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可雇佣性”为导向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
2013-08-15张敏
张 敏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湖北 武汉 430064)
自上世纪末我国大学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攀高,2010年大学毕业生630万人,2011年为660万人,2012年为680万人,2013年将近700万人。另一方面,就业岗位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大学毕业生能找到并胜任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
1.可雇佣性的内涵
自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可雇佣性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Brown,P.认为可雇佣性是“获得和维持不同种类工作的相对机会,会受到当地、国家甚至全球的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Yorke,M.认为可雇佣性即“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使他们成功胜任所选择职业的一组能力、理解力和个人特质”[2]。通过以上分析,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不仅包括获得工作相关和为工作进行准备的因素,还包括应对职业环境变化所需要的通用性技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2.如何将可雇佣性融入课程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可雇佣性教育应该融合进课程,而且只有整合进课程时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3]。就如何融入课程,代表性观点有Warren,D.的三分法、Knight,P.T.的五分法。Warren,D.认为“将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可以采用三种形式:独立式、半整合式和整合式”[4]。独立式意味着可雇佣性的培养是作为正规教学的补充,如设置额外的教学或技能培养模块。半整合式包括那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发展性的而非“补习式”内容融入。整合式是将可雇佣性有机整合到全部专业课程中去。Knight,P.T.则提出将可雇佣性嵌入课程的五种方式:“将可雇佣性融入全部课程”、“将可雇佣性融入核心课程”、“在课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或者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在课程中设计专门的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模块”、“与课程并行的、基于工作的或工作相关的学习”[5]。
在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中应“将可雇佣性有机整合到全部专业课程中去,在课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或工作相关的内容,在课程中设计专门的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模块”。
3.基于可雇佣性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
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技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可雇佣技能培养为终极目标,以实践锻炼为手段,宽口径办学为依托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我国大学一般是以“学科—专业—课程”路径来设置专业与设计大学课程,从学科逻辑出发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以课程形式呈现并传授给学生。就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性而言,不存在一种通行的适合所有院校的模式,学生结构、学校办学特色、所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都会影响到可雇佣性嵌入课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服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从业者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服务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变化性。因此,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首先要考虑市场需求,分析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旅游产业结构对课程设置的各种诉求,在“学科—专业—课程—产业链”框架下思考市场需求及其对课程的影响,将市场需求转化为课程的一部分,将可雇佣性嵌入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旅游管理大学生的可雇佣技能。一是,学校与旅游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每年派遣学生到企业认知实习、市场调研或是顶岗实习,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企业活动来实践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二是,邀请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置,将企业所需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与学校进行及时沟通,在课程设置中及时嵌入市场需求。三是,学校可考虑与知名企业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毕业生,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为企业储备了优秀人才。
3.2 以可雇佣技能培养为目标
为了对可雇佣性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国外学者将其细化为可操作的指标—可雇佣性技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Yorke,M.等提出的USEM模型,在该模型中,“可雇佣性由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4个部分构成。” Yorke,M.等列举了可雇佣性的39个方面,主要概括为3大项:“一是个人特质,包括自我意识、自信、适应性、学习意愿等;二是核心技能,包括语言技能、自我管理、批判性分析、聆听能力、书面与口头交流能力;三是处理能力,包括计算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力、商议能力、合作能力等” 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技能培养也应包括个人特质、核心技能、处理能力三个方面,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具体而言,可将可雇佣性技能指向旅游管理专业所应包含的各项技能进行细分和量化,然后将这些技能要求及其具体表现内容以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组织,并转化成各个核心课程,一门核心课程可以综合几项技能,也可以只对应一项技能。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养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加以实施,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基于可雇佣性教学的课堂实施方案。可雇佣性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对授课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了解旅游行业对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最新需求,及时将其融入到该门课程教学中去,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课堂反馈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及时进行调整,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3 重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从培养学生个人特质、核心技能、处理能力三个方面出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加以强化,系统构建现代旅游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和实际教学运行情况,并结合培养“大众化应用型人才”指导思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按“层次+模块”方式构建。
基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个人特质,其对应的功能是使学生获得一般的通用性的实践知识,并具备从事旅游业所需的基本的实践知识和素质。提高层次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其对应的功能是从模拟环境和企业实际出发,使学生逐步获得旅游企业某一或某几个具体岗位的实际服务技能,具备独立上岗的能力。发展层次培养学生综合处理能力,其对应的功能是使学生能较全面的接触旅游行业和企业,同时熟悉旅游行业运行的一般规律与流程,能独立处理经营中常见的突发事件和矛盾,并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各环节与层次以学生实践能力轴心为主线,时间上相互衔接、功能上互为补充和依托,体系完整。
3.4 宽口径办学为依托
国外许多高校注重循序渐进,将大学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视理论基础,以拓宽知识面为主,课程范围较广,口径较宽,以便为进一步专业学习做好铺垫。第二阶段为主修课程学习阶段,开始深入的专业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采用此模式,第一阶段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主,重视理论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主;第二阶段可设置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会展经济等模块,学生可从中选择2个模块相应课程作为主修阶段。“宽”与“窄”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既拓展了学生就业口径,又利于学生发展专业优势。
4.结语
结合可雇佣性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意义重大,而我国此类研究较少,需要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并结合各院校办学定位构建切实可行的可雇佣性技能指标体系,用以指导课程设置改革。
[1] Brown,P.,Hesketh,A. & Williams,S.Employability in a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3,16(2):107-126.
[2] Yorke,M.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What it is-What it is not[R].Yor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6.
[3] Knight, P.T.&Yorke, M.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curriculum[J].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02,(8):261-276.
[4] Warren,D.Curriculum design in a context of widen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2,1(1):85-89.
[5] Yorke,M. & Knight,P.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R]. Yor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6.