。古人也早以将两者的关系通过诗句揭示给世人了 “能读千赋则善赋”(扬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它们实已说明,要想写好文章必需有丰厚的知识与体验的积累。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同样如此,华章佳辞也必须用材料来构建。材料的多少、质量决定了作文的质量高下,作文必须精心组织材料。必需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另外,我们在阅读中可以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语言风格,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所以语文教师在指导写作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并在此基础上来促进学生的写作。那么怎样使学生有个好的阅读写作习惯、使其对阅读写作充满兴趣呢?
1.要因势利导激趣
学生对其喜爱的书一般都会感兴趣,即使特别不爱学习的学生抽屉里也经常放几本自己喜爱的书,,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让他们先看自己喜爱看的书,再慢慢向他们提要求,让其扩大阅读的范围,加大阅读的量,加深阅读的内容。比如学生一般对流行歌曲非常感兴趣,如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而且乐此不疲地抄阅歌词, 教师可以根据他们这份喜爱,鼓励其收集一些写得好的歌曲,进行语言积累。也有很多的学生喜欢收集一些励志的语言,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其大量阅读书籍从中摘要抄阅、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中来。在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之后,教师可以向其推荐一些美文、经典之文给学生看了,引导他们去体味书中涌动的情感之美、语言之美、行文之美、理性之美,领略写作的意旨及写作的技巧。
2.阅读兴趣小组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极富有模仿性,爱效法父母、师长,特别是学习有威望的同学,还崇拜伟人、英雄。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学生的这样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参加阅读兴趣小组,这个阅读兴趣小组可以是自愿组合,但更多的应该由教师去动员,让其先参与进来。教师授意让那些平时阅读卓有成效、文章写得好、对阅读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介绍读书方法,好书介绍,阅读量比赛,中学生最爱看的书是什么的调查(学生自己组织人员设计表格去图书馆、书城调查)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以做得最好,人人都可以有成功的体验,中学生具有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性,心理上的表现欲、成功欲也十分明显,特别是那种期待成功的心理欲望尤为强烈。在集体活动去培养他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去体验阅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他们的阅读兴趣很容易被激活以至慢慢就形成阅读的习惯。学生阅读兴趣上来了,阅读习惯养成了,就要对其进行阅读训练了。
(一)扩大阅读的面
1.利用课本资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语文教材在学生阅读中意义。中学语文教材在学生阅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为在语文教材建设的定位上,其实质是民族文化建设,是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面对现实,设计未来。现行语文教材多以选文组织为单元,以单元组合成单册。选什么文章,实质也是一种文化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它会决定10年、20年后一代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言语系统。因此在选文时,凝聚了专家、教材编写者的眼力和教学智慧。在教材结构安排上,它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的综合及其递进式发展状况。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一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等。因此,把握好教材资源利用这一关,对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中很容易形成对写作能力的迁移。因为教材里面的选文既是阅读教学的范文,也是写作仿写的典范之作。比如,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既可以审美欣赏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还可以欣赏审美主体作者的性灵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而且它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细致描摹、心灵对白、仔细观察外界景物并给予表现的写作范示。
2.重视课外阅读
除了阅读教材这些经典范文之外,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运用课堂上学不到的阅读方法,去广泛阅读书籍,博览群书,吸收语言精华,进行语言积累。怎样开展课外阅读呢?具体做法:
(1)创设条件,利用学生资源,在教室开设读书角。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帮忙学生建立读书角。除了利用一部分班费购买一些学生必读之课外书外,班主任还可动员学生将自己平时最爱看的书(当然要经过教师的删选)捐献 2至3本给班级。将这些书汇聚在一起放在教室一角的书架上派专门的学生管理——负责收回与借出。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多到书架中借书看并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让学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的阅读天地。现在中学校园的图书馆大多如同虚设,学生由于学业任务太重,整天在书山题海中熬战,根本无暇去光顾学校图书馆,看看课本之外的书籍。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并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其走出课堂去图书馆看看课外书籍,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3)营造家庭读书氛围,让书房真正成为学生的读书乐园。家庭书籍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爱购置的,而且家庭藏书不乏精装、绝版之书,这样的书应该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家长再营造一个温馨的看书环境,学生对读书一定是饮之若饴了。另外还可通过家庭资助,倡导“节约零钱,购买书籍”,形成乐购书,爱看书的氛围。
(4)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去获取大量信息。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更新很快,信息也是瞬息万变,学生要充分利用传播信息的以上这些渠道更多更快地掌握信息、获取知识,不然一个人很容易变得孤陋寡闻。如广播、电视中有许多定时节目做得非常好,电视、报纸涉及很多时事新闻,学生要经常关注。
(5)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学名著、励志故事、游记以及一些人文景观类的书以开阔他们视野,如《红楼梦》、《智慧背囊》、《水浒传》、《心灵鸡汤》、《于丹“论语”感悟》、《狼图腾》、《柳林风声》、《鲁宾逊漂流记》等书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鼓励学生订阅《语文报》、《小小说》、《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其中精短的散文、小小说、故事、诗歌或议论文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息息相通。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抓住这个契机,及时指导学生写一些随感、读书笔记。这样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可以通过写周记的方式,每周写一篇。对这些读书笔记不要去限定范围,放低要求。让他们写起来感觉比较轻松。这样他们就有阅读与写作的兴趣了。总之,要想让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仅靠手中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领学生到更广阔的文学殿堂中去遨游。
二、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探索
《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写作中的个人感悟。这个悟的落脚点就在于生活,“一滴水中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属于生活。真正的个性写作,意味着写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至少是有所感悟有所体味的独特的体验。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少有人写感悟性的文章,而且让他们阅读对人生、生命的体验、思考类的文章时,他们都很难理解,也许是他们没有理解感悟生活的真正含义,也或许是他们的生活阅历太浅无法深入生活。这时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怎样去感悟生活。
可以通过典范性文章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教材相应地也增加了此种类型文章的比重。如初一课本第一个单元里选编的五篇文章《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白蝴蝶之恋》在内容上有共同点,即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体验、思考,现以《敬畏生命》为例分析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敬畏生命》是在看到一棵树随风传播种子后,引发了作者对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的感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者感悟的心理过程来思考怎样将这种方法移植到学生的内心思维中去。作者在公园中偶尔发现树上有“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飘到草地上、湖水里。”当时并没有引起她十分的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可是“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这个现象引起了作者注意,使其感到诧异和震撼。第二天,她继续观察,发现“整个夜晚、白天,漫天都是那种东西”,于是,由衷地,作者对生命的慷慨给予产生了“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那么多的种子在不分昼夜飘散之余,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因此作者“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从作者的心理历程来看,她是由自然之物种子不计报酬的飘洒,引发了自身对生命的思考: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父母一生的付出只为儿女过得幸福;学子十年寒窗苦只为一日金榜提名时………其实,象种子这种事物我们随处可见、俯仰皆是,比如朝霞、落日、星空、蓝天下的白云,屋檐 结网捉虫的蜘蛛,花丛中飞舞的蜜蜂、蜘蛛,大树下忙碌的蚂蚁;只要我们细心体察、用心感悟,是可以获得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独特的体验。
[1] 游国恩,王起,蕭涤非,等. 中国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 郭锡良,李玲璞. 古代汉语[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3]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王重阳,译注. 宋词三百首[M].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5] 张玉能. 美学教程[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